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利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科部,西安71001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兼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李晓利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科部,西安710014)
基于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其表现和原因之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法主要是:要提高施教主体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逆反心理;对策;实效性
人们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是不争的事实,而思政教育又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以上二者构成了比较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并使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应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受教育者,他们以虚心的态度在接受了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获取了其他知识,他们把接受思政教育作为提高自己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类教育可有可无,在情感上对此报以轻视乃至鄙视态度,将其称为“抹万金油”、“灌迷魂汤”等;在行动上表现为逃避或以某些方式予以抵制。以上诸多“逆反”表现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的资源投入遭到浪费,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不恰当的教育内容往往呈现以下特点:(1)脱离实际,呈现出空泛性。受教育者往往对教育持“不买账”态度的原因在于:一些教育内容过分强调“高屋建瓴”,而忽略高深问题与“近、亲、实、小”的有机联系,尤其不加区分地避开每个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特点而施教。其结果是,施教者开口必谈“世界观”、“人生观”、“党的方针政策”等大道理,而受教者反应是“它们与我关系不大”。(2)落后时代,呈现出陈旧性。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特征是最具时代性。然而,由于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此认识不足或懒惰之故,不重视学习新知识和新观点,不注重接收新信息,使得施教内容老生常谈,其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变迁相脱节、与人们求变求新的心理不合拍。(3)违背规律,呈现出伪科学性。湖南师范大学李屏南教授认为: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表现在其理论的彻底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三方面。[1]笔者理解,其彻底性,即理论要追根问底以求事物的本质所在;其层次性,即理论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是分阶段而进行的规律;其系统性,即思政教育的内容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五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而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内容往往在以上三个方面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党风政风行风乃至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但其中的一些支流旁脉及其负面影响甚深,尤其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影响更大。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在会上很是“高风亮节”,私下却以权谋私;有些政工工作者口头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遇到好处时则丝毫不让;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台上正人君子,台下不以身作则,甚至行为落后于普通百姓,等等。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于是有人就称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卖狗皮膏药的”、“骗子”云云。
社会进步与变化的重要表现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信息爆炸现象的显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比过去难做了。物质与精神这对矛盾有时相互促进,有时则相互对立。思政教育工作教育人要精神重于物质、关心政治、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心理健康、居安思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能忘本等等,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教育常常会使一些人产生逆反心理。比如不少人认为听一场思政报告不如吃一顿美餐解馋,购买思政教育方面的书籍不如购置一些漂亮的衣服实惠。学者朱大可这样评价这些年的中国人:“精神并没有跟身体同时发育,它在90年代被抛弃以后,不断地萎缩,甚至有人用一个‘脑残’时代来概括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说法,但是不无道理,为什么这么讲?……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指出来,我们正在陷入一场道德文化信念等等的综合性的精神危机。”[2]
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比过去难做了。有的施教者文化素养不高甚至闹一些文化常识笑话,不少的思政教育工作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情形:一般的道理多次反复让人心烦、隔靴搔痒的说教难以打动人心、落伍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应该说受教者对以上教育的腻烦或“逆反”有其合理性,人们要求施教者以高水平服人、以理服人、以见多识广服人,甚至以情动人,这都是无可指责的。
信息爆炸,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比过去难做了。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视、电脑、电话、互联网已经普及,眼花缭乱的信息大大冲淡了人们对主流信息尤其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盲目崇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社会思想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请看以下这些教育方法:念材料型——有的施教者念一些尽人皆知的材料就是如此;居高临下做报告型——某些政工工作者或某个“学者”所做的一些无多少新意的“报告”就是如此;满堂灌型——某些思政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就是如此;封建社会教训儿孙型——某些学校辅导员不以理服人而以势压人的所谓“帮助后进学生”的工作就是如此;偷懒省事型——随意拿来一个过时的或人所共知的音像制品进行“教育”而浪费受众的时间就是如此……以上方法在过去岁月由于多方面原因或许还可以使用或者不得已而使用,但在今天则越来越表现出过时和老套。
