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小板输注与供者血小板配合试验的临床应用

2010-11-07 08:29:22凤小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9期
关键词:糖蛋白特异性阳性率

凤小平

大庆市中心血站自2006年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以来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大庆市中心血站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输血治疗的门诊或住院患者1206名,年龄2~85岁,平均43岁。

1.2 血小板自身抗体测定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或同种免疫反应时,机体可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autoantibody),这些自身抗体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障碍,使循环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分为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包括PAIgG、PAIgA、PAIgM和特异性糖蛋白自身抗体、药物相关自身抗体、抗同种血小板抗体等。这些血小板抗体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显微术、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测定。

1.2.1 适应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与鉴别、疗效观察。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新生儿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及其他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前的检查。

1.2.2 标本采集

EDTA抗凝血3mL或未抗凝的全血,分离血清后检测。最好空腹采血后立即送检。如果测定血小板膜结合抗体,可用106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1.2.3 检测方法

1.2.3.1 筛查试验

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PIFT)。正常人血小板与待测血清或洗脱液反应后,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人IgG(抗IgM、抗IgA),血小板结合的抗体可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或荧光显微镜检测,也可通过加入酶标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这种方法检测的属于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此外,也可直接测定患者血小板结合的PAIg。

1.2.3.2 诊断试验

对于距离前置仓较远的订单,每日优鲜可以而选择与先进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对方成熟的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便捷可靠的配送服务。也可以适当增加运费,采用有自营直送的模式向顾客进行配送服务,以提高配送效率,进而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客户满意度。

主要是检测血小板抗原特异的自身抗体,如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正常人血小板与待测血清反应后,加入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裂解血小板后并将其结合于固相,再用荧光素或酶标记的抗人IgG(抗IgM、抗IgA)检测血小板结合的抗体,从而确定自身抗体是抗何种糖蛋白的抗体。此类方法称为单克隆抗体固定血小板抗原法(Monoclonal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s,MAIP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还可在一些药物存在时检测药物相关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同种异体抗体则需要患者血清同一系列不同抗原性的血小板进行反应,方法较为复杂。

1.2.3.4 参考范围

①PAIg:PAIgG 0~78.8ng/107血小板(ELISA),PAIgG<10%(FCM);PAIgM 0~7ng/107血小板(ELISA);PAIgA 0~2ng/107血小板(ELISA)。②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阴性。③药物相关自身抗体:阴性。

1.3 注意事项

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较多,其参考范围不尽相同,一般以各实验室的为准。

1.4 输注效果评价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的1、24h对患者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增值(CCI),输注后1、24h的CCI分别>7.5×109/L、>4.5×109/L有效,否则无效。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质量(kg)-0.01529

2 结 果

见表1~表3。

3 讨 论

3.1 PAIg

ITP患者血小板表面和血清中以PAIgG增多为主,还包括少量PAIgA、PAIgM。PAIg可能来源于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血小板骨架蛋白或膜糖蛋白产生的自身抗体而结合在血小板膜上,也可能是血清中的抗体分子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血小板表面的黏着或覆盖。此外,血小板激活时,α颗粒可释放IgG分子至血小板表面。因此,PAIg测定的特异性并不高,但具有较高的敏感度。PAIg增多是导致循环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原因,这种破坏主要是补体活化后参与的结果,因而ITP患者血清中补体含量常显著下降,但血小板表面补体成分(如C3)可增多。研究表明,大多数ITP患者在治疗前PAIgG可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血小板相关补体C3),对ITP诊断的敏感度可达100%。因此,PAIg被作为ITP检查指标之一,但由于其特异性较低,只能作为筛查指标。未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患者,若PAIgG阴性,则患ITP的可能性较小。PAIgG可随ITP治疗后血小板数量的升高而减低,复发时又增高,但有时也不呈负相关关系。PAIg阳性还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等[1]。

3.2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

研究发现,ITP患者血小板表面存在特异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其中以抗GPⅡb/Ⅲa、GPIb-Ⅸ复合物的抗体为主,少数为抗GPIa、GPIV、CD62P的抗体。如果抗糖蛋白自身抗体阳性,则诊断ITP有较高的特异性。有作者报道,在ITP患者中,抗GPⅡb、GPⅢa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30%~50%[2]。

表1 不同疾病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合阳性率比较

表2 不同输血量患者血小板配型的阳性率比较

表3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输注后效果比较

3.3 药物相关抗体

少数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如奎宁、奎尼丁、金制剂、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类药、肝素等)后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可查到药物相关的自身抗体。血小板的破坏是药物依赖性的,当体内有药物相关抗体存在、但没有药物存在时,抗体不与血小板结合,一般不会引起血小板破坏。所以,对有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用药前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体,在抗体阳性期避免用药,可防止血小板减少的发生[3]。

随着输血量的增加,阳性率不断递增,与文献报道输血>10次,抗体阳性率为30%~85%基本一致。

[1]赵桐茂.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研究概况[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29.

[2]阎东河,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138-142.

[3]孟庆宝,赵祥胜,雷厉.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4,1(2):56.

猜你喜欢
糖蛋白特异性阳性率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3:56
天然海藻色素糖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20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39
尿al-酸性糖蛋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