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及特点研究

2010-12-07 18:17郑锦惠郭长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辽宁竞技冠军

郑锦惠,郭长寿,李 莘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辽宁 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110102;3.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辽宁 沈阳110102)

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及特点研究

郑锦惠1,郭长寿2,李 莘3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辽宁 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110102;3.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辽宁 沈阳11010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竞技体育六十年辉煌历史进行了研究。为了全面、清晰地展示辽宁竞技体育发展的脉络,将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两大分期六个阶段,并阐述了不同历史分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举省体制”为“举国体制”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等方面体现了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格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旨在为辽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分期;特点

1 研究目的

建国六十年来,辽宁省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竞技体育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后,辽宁获得了承办第12届全运会的资格。面对历史机遇,辽宁竞技体育目前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对建国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启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实现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的历史进行科学梳理,客观分析各历史分期的特点,既可以清醒地了解历史与现实,又能够为未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使辽宁竞技体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因此,笔者对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契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能够促进辽宁竞技体育实力的提高,并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极为有益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1949年至2009年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历史。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阅读有关体育史、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书籍13部,查阅有关体育学术期刊论文41篇,浏览互联网资料47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基础研究资料。

2.2.2 比较分析法 对辽宁省竞技体育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优势地位形成后与其他省市的对比,以及与亚洲近邻日本、韩国等国对比。历史比较是纵向比较,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特点;现实比较是横向比较,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2.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辽宁省体育局、沈阳体育学院的14位从事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性的交谈,以了解专家对本课题及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方法,在整体上和宏观上对调查数据的结果进行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保证了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3 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和发展历史概述(1949-2009)

3.1 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形成(1949-1993)

3.1.1 第一阶段:创业奠基(1949-1959) 新中国诞生以后,根据当时百废待兴的现实,党和国家以前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体育事业同样以国家为唯一主导,在废墟上开始起步发展。1952年11月15日,中央体委成立,贺龙为主任,标志着国家统一管理体育运动的体制正式确立,该体制后来被称为“举国体制”。在此时期,依靠旧中国竞技体育支离破碎的基础,辽宁竞技体育在排球、篮球、足球等球类集体项目上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次获得全国冠军。1959年,新中国第1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辽宁省取得4金9银15铜的成绩,位列第15名,居全国中游;田径项目获得一枚金牌、六枚银牌,并打破男子4×400m接力和10 000m两项全国纪录,初步展现了实力。

该阶段辽宁竞技体育的特点:①政治因素是主要发展动因。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辽宁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扬眉吐气,奋发图强,在各个方面都力争创造优异成绩。体育工作者同样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竞技健儿们继承刘长春的爱国主义传统,为甩掉“东亚病夫”的屈辱而努力拼搏,所爆发出的能量惊人、感人。旧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顺利地转化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完成了两种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为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且未产生较大的体制性摩擦和阵痛。②身体的先天优势与工业基地的经济优势整合出超强的体育生产力。辽宁地处北方,居民身体强壮、高大,常年与冰雪等恶劣气候相抗争,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身体优势。当时辽宁是东北工业基地的重镇,鞍山的钢铁工业、抚顺的煤炭工业、阜新的电力工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大连的造船和化学工业,是国家“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享誉中外。先进的大工业生产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如当时的大连造船厂足球队就是辽宁足球队的主体。两大优势的结合,使辽宁竞技体育形成得天独厚的优势,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可观的成就。③以集体项目为主要特色。受传统的影响,当时辽宁的足球、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并且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因为集体项目更符合当时政治理念的表达,所以上述球类项目的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④学校竞技体育成就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时辽宁的沈阳、大连等城市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些高校的竞技体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充分发挥了独有的智力支持、知识支撑作用,形成了辽宁竞技体育新的增长点。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例,仅在1958年,该院就有4名学生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50名学生进入一级运动员行列、112名学生通过了二级运动员标准;学生乔成明先后在全国比赛中以51min45s6和1h39min37s的成绩打破当时男子10km和20km竞走全国纪录,并超过了美国运动员赫逊当年创造的1h41min15s的男子20km竞走世界最好成绩;院足球队获得全国体院足球比赛冠军。1959年5月,沈阳体育学院学生佟作林在辽宁省第1届运动会上以10s6的成绩打破了刘长春保持了26年的男子100m辽宁省纪录,实现了当时辽宁人民打破最后一项旧田径纪录的愿望。