由于教育对象在年龄、行业、地域、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要追求理想的教育效果,施教者必须采用适合不同对象的内容及方法,其要求施教者必须研究不同的教育对象及其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然而,不成功的施教者在这方面不下功夫,不顾教育对象的种种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加之施教者把受教者置于不平等地位,严肃有余、亲近不够和服务意识欠缺,最终致使受教育者不满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就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言,一般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其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形象思维的艺术品那样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感染力,也不像文化课和专业课那样更具知识性和实用性。因此,它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确实具有“讨人嫌”的一面。
1.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自己高度的敬业精神,解决精神动力问题。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认为:做思政教育工作是“抹万金油”——即这项工作可有可无之意;另有人说做思政教育工作是“灌迷魂汤”——即这项工作是欺骗众人之意。以上说法要么在否定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是某些思政工作者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表现;要么在歪曲思政工作的性质。其实,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来都是塑造人们高尚灵魂的工程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思政教育工作是法宝之一。解放后我国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许多令世界震惊的成就,也是这项工作发挥了其它方面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思政工作的优势要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其精神财富要永远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不竭动力和精神养料。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责任,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从教育的效果出发想方设法干好工作。
2.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用广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文化修养。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思政工作者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思政课以外的政工工作者,如专职党务人员、共青团的宣传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媒体思政宣传人员等,要不断学习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充实自己;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老师,既要追根溯源搞清相关教育内容的来龙去脉,做到学问根底深厚,更要紧跟形势不断学习相关新知识、新观点,力求做到教育内容鲜活。总之,对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必备的文化修养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是施教者自信的力量,同时也是令受教育者信服和悦受教育的前提。
3.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诚然,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是“人”,大家对其正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家特别厌恶台上台下两张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笔者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言行一致方面和其他人相比,理应做得更好。要处处留心自己言行的影响作用。教育人的人首先要做道德楷模,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思政教育人员要耐得起寂寞、受得起清贫、经得起诱惑,这不但是职业的要求,也是信念和责任的驱使,同时也是该项工作的突出特点之一。若能言行一致、心口相合,必然会使感召力大增,好的教育效果也自然显现。
1.理论要联系实际,避免教育内容的空泛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句老话,但真正实施确实不易。这里的“实际”太宽泛了:单就教育对象而言就存在年龄、文化程度、行业、民族、地域、性别等多方面差异的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分析这些不同“实际”的特点及其在思政教育方面最关注的问题,将思政教育方面必须授予的通识内容和每个不同群体乃至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将大道理和每一个人的命运及其喜怒哀乐相联系,思政教育才能既入眼入耳又入脑,从而发挥出非同一般的教育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王易,将曾经被许多人视为漫谈空道理的思政课,上成了学生称之为“思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爱的收获与回归”的课程,[3]就是因为她注重研究授课对象的各方面特点、联系学生多方实际进行教育的结果。
2.紧跟时代,避免教育内容的陈旧性。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对象求新的思维惯性,要求思政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保持鲜活性。如何做到?大家皆知的东西不要老生常谈;要多宣传党和政府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政策;要进行时事教育;介绍一些带有超前性、探索性甚至争鸣性的观点;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本群体最关心的时事政策教育。当然也不要为新而“新”。某些不健康的内容或许也具“新颖性”,但它的传播只会走向教育的歧途。因此,施教者要力戒哗众取宠之心,具备相当的分辨力,使教育内容新鲜而不媚俗。
3.遵循规律,避免教育内容的伪科学性。人们之所以对思政教育有“抹万金油”、“卖狗皮膏药”、“灌迷魂汤”等等说法,是因为一些教育内容表现出:今天是真理、明天又成了谬误,翻云覆雨,让人无所适从。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阶级斗争为纲”之类即是。要使人心悦诚服,根本的要求是符合科学性。如何做到科学性?一是理论要符合上文所述的彻底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要求;二是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说真话,杜绝说套话和假话。
