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道彬
鲁西北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 以东阿县姜楼镇为例
● 张道彬
近几年以来,村办小学陆续被合并,村办小学从此完成教育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农村逐步形成以学区中心小学为基本教学力量的新教育格局。村办小学合并后有其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引发诸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村办小学被合并后的小学教育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则十分有价值。
中心小学;村办小学;合并;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村办小学陆续被合并,从而打破原来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新的农村教育格局。为了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笔者于2010年1月至4月选取鲁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姜楼镇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力图借此反映鲁西北地区的农村教育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范围涉及到全镇的5所中心小学;调查对象包括在任和退休的教师、在校学生、家长、部分学校的校长及姜楼镇联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共计教师139人、家长130人、校长3人、教育管理人员4人、学生150人;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小学分布状况、师资力量状况、教育经费、学生数量、原有村办小学的利用状况、村办小学合并之后对村落文化、教师教学和家长的影响等等;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和现场调查法。首先查阅各个中心学校和联校的档案资料,对农村小学概况做一个统计。然后随机向教师和家长发放两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问卷》各100份,借此了解他们对小学教育现状的看法,回收有效问卷190份。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现场调查,现场查看原有23所村办小学的利用状况以及5所中心小学的布局和办学环境。事后笔者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统计结果做出详尽的分析。
姜楼镇位于东阿县西南12公里,现辖35个行政村,共有村民6900户,2.8万人。姜楼镇地处鲁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农民人均年收入3760元,在东阿县的9个乡镇中,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前列。但是由于整个鲁西北地区在山东省属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此,从山东全省来看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加之现在农业实行机械化作业,人地矛盾突出,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由此产生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姜楼镇的经济状况和风俗习惯同鲁西北的其它乡镇大抵相同,在鲁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这一个镇基本上可以反映整个鲁西北地区的教育现状。
1.农村小学概况
姜楼镇原有村办小学23所 (有些村庄因人口太少而没有设立小学,幼儿班、幼儿园除外),从2002年开始,村办小学陆续被合并撤销。县教育部门最初的设想是一个乡镇只设立一所中心小学,但考虑到镇中心小学的实际教学条件及村民的实际情况,如镇中心小学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足以容纳所有的学生、有些村庄离中心小学太远等等,教育部门修改了合并案。教育部门根据村庄的分布把全镇分为5个学区,每个学区设有一所公办的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地址尽量使周围村庄在其三华里以内,到2005逐步年形成一个学区内有一所中心小学或完小的教育格局。现在全镇划分为五个学区,有姜楼、马安、陈店、柳林屯、闫集五所中心小学,现有在编教师人员132名,支教教师5名,代课教师3名,学生1100余名 (不包括学前儿童)。由于规划学区时考虑到人口因素,因此每个学校的规模大体相同,各个学校的概况如下:
表1 姜楼镇5所中心小学概况统计表
2.各中心小学的师资状况
表2 姜楼镇5所中心小学师资状况统计表(140名)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63%)。年龄在36岁以上的教师(58%)是农村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比例较低。有一半以上的教师(56%)学历为高中、中专或中师,只有28%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且有16%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这些教师主要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而且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的教师(34%)占有一定的比例。
3.学校经费状况
表3 农村小学经费来源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村办小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中,学生学费(80%)占绝大部分,这是因为民办教师的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是由村办学校自己筹措。而合并后的中心小学办学经费来源中,县财政拨款(90%)占主要部分,镇政府拨款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且明令禁止乱收费,因此学生缴纳的费用非常少,只是一些学校为了统一作业本的规格而收取少量的作业本费。
4.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现状的态度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家长(70%)和教师(80%)对村办学校合并持赞成态度,这说明合并村办小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整体上讲是合理的。但也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现有教育状况表示不满,其原因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家长对现有教育状况不满的原因主要有接送孩子不方便 (60%)和孩子难以管理(30%)两个方面,而教师则集中在教学任务过重(32%)和学生难以管理(38%)两个方面。家长对教育现状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中心小学良好的教学环境(45%)和高素质的教师(25%),而教师则选择教学条件改善(30%)和工资待遇提高(25%)两方面。在表4中有三个项目重复出现,即孩子难以管理、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资待遇。孩子难以管理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反映的问题,这同农村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大量增加有很大关系。儿童是否适应现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不同的家长会反映学生的成绩下降或上升。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后工资待遇明显提高,加之国家实行绩效工资和教师数量的减少,教师的工资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在编的公办教师对工资待遇感到满意,而一些支教教师、代课教师以及试用期内的教师则感到工资待遇过低,对现有的教育状况不满意。
表4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现状态度统计表
5.原有村办学校校舍的利用状况
