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玲
(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 417000)
中专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刘伊玲
(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 417000)
目的了解中专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父母对子女积极有益的教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160名中专生进行调查。结果自尊的高低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自尊程度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及父亲的干涉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自尊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父母对子女多予以正面教育和情感关怀,父亲更应扮演慈父角色。
中专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
自尊是人们对自身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评价[1],是人格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2]。自尊是一种心理资源和情感体验,对个体人格、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低自尊者有情绪和行为混乱的危险,自尊水平越低说明特质焦虑水平越高。自尊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自尊的水平在每个人身上是长期恒定的。据自尊调查表编制者S.Coopersmith的研究发现,影响自尊的因素,除成功与抱负外,还与成长过程有关。而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养,为了探讨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笔者在本校中专生中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校中专生160名,其中男生42名,女生118名。年龄最大19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16.62岁。
1.2 工具
1.2.1 自尊量表(SES)[3]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4=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3]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教师于1980年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行为和态度。母亲教养方式由5个因子组成:情感温暖、理解(F1),过度保护(F2),拒绝、否认(F3),惩罚、严厉(F4),偏爱被试(F5)。父亲教养方式由6个因子组成:情感温暖、理解(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偏爱被试(F4),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采用4级评分(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4=很不符合)。
1.3 方法
同时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自尊量表发放给学生,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94.12%。
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1 自尊量表统计结果
自尊量表最高值为35.00分,最低值为25.65分。将自尊分由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每一等级相差5分,再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相关比较。
2.2 父亲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尊程度相关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尊程度相关结果
2.3 母亲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尊程度相关结果(见表2)
表2 母亲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尊程度相关结果
由表1可知,自尊高低与父亲的文化程度,惩罚、严厉(F2)、偏爱被试(F4)、过度保护(F6)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而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父亲的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0.05)。由表2可知,自尊程度与母亲的文化程度,过度保护(F2)惩罚、严厉(F4)、偏爱被试(F5)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而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1)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与母亲的拒绝、否认(F3)呈极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0.01)。
(1)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父亲的情感温暖更为重要。自尊是一种自我评价,它建立在许多因素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别人的看法,即反馈信息。孩子通过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和态度来评价自己,甚至取决于平时的眼神和表情。一旦孩子确信自己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尊重,他对自己便充满了信心。如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喜爱、尊重、赞许、肯定的态度,孩子便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便有信心去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就童年期儿童的身心发展来说,父亲比母亲似乎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相反,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可能会让孩子得到一个结论:他们不值得别人重视,是毫无价值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2)自尊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呈负相关关系,母亲在这方面的影响更大。从小就被过多指责、批评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多几分悲观,少几份自信,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疑虑和恐惧心理。而这些疑虑和恐惧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退缩、逃避,自认为无能力解决问题,同时孩子也会用行动去证实父母的观点,而表现自己的无能,使自我评价下降。母亲的拒绝、否认更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因此,遭到慈祥的母亲的否认、拒绝,通常比严肃的父亲拒绝、否认损害更大。
(3)自尊与父亲的干涉呈负相关关系。父亲利用绝对权威干涉孩子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孩子价值的否定。在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能力增长的乐趣,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若过分干涉,孩子便丧失了这种肯定价值的机会,甚至认为自己无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自卑。
(4)自尊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这是否与本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均较低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和事业成功及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自尊萌芽于幼儿期,稳定于学龄初期,发展于青春期。自尊通过个体情感能力得到发展,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较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笔者认为:婴幼儿在同父母的互动中形成了积极或者消极自我工作模型,这是自尊发展的基石,所以父母在孩子儿童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干预非常重要。父母在早期教养孩子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成长环境,多给予孩子正面教育及关爱和理解,少予以拒绝、否认和干涉,特别是作为慈母角色的母亲应对孩子有更多的肯定与接纳,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自尊的培养。
[1]黄向真.中师护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102~103.
[2]王震宇,王万章.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及与自尊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0):15.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22~129,254.
G449
B
1671-1246(2010)21-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