该阶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①缺乏清晰而完整的发展规划,相关制度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主管部门无法及时制订长期而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战略;各种制度、机制均围绕政治功能执行,缺乏主动性、创造性。②统属关系一度比较紊乱。当时很长时间内东北大区的区位概念与辽宁省域概念同时并存,因此当时辽宁竞技体育与东北竞技体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区分,统属关系不清。③体制混合,管理职能模糊。由于照搬前苏联经验,难免过于机械死板,致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难分轩轾。特别是竞技训练、体育教育混为一体,如当时的东北体训班与东北体育学院就彼此交叉,较长时间没有分离,无法明晰各自的功能、目标。

总之,这个阶段辽宁竞技体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内居中游地位。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决定,政治因素主导的管理体制促成了辽宁竞技体育的初步发展。各种积极因素的充分发挥,形成了强大的动力,为辽宁竞技体育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政治因素的过度延伸,也混淆了政治与体育的区别,致使两者成为上位与下位的统属关系,没有体现体育的特殊性,也为以后辽宁竞技体育的发展埋下一定的隐患。

3.1.2 第二阶段:曲折前进(1960-1970) 这一阶段的初期,正逢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人们疲于奔命;到了中期,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将整个国家拖入空前狂热的政治潮流中。辽宁竞技体育发展停滞不前,各级各类运动机构无法正常运转,使竞技体育运动处于停顿的状态。此阶段最具指标意义的赛会,是1965年举行的第2届全运会。辽宁获得9金9银11铜的成绩,位居全国第10名,已接近全国上游水平,与上届全运会相比,产生了较大幅度的飞跃。

该时期辽宁竞技体育的特点:①继续在球类等集体项目上保持优势。辽宁女排获得1962年全国女排甲级联赛冠军、1965年第2届全运会亚军。辽宁男、女篮球队开始成为国内一流运动队,1966年男队两胜国家队、女队3次战胜第2届全运会冠军解放军队。②体操、武术、射击等项目初见成效,扩大了辽宁竞技体育发展领域。辽宁体操队运动员在1962年获得全国体操个人冠军赛男子鞍马第1名。辽宁武术队运动员在1960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全能冠军、短器械冠军和长器械冠军。辽宁射击女选手在1964年10月的全国射击冠军赛中,打破自选小口径步枪50m60发卧射的世界纪录。③艰难前行,矢志不渝。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辽宁竞技体育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上升势头被暂时遏止,但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全国性的。在这样不正常的历史背景下,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依然不改为祖国和人民争光的神圣使命感、责任感,苦撑危局,急流勇进,在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上依然保留了一批种子队员,为后来辽宁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3.1.3 第三阶段:复苏徐行(1971-1978)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国家和人民开始对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拨乱反正成为共同的心声。周恩来总理过问了停滞不前的体育工作,要求体育工作者打破“左”的束缚,有所作为。同年发生的“乒乓外交”事件,成为中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媒介,体现了体育重要的职能。辽宁竞技体育被压抑和限制的激情得以爆发。以球类运动为例,足球在1972年全国足球分区赛中获得冠军,1975年再获全运会冠军;乒乓球共获9次世界冠军;羽毛球崭露头角,1977年获得世界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在1975年举行的第3届全运会上,辽宁省以13金15银15铜的成绩名列全国第7名,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且已进入上游。此阶段辽宁的田径项目成就骄人,邹振先在1976年凭借16.60m的成绩创造了全国三级跳远纪录,位居亚洲前列。体操、射击、武术等项目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一阶段辽宁竞技体育的特点:①军队、厂矿是竞技体育的热点地区。由于文革的影响,专业运动队在该时期初期无法正常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的竞技体育也陷于沉寂之中。此时军队和厂矿的竞技体育比较活跃,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保留了人才。②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沈阳体育学院、辽宁体工队、沈阳军区体工队等体育教育、训练单位纷纷举办各类培训班(队),承担了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训工作,解决了竞技体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③优势项目呈现集团优势。球类项目继续保持优势,田径、体操、武术、射击等继续巩固优势,乒乓球、羽毛球等新崛起项目崭露头角。辽宁乒乓球队队员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第3名,在第32届锦标赛中获得混合双打冠军。辽宁羽毛球选手在1977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

总之,这一阶段辽宁竞技体育在曲折中艰难前进,开始摆脱极左政治路线的制约,逐步复苏,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横向比较来看,在第3届全运会上,吉林省位居全国第5名,黑龙江省位居全国第6名,因此从区域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辽宁竞技体育并不占优势。但从取得的成绩来看,由于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已经为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前提。