1.教育工作要依托媒体,建立媒体思政教育模式的平台。既然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为什么不发挥媒体迅捷发达的优势呢?各种传媒自有其特点和优势:影视制品的直观、平面媒体的固化、音响制品的听觉冲击、网络媒体的迅捷和宽容,这些都是思政教育所要搭乘的平台,也是工作上档次的翅膀。各种媒体的恰当混搭运用效果将更佳。
2.从开展工作的不同模块着手,开发立体思政教育模块。诸如“党团模块”、“课堂模块”、“社区模块”、“班级模块”、“墙报专栏模块”等等。各个模块之间既有不同侧重,又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环绕的覆盖各个人群的育人环境。如此,就能多一些耳濡目染、多一些氛围熏陶。
3.从德育(大德育)教育的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来看,要德育美育相结合,甚至与其它相关学科相融合,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思政教育内容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教育内容恰如其分地变为具有形象性乃至一定娱乐性的东西。由于德育和美育活动在相结合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形象性使得道德教育内容具体直观,其所具有的感染性使得教育情境怡情悦性,其所具有的娱乐性使得教育形式生动多样,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受艺术中悟出生活的真谛,自觉接受、认同社会的主导意识。“融理性教育于情感的陶冶,使教育对象在观照的愉悦中接受教育,在具有美感性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实现特定的道德要求。”[4]总之,德美二育的有机结合乃是教育方法的一种超越。
思政教育若能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融合,充分发挥各种学科的优势,将会使思政教育方法更完善,教育效果进一步提升。
4.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探索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传统不成功的教育模式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不平等地位,致使后者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因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必须承认,在众多受教者群体中确有不少人的学识水平和觉悟素质未必就低于施教者。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要上水平就必须对二者地位重新界定。前者必须尊重后者,把后者当成朋友,给予其充分的信赖、理解;要互为师生、教学相长。施教者在教育时要态度诚恳、循循善诱,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果能如此,就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得受教育者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从而比较乐意地接受教育。过去施教者常常苦恼:为什么我们喋喋不休而受教育者却昏昏欲睡?为什么我们使尽浑身解数,教育效果却大打折扣?为什么我们用心良苦却出力而不讨好?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时代的发展已使大家共同平等地置身于整体开放、局部分散的信息化环境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方只须扮演好主导角色,尊重受教育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多方努力给受教育者的聪明才智和热情提供充分施展的广阔舞台即可,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自高自傲地去“教诲”。如此,一些新颖而具体的教育方法也会随之而来,如答卷法、讨论法、人物访谈、文献搜集、网页制作、奖励法、与游艺活动结合法、采用多媒体教育法甚至远程教育等等。如此生动多样的方法使得受教者主动参与、积极行动又主动融入,它的教育效果绝不是传统训诫式的教育所能企及的。
5.在教育时间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持久战”观念。思政教育内容历来具有教导性、正统性、超前性等特点。教导性是指某些教育内容是长期积淀的真理性内容,但还未被一些人认识和理解,需要向众人普及的属性;正统性是指教育内容在真理性前提下的主流性和主导性,而非旁门左道性和非理邪说性;超前性是指有些教育内容是新思想新观念,只有教育对象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才能理解其正确性的属性。必须指出,对以上“三性”的逆反者大有人在,这样的逆反是受教育者学习不虚心、态度不端正的表现。要端正这种不利于接受教育的态度,委实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要求教育者要有诲人不倦的耐心和“长期作战”思想。当教育暂时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时,施教者切忌产生急躁情绪,要尽可能循循善诱,力求用充分的理由使受教者信服。奇迹可能这样发生:受教者在长时间受到多方面教育后会茅塞顿开地认为原来不信甚至反感的东西忽然变成了真理。
6.理论要紧密结合实践。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实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影响也是其他非实践内容不可替代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意义,要经过相应的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思政教育理论的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相应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取得实践经验,才可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情感,进而养成行为习惯。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政教育规范等主流意识的所以然和其所以然。比如,当西安市民在参与了创建卫生城市的整个活动过程后,其不但深切地体会到了创建卫生城市的艰辛,而且亲身感受到了环境改观后的心情怡悦以及其产生的不菲的经济效益,经过这些之后才真正理解这项活动的正确性以及必要性。如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教育活动时,不但不反感反而会将教育内容变成自觉的心理需求而主动接受并且乐于积极参与进一步的活动中。
[1]李屏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2]朱大可.大众文化发展下身体与灵魂的解放[Z].2008-09-22,凤凰网.
[3]杨晨光.她把思政课变成“心灵鸡汤”[N].中国教育报,2008-09-25.
[4]顾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C]//.美善结合: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254.
D64
A
1002-7408(2010)09-0071-03
李晓利(196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