表5 村办小学利用状况统计表
由于村办小学属于集体财产,村委有权对其进行处置,因此对原有村办小学的利用比较灵活多样。截止调查时,大部分学校已经被利用,利用率达到74%。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原有村办小学校舍的利用大体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型,一是直接把学校转变成村支部、村卫生室(22%),这些学校的教室状况较好,无需太大的改造直接迁入即可;二是将学校卖给村民作为民居或进行养殖(30%),这是条件比较差一些的学校;三是将学校拆除重新建成戏院、文化活动中心或直接分给村民作为耕地(22%),这类学校则是教室破旧难以修缮使用而重新进行利用。四是闲置不用(26%),这类学校中教室既有条件好的也有差的,且在 23所村办小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现有的中心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首先,建立中心小学后,数量众多的村办小学被淘汰,村办小学被闲置,如何合理利用村办小学的教育资源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原有的村办小学一般比较简陋,除了少数村办小学有教学楼之外,其余都是砖瓦平房,学校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校舍和桌椅。对桌椅各个学校都是将其当成废旧木料处理,这一方面是由于各个村办小学的桌椅样式多样、十分破旧,难以征集到中心小学统一使用;另一方面是现在学生自己购买桌椅,由学校统一定购。这就造成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桌椅,既不能使桌椅循环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学校也不能针对学生的身体特征相应的设计桌椅,对学生的健康也是一种损害。对于校舍的利用如表5所示各个村庄各有不同,但有一部分学校闲置未用,其原因有:第一,学校的原址是一些庙宇,农村因为存在一些禁忌而难以利用;第二,学校房产是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没收地主阶级的,现在对其所有权存在争议;第三,有的学校是附近几个村庄联合出资兴建,对学校的利用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以上的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村办小学闲置不用,并且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次,现有的中心小学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村办小学合并之后,为满足迅猛增加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各个学区中心小学都相继新建了教学楼和购买大量的教学设备。而由于人口政策的因素、抚养子女成本的增加、大学扩招使得一部分人迁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到身边在工作地入学、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直接将其送到县城上学等原因,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各个中心小学建造教学楼和购买教学设备依照的是合并村办小学时的学生数量,而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必然会造成中心小学的进一步合并裁撤,这势必引发新一轮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这是村办小学合并之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虽然合并村办小学时依照的原则是中心小学离附近村庄的距离不超过3华里,但由于村庄的分布并不十分规则,有的村庄离中心小学甚至有5、6华里。各个中心小学为保证学生的安全,规定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必须由家长接送。那么从幼儿园开始,实际上家长需要有六年的时间投入,而距离中心小学比较远的村庄基本上整个小学阶段家长都要接送学生,占用家长的时间更长。这在农村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时间投入,对家庭的经济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国家对民办教师采取“减、考、退”的政策,“减”就是通过考核裁撤一些不合格的民办教师;“考”就是民办教师通过考试到师范院校进修,毕业后转为公办教师;“退”就是对于那些教龄较长但由于多种原因而难以转正的民办教师实行提前退休,工资参照同等条件下公办教师的标准按70%发放。村办小学合并之后,大量的民办教师被淘汰,而新的教师短时间内难以充实教师队伍,加之在合并学校时,不少优秀的教师被调往县城,从而造成正规师资力量的短缺。而新引入的教师,包括代课教师和支教教师,很多因待遇编制问题只是将教师当成暂时性的工作,造成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以上因素导致师资力量出现暂时性的短缺,这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
教师的自然淘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国家大量淘汰民办教师,但由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仍然是农村教育的主力,他们的学历很难进一步提高。从表2中可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教师(56%)学历为高中、中专或中师,只有28%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且有 16%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所以,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选拔标准,另一方面则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到,农村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女教师远远多于男教师,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学校整个年级只有一个男教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女孩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女教师更受小学生的喜爱,也有男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工作。这种现象虽然不会影响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心理,包括性别认同和性格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村办小学合并之后,整个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其中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首先,村办小学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而且教师和家长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共同努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也认可教师并且给予教师较强的惩戒权力,对学生而言有实在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因此学生比较好管理。而中心小学的教师往往只能顾及学生的学习方面,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较少,很难在其它方面对儿童进行辅导教育;其次,多个村庄的儿童集中到一起学习,容易滋生以村庄为单位的小团体,进而引发学生间的矛盾,而村办小学中这类现象很少发生;再次,随着网络向农村延伸,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网吧。网吧大都集中在学校周围,由农户的房屋改建而成,它们利用农村对网络管理不严的漏洞而非法经营,它们面对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产生上网成瘾。小学生上网成瘾不但在城市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在农村也日渐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和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问题。另外,由于人口政策的限制,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由此而产生的溺爱使得儿童不愿服从教师的约束,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这就需要教师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惩罚来管理学生。