3.1.4 第四阶段:跃上高峰(1979-1993)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步入正常发展的良性轨道。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战略方针,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在三十年积累的基础上,辽宁竞技体育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在制度建设、队伍管理、竞训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1979年第4届全运会上,取得28金28银16铜的优秀成绩,位列全国第7名。1983年第5届全运会上,取得22金18银21铜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第3名,首次进入三甲。1987年第6届全运会上,以32.5金30银19铜的优异成绩,继续位列全国第3名。1993年第7届全运会上,凭借44金48银44铜的卓越战绩,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体坛的“巨无霸”,标志着辽宁竞技体育鼎盛期的到来,也标志着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形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和桎梏,中国竞技体育前三十年无法真正走出国门,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1978年以后,中国重返国际奥运体坛,先后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辽宁籍运动员姚景远夺得男子举重67.5kg级冠军、李玉伟夺得男子射击移动靶冠军、姜英夺得女排冠军(集体项目),占中国15枚金牌的五分之一,初步显示了辽宁竞技体育已经走向世界的实力。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女子10km竞走冠军、庄晓岩获得女子柔道72kg以上级冠军、王义夫获得男子射击气手枪冠军,仍然保持强劲势头。辽宁男子足球队称霸国内足坛十年,并在1989年获得第9届亚洲足球俱乐部杯赛冠军。至此,辽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已经无可非议。

这一时期辽宁竞技体育的特点:①发展全面均衡,众多项目均居全国前列。足、篮、排三大球雄风不减,田径、体操、武术、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稳步上升,游泳、柔道、举重、赛艇等项目后来居上。以游泳为例,辽宁游泳队1993年5月出战亚运会,夺得了3个第1名、2个第2名;12月辽宁游泳队5人随国家队出征首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获3项个人冠军、3项接力冠军,均创造了这些项目的世界纪录。②重点项目突飞猛进,形成集体优势。这一时期田径是辽宁竞技体育的“重头戏”,予以大力扶持。中国第一个田径世界冠军徐永久,中国第一个奥运会田径冠军陈跃玲,中国奥运会长跑项目的第一个冠军王军霞,都出现在这个时期。“马家军”是辽宁田径的代表。在第7届全运会上,“马家军”包揽女子800m到马拉松的全部冠军,独得金牌13枚。1993年8月,“马家军”参加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3 000m比赛中包揽前三名,夺得1 500m和10 000m的金牌。10月“马家军”又参加了世界马拉松赛,获得团体冠军,并包揽个人前四名。世界田坛为之震惊。王军霞获得1993年第14届杰西·欧文斯奖。③改革先行,竞训管理模式居全国领先位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开始进行教练员负责制、运动员奖励机制等制度层面的改革,强化了目标管理体制,明确了责、权、利,使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王魁、鲁永明、马俊仁、刘永福等著名教练员大展宏图,徐永久、王军霞、庄晓岩等著名运动员大显身手。另外,辽宁足球队已经开始尝试企业与运动队联办的方式,初步引进了市场经济机制。改革开放给辽宁竞技体育带来了繁荣局面,使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更加稳固。

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辽宁竞技体育并未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要素上实现根本性转变,过于依赖政府政策倾斜支持、地方经济扶持等,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等精神激励机制有所弱化,不利于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保持。

3.2 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发展(1994-2008)

3.2.1 第一阶段:动荡徘徊(1994-2001) 登上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制高点之后,如何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巩固领先地位,成为辽宁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1992年邓小平同志赴南方视察,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讲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行一步的南方沿海省份,取得了飞速发展,竞技体育实力也不断增强,对辽宁竞技体育领先地位形成赶超之势,给予辽宁竞技体育以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由于种种原因的制衡发展速度减缓,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经济严重滑坡的窘况,在经济上无法给予辽宁竞技体育强大的支持。而依然沉浸在喜悦之中的辽宁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和从业者,对悄然而至的历史巨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一些竞训单位领导和教练员出现固步自封的现象,缺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胆略和气魄。人才培养更新换代的动力不足,运动队伍动荡不安。最典型的事例,是“马家军”如彗星般盛极而衰、辽宁男子足球队由甲级联赛掉入乙级联赛。该时期人才流失严重。仅从1998年到2001年,共有13个大项的75名教练员流入外省。运动员流失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在全运会上出现代表外省的辽宁人与代表本省的辽宁人激烈竞争的情况。辽宁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发展的三级训练网规模缩减,运动员和教练员数量、质量均不足,部分项目已经出现选材面极为狭窄的窘境。1997年第8届全运会上,辽宁以39.5金43.5银29.5铜的成绩位列全国第2名,没有实现蝉联第一的目标。2001年第9届全运会上,辽宁再以41金31.5银28.5铜的成绩排在第2名。这两届全运会的名次可以看出辽宁竞技体育不适应历史变化的波动性和被动性。从全国来看,辽宁竞技体育虽雄风犹在,但优势地位已今非昔比。

