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的疗效,尤其是钠干法的临床资料常有报道,并证实与近代医学中的“生物钟”现象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笔者设想把时间针法引入头穴临床中,着手对脑血栓形成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2007至2009年的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共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55例,其中男患39例,女患16例。年龄在47~55岁者21例,56~65岁者18例,65岁以上者18例。
上述病例随机分为纳干法观察组(28例)和头穴对照组(27例)。以上病例均经西医确诊,除外其他脑卒中等疾病。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基本治愈:肢体偏瘫飞麻木,语言蹇涩或失语得到恢复,随访恢复工作和劳动能力。显效:偏瘫、麻木及语言蹇涩等症有显著恢复,生活可完全自理。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中断治疗无从随访者亦在其中。
纳干法观察组:根据子午流注纳干法的规律,按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的原则以及五输五行规律开穴后,依照头穴国际标准化方案,选用相应的头穴,
用30~32号1.5寸毫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产生酸、麻、胀、热针感后,留针2~20h。
头穴对照组:按照头穴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相应的头穴透刺,针刺手法及留针同上。
两组均以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继续进行第二疗程。
纳干法观察组28例中:基本治愈11例(占39.28%),显效12例(占42.86%),有效5例(占17,86%),总有效率为100%。头穴对照组27例中:基本治愈5例(占18.52%),显效6例(占33.33%),有效9例(占33.33%),无效4例(占14.81%),总有效率为85.19%(表1)。
例1:患者男性,58岁,退休干部。
初诊日期:2008年9月3日。患者于10d前因右侧肢体偏瘫住某医院,经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用脉通等药物治疗后转来我院。症见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偏瘫,舌强言蹇,食欲不佳,无烟酒嗜好,舌质红,苔微黄,脉弦。辨证为中经络。
9月3日(庚戌日)8时30分(辰时),主开穴商阳,头穴额中线,左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下2/5,颞前线,顶旁1线。
9月4日(辛亥日)9时(辰时)主开穴然谷。9月5(壬子日),15时(申时)主开穴解溪。9月6日(癸丑日)取戊日9时(巳时)大陵•(戊癸互用)。9月7日 (甲寅日)9时30分(巳时)主开穴商丘。以上取头穴同前。治疗五次病情基本治愈,肢体自如,语言流畅。患者要求巩固疗效,又取头穴、体针治疗3次。随访:愈后一如常人,能参加劳动。
例2:患者男性,61岁,退休干部。
初诊日期:2009年12月7日。患者1周前即感右侧肢体乏力,逐渐发展为偏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情绪烦躁,既往有嗜酒史。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舌紫暗,苔黄脉弦有力。辨证为中经络。
12月7日(庚午日)15时20分(申时),开穴足临泣、合谷(返本还原)多12月8日(辛未日),13时(未时)太冲、太渊(原);12月9日(壬申日)11时(午时)后溪、京骨(原)阳池,(原);12月10日(癸西日)11时10分(申时)二间(戊癸互用);12月11日(甲戌日9时(巳时),商丘;12月12白(乙亥日)15时(申时)液门;12月13日(丙子日)9时(巳时)阴谷。以上均同时取头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2线。顶旁1线、颞前线等,每次取2~3穴,交替针刺。1周后基本治愈,为巩固疗效,针体针2次。随访:无任何后遗症,身体健康,经常参加劳动。
时间针法是根据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随着时间的先后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的原则,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因此在临床中有很大的适用价值。这一规律与“生物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我们认为将子午流注针法用于头穴临床中也会取得一定效果的,因此,通过55例的临床观察,纳干法观察组与头穴对照组之间的疗效,P<0.05,说明二者是有差异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通过机体气血盛衰开阖,按时开穴并结合头穴透刺,可以提高疗效。
今后应积累更多的病例,以便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