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文人嗜酒的种种缘由

2010-11-18 02:49陈新园周海平
读与写·下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嗜酒

陈新园 周海平

摘要:魏晋名士以嗜酒著名,历史上对其嗜酒现象大多以避世解之。其实,魏晋名士的嗜酒,应该因人因事而异,比较全面地解析其嗜酒的种种缘由,对理解魏晋名士乃至社会人生颇有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人;嗜酒;缘由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15-01

魏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同时它也造就了一些独特的人。这些人因为很多原因而醉心于饮酒,对魏晋名士饮酒种类的探讨有助于深化认识普遍嗜酒的现象。

1.确实爱酒

魏晋名士中确实有人并无其他特别原因嗜酒,只是喜欢酒而已。例如刘伶,历史上著名的酒鬼,对酒的痴迷程度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晋书》中有一段记载说"刘伶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由此可见,对刘伶来讲生命就是饮酒,饮酒便是他的生命。他对酒的狂热非常人能比的。他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他爱饮酒,以至于不顾生命,饮酒之事要重要于生命。他曾经在醉酒之际写了一篇骈文《酒德颂》,在这篇文章里他塑造了一位德行高尚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饮酒之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自此看来,这个老先生便是刘伶自己了。刘伶平时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以酒为命,饮酒饮到一种无人能达的地步。不为名、不为命,只为饮酒,醉心饮酒。酒鬼每个时代都有,如他这般的,并且史书上专有记载,恐怕只有魏晋时期的刘伶了吧。

刘伶饮酒,已达到一种世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忘却生死,忘却名利,专为饮酒。从历史记载看,刘伶嗜酒并没有因政治迫害或者躲避危害等因素,几乎纯粹是喜好饮酒,这种现象在各时代都存在,今人也可以从生理的角度得到科学结论。或许当时的时代的特殊性是导致他饮酒的一部分原因,但绝对不是他的主要原因。他的个性有点带着庄子的意味,恣意而为。他狂爱饮酒,如果他是因为避世饮酒,躲避祸乱,他就不会以不以生命为然的态度饮酒了。

2.躲避政治风险

相较于刘伶的嗜酒如命,张翰和阮籍的饮酒则有着躲避朝政和时代混乱的意味。《晋书》中记载"齐王囧辟为大司马东曹椽。同时执政,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乱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难良退。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从此二段记载明显可见,张翰饮酒多带着躲避现世祸乱,自求生路之意。他本人认为天下纷乱,祸乱连连,非良栖之地,如若不慎,生命难托,不如退隐山林饮酒为乐,不为政,不惹当世之政乱,此乃求生安命之良所。其饮酒之意,为躲避政治祸乱的意味明显可见。

名气最大的为躲避政治祸乱而醉心于饮酒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世说新语》中有一段王大对阮籍的评价:"阮籍胸中块垒,故须酒浇之。"由此可得出,阮籍喝酒因心中有难以言说的郁结,只能用酒"浇灌"。虽说阮籍喝酒只是躲避现实的政治祸乱,不想涉及政治事务,但是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由《晋书》中:"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可见阮籍嗜酒或许有比较复杂的原因,而躲避政治风险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人一旦醉酒,人事不知,迷迷糊糊,即使说出一些"碍事"的话,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人们会原谅他是醉鬼。

阮籍生逢魏晋易代之际,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以战乱频繁,动荡不定,名士便更加惶惶不安,时刻都有性命之忧。因此,阮籍便以酣酒为活,发玄言,口不臧否人物,藉此远祸全身。"他的醉酒有一种远祸全身的作用,他是借酒来逃避现实中的灾祸。所以他才会'口不臧否人物',而把他内心那一份委婉曲折的复杂情意都微妙的表现到他的诗文里面去了,这就是他的诗很难读懂了。"这是《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对阮籍的解读。后来西晋的许多名士大多模仿阮步兵。

3.仕途失意饮酒

魏晋之前,饮酒还不普遍,至少文人随意饮酒的现象不是常见,因此很少看到文人因失意而借酒浇愁。孔融是失意饮酒的早期名士。孔融的疏狂是很有名的,但是史书上没有他早期狂饮的记载。到建安年间,孔融认定能够匡复汉室的唯一希望之星曹操篡汉之心渐显,孔融与他的多次恶作剧无效之后,他也渐感到危险正慢慢向自己靠近。此时,他的政治宏图已经无望实现,曹操的打压也使他个人的仕途充满荆棘,狂饮烂醉就成了孔融的生活常态。他甚至说,人生什么也不想,只要酒杯里的酒天天满,酒席上的酒友天天满,人生已经无憾。对于一位孔圣后裔,早慧出众,满腹经纶的才子,孔融以醉酒度日显然是借酒浇愁。如孔融一般的还有东晋的王敦。他权欲熏心,作了大将军还想做天子,天天饮酒至醉,哼着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边敲打着唾壶,把那唾壶打得尽是缺口。这种行为也属于政治宏图难以实现而借酒浇愁。

自孔融之后,借酒浇愁成了士人经常性行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酒后诗文,充溢着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情绪。

4.自得其乐饮酒

其实文人嗜酒的原因是多维的,不会也不可能只有避世或失意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饮酒中自得其乐也是很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文人只要把人生,把自然之理与社会历史看得透一点,就不难进入"只求壶中乐"的境界的。所谓"皇帝万万岁,小民天天醉"是也。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应该就是这样的人。

"陶渊明饮酒,是为了寄托他内心之中的一份幽微、隐约的心意,因为他喝酒的时候,内心中有一种感觉可以在酒醉之中体会的更加深刻和真切,从中可以获得一种自得自寄的享受"这是叶嘉莹对陶渊明的解读。而陶渊明的《饮酒诗》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完全表现。从对在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实现,到自我精神方面的最高层次的实现。陶渊明饱读诗书,透解自然与历史规律,对人生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理解,最终豁然开朗,达到一种完全解脱的境界。此时,他除了天天自我陶醉的饮酒,随意写写诗文自娱,几乎不想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陶渊明的自我实现是生活简单,他的诗歌无华,但往往却是最真淳的。有一种繁华落尽的真切感,不虚假。所以他的酒饮得纯粹,酿酒为喝,饮酒写诗。因此,陶渊明的饮酒诗给人一种清明爽朗的感觉。从他的《饮酒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闲然自得、悠然自适的人。

陶渊明的境界看似简单,实则很高,后人仰慕其为人却很难达到这种,所以对后代的影响至为深远。

饮酒,一种极为普遍而简单的社会现象,可以折射出多彩的社会人生,而这种状况的出现,确实源自魏晋名士。若以拔高或贬低,曲解或片面地理解,那么就会多姿多彩的人生看单调了。

参考文献:

[1] 王守国 著《酒文化中的中国人》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2] [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春版

[3]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4] 叶嘉莹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中华书局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嗜酒
酒、谨记
疫情下英国人借酒浇愁
俄民众自评最坏毛病
嗜酒冠心病患者醇醛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狭窄程度关系探讨
心理治疗联合康复干预在嗜酒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研究
嗜酒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丙泊酚用量与效果观察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
玉祥门外嗜酒记
冷暖人生一碗酒
嗜酒与不饮酒银屑病病例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