虽然出现了动荡趋势,甚至个别项目明显下滑,但辽宁竞技体育依靠雄厚的“家底”,继续在奥运会上大显身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孙福明获得女子柔道72kg以上级冠军、王军霞获得女子5 000m跑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王楠获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和双打冠军、丁美媛获得女子举重75kg以上级冠军、袁华获得女子柔道78kg以上级冠军、王丽萍获得女子20km竞走冠军,占中国代表团28枚金牌的近四分之一,表明了辽宁竞技体育优势依然存在。

这一时期辽宁竞技体育的主要特点:①改革开放的步伐减缓,出现固步自封的苗头。改革开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于辽宁竞技体育改革开放的持续动力不足、思想更新不及时,因此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显得无力应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构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如何实现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是全国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严峻课题。应该说辽宁竞技体育交出的答卷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始终没有有效地解决体育管理体制、机制适时转型的关键问题,缺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竞训模式。②经济因素对竞技体育的制约凸现。由于种种原因,辽宁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已经位居全国中游,无法像广东、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一样给予本地区竞技体育以巨大的物力、财力支持,致使经费投入有限,是造成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外流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客观上制约了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巩固和提升。③部分优势项目下滑趋势明显,且短期内无法回升。田径、游泳、球类等均不复昔日荣耀,纷纷由“第一集团”退至“第二集团”,个别项目已经没有复苏的基础。

总之,这一阶段辽宁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动荡徘徊的状况。尽管如此,辽宁竞技体育的基础仍然存在,优势地位依然保持,各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市场化、产业化的尝试,保证了辽宁竞技体育精神薪火相传,没有出现急速下滑的势头,体现了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不服输、不低头的韧性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2.2 第二阶段:稳步上升(2002-2009) 正当辽宁竞技体育蓄势待发之时,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举行。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开始了新的征程。在保持传统优势、汲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适时融入先进的发展理念、体制,有效地整合体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辽宁竞技体育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真正显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和动力因子。2005年第10届全运会上,辽宁以31金35银33铜的成绩位列全国第5名,跌入所谓的“低谷”,引起国内外关注。这个成绩是辽宁竞技体育战略调整的正常反映,并非辽宁竞技体育真实实力的体现,因此“低谷”说只是一种悲观情绪的宣泄。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辽宁运动员夺得3.5枚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辽宁运动健儿再创辉煌,杨秀丽获得女子柔道78kg级冠军,杜婧、于洋获得羽毛球女双冠军,张宁获得羽毛球女单冠军,王楠、郭跃获得乒乓球女团冠军,唐宾、金紫薇获得女子赛艇四人双桨冠军,王娇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72kg级冠军,马琳获得乒乓球男团和男单冠军,刘子歌获得女子200m蝶泳冠军,以8.5枚金牌的骄人战绩位列全国第1名,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参赛人数均列全国第1名,再次证明了体育大省的雄厚实力。如果以两届奥运会的视角来观察辽宁竞技体育,应该说不存在“低谷”的问题。2009年10月举行的第11届全运会上,辽宁选手参加了29个大项243个小项的角逐,以48金45银34铜的成绩位居金牌榜第3名,实现了预期目标,仍居全国前列。

该阶段辽宁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①继续深化竞训体制改革。通过实行聘任制和主教练负责制,打破了教练员终身制。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行职业化,寻求竞技体育新的发展道路。围绕改革做文章,是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保持的有效途径。尽管改革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有时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决不能因噎废食,要通过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闯出一条新路。②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构成体系。围绕奥运争光计划打造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使得田径、女子柔道、女子摔跤、拳击、乒乓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和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击剑、女排等潜优势项目均得到一定的发展,初步构成比较合理的体系。在每个优势项目的建设上,注意营造集团优势,如女子柔道、女子举重等,能够保证长盛不衰。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对人才的科学使用、管理和安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相当长的时期里,有关部门对教练员、运动员等竞技体育人才的关心爱护不够,尤其没有从制度层面上给予落实,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随着伤病治疗、文化教育、保险、福利、激励、奖励、退役安置等制度和机制的逐步完善,已经形成尊重竞技体育人才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稳定了运动队伍。