学校作为一个教化机构对村落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它不仅仅对村庄中的儿童起到教化作用,对民风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调查中,不少家长表示村办小学的存在对村民和民风的影响非常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通过学生间接地教化家长。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一些科学常识,也包括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学到的这些知识会在无意中传递给家长,规范家长的言行举止,学生对家长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有效的,家长为了维持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这就在无形之中教化了家长;2.学校通过教师影响家长。由于村办小学中的教师许多都是本村的村民,教师同学生家长的交流较多,这些交流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方面,也包括日常生活方面。教师在农村中有较高的地位,受到村民的尊重,教师的言行是村民学习的榜样;3.学校间接的影响到民风。有村办学校的村庄相比较而言更容易培养出大学生,而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反过来又会刺激人们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如此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尚学的风气。
对目前尚未利用的校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同村委和镇政府协商,把学校改造成为小型的图书馆或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图书馆或文化中心后,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添置农业、养殖方面的书籍使村民受益,使之承担学校的教化功能。
对现有的中心小学而言,教育部门要合理规划校园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教室和教学设施,不盲目扩建和购置教学设备。对于方便转移的教学设备可以在几所小学之间循环使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尽量减少因学生数量下降而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试用期限较长、工资同工龄密切挂钩、基本上是终身职业等等。这些特点容易造成新进入教师队伍的毕业生流动性较大,而老教师则缺乏教学动力。并且各个中心小学的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校的学生数量进行合理流动,充分利用优秀的师资资源。因此改革教师任用制度十分有必要,首先,强化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对确实不胜任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直接清退,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从源头上抓教学质量;其次,适当提高试用期内的教师工资待遇,从而最大限度的吸引人才安心执教,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再次,实现学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可以根据每所学校实际招收的学生数量来调整每所教师的数量,从而保证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合理的师生比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由于受认识的局限,心理辅导并不被农村群众所认可,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把招聘心理辅导教师作为教师引进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并不了解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小学生学习压力小、年龄小,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多个村庄的孩子聚集到一起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对这类学生的管理不能简单的采用惩罚方式,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彻底。所以在每个大学区适当引入一定数量的心理教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其他教师的教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本身就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同样,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包括:第一,整顿附近网吧。我国法律规定网吧禁止未满18周岁的公民进入,而农村的网吧利用管理漏洞非法经营,并且其面对的消费对象就是中小学生。加之校外网吧提供游戏、电影等对小学生极具诱惑力的娱乐项目,小学生极易产生上网成瘾。因此要严格管理校园周边网吧,严禁小学生进入,对违犯者给与重罚或直接勒令关闭;第二,工商部门要对校园周边商店出售的食品进行抽查和定期检查,严防不合格饮料食品流入到学生手中,严防出现群体性食物安全事件;第三,在学校附近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安全警示牌和限速路障,提醒过往的车辆限速慢行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借鉴城市小学校内就餐和校车接送做法,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家长的时间,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接送学生的秩序也有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选取学校做为试点实行,但开展试点工作要做到三点:一是保证午餐供应的食品的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选取经验丰富的司机和较好的车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三是收费合理,从而吸引广大家长的参与。然后根据实施的实际效果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在整个鲁西北地区加以推广。
[1]苗培周.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2]张乐天.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文立.农村教育调查报告——以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为例[J].贵州教育,2007,(23).
[5]程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小学撤并的深层次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6]王桂臣.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负面影响的思考[J].河北教育(上半月),2005,(9).
[7]曹庆红.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6).
[8]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
*本文系徐继存教授主持的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 “3+1”教师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张道彬/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