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

2010-11-07 08:29: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9期
关键词:比容失血性限制性

陈 明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2007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72例分别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其中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16~71岁,平均33.4岁。受伤至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间10min~6h,平均72min,创伤评分AIS-85精简伤情标准≥3分者2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9岁,平均32.7岁;受伤至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间9min~7h,平均68min,创伤评分AI-85精简伤情标准≥3分者21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相近,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接诊即刻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常规组快速接受平衡液、胶体液输注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90±5)mmHg,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约为2∶1。限制组快速接受平衡盐液及胶体液输注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5)mmHg后,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液体量,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约为2∶1。两组均在30~60min内接受手术止血和足量液体输入。

表1 两组复苏前后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水平、BE及差值比较(±s)

表1 两组复苏前后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水平、BE及差值比较(±s)

组别 红细胞比容 乳酸(mmol/L)BE(mmol/L)常规组复苏前 0.362±0.032 3.79±1.18 -9.6±2.7复苏后 0.2824±0.042 2.874±1.24 -8.34±2.1差值 0.0804±0.039 0.92±1.07 -11.3±2.6限制组复苏前 0.371±0.017 3.71±1.36 -9.3±1.8复苏后 0.341±0.054 2.264±1.08 -4.54±1.2差值 0.030±0.049 1.45±1.30 -4.84±1.6 t 2.87 2.96 3.11 P<0.05 <0.05 <0.05

1.3 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接诊即刻及治疗12h后,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及抽静脉血5mL测定血常规和血清乳酸水平,检测和记录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水平、血气剩余碱值(BE),并分别记录两组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水平、BE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肌及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的比较

两组均在30~60min内使出血情况得以控制。常规液体复苏组的失血量为(1704±342)mL,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为(11824±26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5)。常规液体复苏组的输入液体量为(2748±649)mL。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入液体量为(1863±67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

2.3 两组病死率的比较

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37例,死亡7例,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败血症1例,病死率为18.9%;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35例,死亡4例,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病死率为11.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

3 讨 论

对于失血性休克,伤员面临“死亡三角”——酸中毒、凝血病和低温,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其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1]。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否保证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和能否降低病死率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本文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病死率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χ2=4.23,P<0.05),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保持脑、心、肾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同时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血乳酸能准确评估休克严重程度、预测病死率和观察复苏的效应。它能直接反映无氧代谢,血乳酸水平增高提示氧债增加。本研究中,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限制性液说明在液体输注后,各组织脏器的血流灌注和氧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BE作为组织酸中毒的重要指标,Weiskopf等报道BE与血乳酸值有线性相关。Davis等在研究失血性休克时发现,碱缺失能准确反应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与持续性低碱剩余的患者相比,持续性高碱剩余具有较低的氧耗和较低的氧利用。且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增高。Rutherford等分析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时发现,年龄<55岁、无头颅伤者,当BE为-15mmol/L时死亡风险显著提高;年龄>55岁、无头颅损伤,或者年龄<55岁、有头颅损伤时,BE为-8mmol/L时死亡风险显著提高。本研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E的升高幅度大于常规液体复苏组(t=3.11,P<0.05),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改善组织灌注方面略优于常规性液体复苏[2,3]。

而Stern等对幼猪主动脉撕裂伤合并脑外伤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显示,对比保持平均动脉压在60mmHg(限制性液体复苏)与80mmHg(标准复苏)的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之间的脑灌注压、脑血流量、脑静脉氧饱和度、脑氧代谢率之间无明显差别。因此,限制性液体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是有益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使组织维持一个相对低的组织灌流,同时可避免正压复苏带来的一些使出血量明显增加的弊病,如血压恢复后稀释性低凝血症、闭锁血管的开放,形成血栓血管的血栓脱落等[4]。

本研究通过对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其失血量常规液体复苏组明显多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t=3.06,P<0.05)。同样,常规液体复苏组红细胞比容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t=2.87,P<0.05),表明积极液体复苏可使血液过度稀释和凝血功能减退。Holmes等进行的以绵羊为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动物实验发现,无液体复苏组出血量明显低于两组液体复苏组,延迟复苏组比标准液体复苏组为少;出血白发停止时间方面,无液体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一致,但均比标准液体复苏组为早;延迟复苏组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这可能是由于在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①与快速大量液体输注引起血流加快、血压增高明显相关;②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③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④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了出血量[5]。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有害作用,可维持一定的组织灌注压,对缩短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时间是有益的。但目前对它的研究和认识仍比较肤浅。诸如对微循环灌注、神经体液的调节、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能量利用和代谢、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的激活,乃至细菌易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1]Capone AC,Safar P,Stezoki W,et al. Improved outcome with fluid restriction in treatment of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J]. J Am Coil Surg,1995,180(1):49-56.

[2]沈洪.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与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136.

[3]Soinmonov E,Hirsh M,Yahiya A,et al. The affect of vigorous fluid resuscitation i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after massive splenic injury [J]. Care Med,2000,28(5):749-754.

[4]Monmey CB,Melton SM,Croce MA,et al. Prgnostic value of blood lactate,base deficit,and oxygen-derived variables in LD50 model of penetrating trauma [J].Crit Care Med,1999,27(1):154.

[5]Yamazaki Y,Salto A,Hascgawa K,et al.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s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serious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 [J].Masui,2006,55(6):699-703.

猜你喜欢
比容失血性限制性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39:57
火药比容标准物质的研制
火工品(2013年3期)2013-10-11 07: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