4 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形成与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格局的历史性影响

4.1 与时俱进的“举省体制”为“举国体制”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所谓“举省体制”,是指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按照“举国体制”的部署和要求,赋予竞技体育发展更多的地域特点,使“举国体制”更加细化、深化和强化,最终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总称。从1949年到2009年,历届辽宁省委、省政府,十四个城市的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党政领导机关,都极为重视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建立了“区县体校——市体校——省体校”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县区体育局——市体育局——省体育局”的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后勤补充体制和科学支撑体制,为竞技体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财、物资源。1959年至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的肆虐和前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我国处于全国性的饥荒状态,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即使在如此严峻的时刻,辽宁省委、省政府仍然最大限度保证了教练员、运动员等竞技体育工作者的食品供应。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十运会滑入所谓的“低谷”后,省委、省政府加大了竞技体育改革的力度。在体制改革的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①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竞技体育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为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2008年省政府及时出台了《辽宁省引进优秀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办法》,制定了《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为人才培养和使用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②健全福利保障机制。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的主力军——运动员面临再就业的严峻课题。为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根据市场经济的现状,参考国家的有关政策,省政府及时出台了《辽宁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办法》,拓宽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截止到2008年,已有654名退役运动员选择了自主择业,领取经济补偿3 354万元。尽管经济情况并不乐观,省政府仍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20万元为运动员办理奖学金、助学金、老运动员、教练员“关怀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温暖了运动员,产生了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辽宁训练、比赛、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度、机制的改革同样取得优异的成绩,产生了深远的现实与历史影响。

4.2 开风气之先的竞训模式为全国竞技体育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先进的样板

在不断坚持“举国体制”和完善“举省体制”的同时,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和改革的步伐。在计划经济时代,辽宁最先学习和消化“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创建了行之有效的竞训模式,使辽宁竞技体育呈现上一个项目就能见到成效的效果。改革开放以后,辽宁竞技体育率先摆脱极左路线和思想的束缚,敢为天下先,敢闯“禁区”、“雷区”,实行了教练员聘任制、主教练负责制,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辽宁男子足球队最先进入市场,首先尝试了与企业联办的模式,继而完成了股份制和俱乐部制改革;运动员激励机制也不断完善,保证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辽宁女子柔道队为例,坚持主教练负责制近二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庄晓岩、孙福明、袁华、杨秀丽等奥运冠军,长盛不衰。辽宁后备人才培养也走在全国前列,截至到2009年,全省已建立12所市级体育学校、体育传统学校2085所和53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拥有比较完善的三级训练网,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经制度化。

由于辽宁经济不景气宏观背景的影响,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甚至产生过负面影响,但总体看辽宁竞训模式的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他兄弟省市,特别是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等),从辽宁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符合自己地域实际的竞技体育竞训、管理模式,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国家体育总局对辽宁竞训模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辽宁竞训模式改革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说这样的评价是客观和正确的。

4.3 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了浓郁的体育文化环境

辽宁竞技体育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并驾齐驱,互相补充,互相支援,互相促进。辽宁人民热爱体育,体育人口、体育家庭、体育观众(主要指球迷)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体育观念、体育习俗等同样领风气之先。沈阳、大连、丹东、阜新等城市的冬泳活动几十年如一日,参加者既有少年儿童,又有老人妇女,最长者为82岁;既有工人农民,又有干部教师;沈阳市冬泳协会成立于1995年,截至2009年已经拥有注册会员873人,长年活动在北陵公园、五里河公园、棋盘山秀湖水库等地,强壮了体魄,抵御了疾病,磨练了意志。各市充分发挥地域、人才优势,创建了极具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篮球城”阜新、“足球城”大连、“乒乓球城”抚顺、“羽毛球城”丹东、“自行车城”本溪闻名遐迩,“柔道之乡”铁岭、“田径之乡”鞍山、“皮划艇之乡”营口、“柔道、摔跤之乡”朝阳名副其实,省会沈阳则是项目最多、实力最强的中心枢纽城市。学校体育同样自成体系,小学、中学、大学竞训活动频繁,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东北大学男子篮球队多次进入全国大学生篮球赛(CUBA)八强,沈阳体育学院培养出韩晓鹏、徐囡囡、李妮娜等雪坛名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营造了发展环境、输送了人才;竞技体育反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后两者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正是由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驾马车”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先进的体育文化,使辽宁竞技体育能够不断汲取丰富而先进的理论、科学、文化、民俗营养,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4.4 辽宁竞技体育人才辈出,明星效应享誉中外

