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新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28)
Vivid 9i非接触式三维扫描仪是日本美能达公司的产品,它为铸造、锻造、压铸、塑料浇注和模具制造提供高速度、高精度的三维尺寸测量;采用条状激光对输入对象进行扫描,使用CCD相机接受其反射光束,根据三角测距原理获得与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进行三维数据化处理;根据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云数据,通过专用软件Geomagic Studio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片体,结合UG6.0进行优化处理成三维实体,直接可用于其注射模具设计。叶轮是用于汽车水泵上的重要零件,叶轮上叶片薄且长,给模具加工带来一定困难,经客户介绍叶轮在某单位曾经开发过,但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在注射成型时,叶片端面不易充足,如图1所示。
(1)叶轮数据采集
基于Vivid 9i激光扫描仪对叶轮实物进行扫描,由于叶轮叶片较薄、曲率变化小而且较规则,这给点云拼接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采用辅助球法点云拼接技术实现了叶轮点云的拼接,如图2所示。
(2)叶轮点云处理
利用Vivid 9i激光扫描仪系统软件PolygonEditingTool将采集的点云进行合并处理,并以*.stl格式导出。采用Geomagic Studio逆向软件进行点云处理,首先将三角面片显示为100,删除杂数据:点击[开流形],逐幅寻找杂数据,并将其删除;合并数据:将所有的数据选中,点击[合并],并将所有参数设为无,执行合并;去除噪点:清除、删除钉状物、减少噪声;松弛多边形(光顺);补洞:小洞可以选择一起补上,大洞则需要根据情况分别采用部分补洞,或者桥接之类的做处理,如变形较大,则采用清除数据,或者桥接的时候不采用基于曲率填充;修复相交多边形:修复相交多边形的最终目的是全部没有相交多边形,如果有要应用松弛或者清除去除掉;点击[形状阶段]进入曲面阶段,选择新建Fashion面;探测曲率:点击[探测曲率]进入探测曲率截面,点击计算区域,然后手动删除或者更改区域,点击[抽取];编辑轮廓线:点击[编辑轮廓线]进入轮廓线边界,点击[细分],[接受],然后进入编辑,最终使所有的都没有问题;延长轮廓线;编辑延伸:左键点击控制点,分别进行调整,让所有的问题消失;创建修剪曲面:点击自动分类,并且手动调整面分类,(先选择区域,然后点击类型按钮);拟合初级曲面;拟合连接面:点击全部拟合;缝合对象:点击缝合修剪,点击缝合对象,点击创建;导出数据:点选缝合模型,获得叶轮片体如图3所示,点击保存,另存为STEP格式或者IGES格式,不能保存在中文目录下。
(3)叶轮片体处理
采用UG对叶轮片体处理,采用相交曲线法抽取典型截面曲线,采用光顺法对这些典型截面曲线进行光整,光整后的典型截面曲线如图4所示。运用旋转与拉伸技术实现叶轮实体的创建,如图5所示。
(1)成型零件设计
根据叶轮零件结构分析,采用点浇口,在!-!处分型,如图6所示。由于叶轮成型时,叶片端面难充足,加上零件结构较复杂,给模具加工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采用分体式结构,将复杂的叶轮模具结构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单元组成,如图6所示,成功解决了叶轮模具加工困难问题。定模镶块Ⅰ与定模镶块Ⅱ在装配时,不要过紧也不要过松,保证既便于排气又不会溢料,可控制间隙为0.02~0.04 mm,这样可成功解决叶轮成型时,由于不便于排气而充不足的现象。
(2)模具结构设计
采用一模两腔、点浇口二次分型的模具结构(图7),经分析主流道过长,不便于充型;开合模时,浇口套与中间板频繁相对运动,易磨损而产生溢料。如图8所示,采用浇口套固定在中间板上,浇口套头部与定模座板采用大间隙配合,能够成功解决上述问题。根据零件结构分析,塑件与定模之间摩擦力较小,没有足够的力先在B-B处分型,如图10所示。采用简单的胶塞螺丝模具结构,如图9所示,增大A-A处摩擦力,实现在B-B处先分型。叶轮模具结构总图,如图10所示。叶轮注射模开合模工作过程:动模后移,在胶塞螺丝摩擦力作用下,实现在B-B面先分型,在拉料钉的作用下,实现点浇口拉断;动模后移一段距离后,在限位螺钉Ⅰ作用下,拉动中间板,实现在C-C面分型,凝料与拉料钉分离;在限位螺钉Ⅱ作用下,中间板、定模板、定模套板都停止运动,在开模力的作用下,实现A-A面分型,在塑件包紧力的作用下,塑件停留在动模一侧,动模后移到注射机顶杆接触到推板停止后移,推出机构将制件推出,从A-A分型面取出塑件。动定合模,在合模力作用下,利用复位杆,实现推出机构复位。
依靠逆向反求技术可实现复杂实物到数模的过程;采用化复杂到简单的方法,采用分体式模具结构,解决复杂零件加工难问题,同时解决了成型排气问题,便于充足成型。经生产实践验证,该方法实用、可行、有效,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1]许发樾.模具机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陈万林.实用塑料注射模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金涛,童水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刘万里,马强,孙大许,等.UG在逆向工程技术中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1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