在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形成与发展中,培养和造就了一个完整的教练员、运动员方阵,尤其是缔造了许多杰出的竞技体育人才,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明星效应”;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尤其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体育明星,又推动辽宁竞技体育不断进步。田径的邹振先、王魁、马俊仁、陈跃玲、王军霞、王丽萍、徐永久,游泳的鲁永明、韩冰岩、陈妍、戴国宏、战殊,体操的李月久,足球的王寿先、王政文、王礼宾、郭鸿滨、倪继德、李应发、杨玉敏、马林、唐尧东、肇俊哲、李金羽、韩端、马晓旭、毕妍,篮球的蒋兴权、柳继增、吴庆龙、郭士强、王芳、陈晓丽、马增玉、张瑜、张伟、杨半伴,排球的岳金库、姜英、赖亚文、杨昊、刘亚男、王一梅、隋盛胜,乒乓球的朱香云、谷振江、王楠、郭跃,羽毛球的韩健、陈昌杰、李永波、张宁、杜婧、于洋,射击的王义夫、李玉伟、高娥,举重的刘殿武、姚景远、丁美媛,柔道的刘永福、庄晓岩、李忠云、冷春惠、孙福明、袁华,赛艇的唐宾、田靓,摔跤的王娇,射箭的郭丹,曲棍球的马弋博、高丽华,都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他们是辽宁竞技体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中邹振先、马俊仁、王军霞、王楠、刘永福、王义夫等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坛人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体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辽宁体坛“明星效应”不但彰显了辽宁竞技体育的强大实力,而且为中国竞技体育赢得了无尚的荣誉。

5 结束语

通过六十年的不懈努力,辽宁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获得29个奥运冠军、316个世锦赛和世界杯冠军、294个全运会冠军,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尤为可贵的是,辽宁竞技体育在竞赛、训练、科研、管理、保障等方面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体育改革大潮中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模式、体系,成为举国公认的体育大省,并朝着体育强省的奋斗目标迈进。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借优势地位造就的实力,辽宁人民一定能够成功举办第12届全运会,辽宁竞技体育一定能够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安雅然,邹 师,石 林.辽宁竞技体育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73-75.

[2]李宗浩,肖林鹏,姜达维.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6-9.

[3]卢福玲,白景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许昌学院学报,2005(5):69-72.

[4]郭艳娇,王大超.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辽宁奥运冠军产生的互动效应[J].辽宁经济,2005(7):24-25.

[5]刘 颖,牟向东,邹本旭,等.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历史演变及特点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9.

[6]秦海霞.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外流的社会影响[J].理论界,2006(5):96-97.

[7]金珂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7(2):55-58.

[8]潘书波.我国重工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调控与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75-577.

[9]范 英.我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竞争力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2.

[10]卢文云,唐 炎,熊晓正.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回眸[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9-12.

[11]张自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8(1):29-32.

责任编辑:郭长寿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iod of History w ith Liaoning Athletics Advantage Posi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ZHENG Jinhui1,GUO Changshou2,LIXin3
(1.Dept.of P.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Editorial Dept.of Journal,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3.Dept.of P.A.,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is article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s,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methods to research the Liaoning province the glorious history in 60 years in athletics proceeded.To demonstrate completely and clearly the vine of Liaoning tournamentathletics development,dividing Liaoning athletics advantage posi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six stages of two periods,and to express the proble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history periods,thinking“raise the province system”provided themighty helping push dint and other aspects for the“the whole country system”,and reflecting Liaoning tournament athletics advantage posit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t produces a historic influence to our country athletics structure and form,so as to put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athletics.

the province of Liaoning;tournament athletics;advantage position;forma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G812.17

A

1004-0560(2010)04-0025-06

2010-05-12;

2010-06-23

辽宁省体育局局管课题: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的形成与发展态势研究,课题编号:LNTYJKT2009030。

郑锦惠(196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辽宁竞技冠军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抢跑“抢”来的冠军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