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世
(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江西抚州 344000)
读《〈道德经〉正解》之浅见
王光世
(东华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江西抚州 344000)
《〈道德经〉正解》主要从哲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入手,并抓住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特性,对其进行“抽象”,从而揭示了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负物质世界的存在。作者依据物质划分的宇宙观,将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释。该书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从哲学的范畴大胆提出了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架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内在联系的桥梁。(2)建立了一个广义的负物质概念,填补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学术空白。(3)大胆尝试采用物质划分宇宙观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巨著《道德经》,开启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物质划分新观点;道德经正解;张和西;正物质;负物质;理想真空
前不久,笔者外出归来,好友张君和西送来他刚出版的一本新书《〈道德经〉正解》[1],那庄重之中透着古朴的封面设计一下就吸引了笔者,几天沉浸于这本新书之中,读后大开眼界,内心感叹,这的确是一本品位较高的好书。从而对张君和西肃然起敬,叹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该书主要从哲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入手,并抓住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特性,对其进行“抽象”,从而揭示了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负物质世界的存在。以一实芯球体 (不考虑其内部结构和性质或把它视作体积元或基本粒子)为例,它具有长、宽、高三维体积,是一个客观存在,如 (图 1)所示。
当人们从观念中去掉它的三维体积时,得出其实际占有空间——一个完全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客观存在 (因为它是由于物体三维体积而派生的,与没有物体存在的场所不能同日而语),如 (图2)所示。并且,作者以理想真空,即相对于客观存在的非存在或无为标准,对球体进行划分:球体中的实际体积,即被“抽象”的部分,为理想真空以上的客观存在,为正物质 (以下简称物质);球体中的物质实际占有空间是虚体,为理想真空以下的客观存在,为负物质,如 (图 3)所示。
然后,作者根据负物质为物质的实际存在空间的这一本质,归纳出负物质 (与物质比较)具有六个基本特性:一是客观性——负物质如同正物质的客观性一样,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认识还是不认识,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二是普遍性——负物质是与物质相互并存的客观存在,有物质存在就必有负物质存在,理想真空是物质与负物质量同时为零的状态。三是不占有现实的三维空间——虽然负物质的体积、范围与其对应的正物质体积、范围等同,二者处于同一物体,但物质拥有的是现实的三维空间,而负物质拥有的是负空间。四是隐蔽性——物质是可以捉摸的,或者是可视的,既便体积再小,人们也可以通过其它观察手段,延长人们的视觉器官,对其进行观测,而负物质是隐藏在理想真空以下的客观存在,只能根据物质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间接对其进行认识和把握。五是与物质相互依赖性——负物质与物质始终处于同一物体。六是变化逆自然规律性——物质是理想真空以上的客观存在,其数量上的增减遵循自然变化规律,变化的区间为 0
接着,作者依据物质划分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释,对这一理论观点加以佐证,读来确感新颖。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构思精巧,逻辑性强。首先,作者通过物质划分的方法还原《道德经》的宇宙观,然后,再以原文、解词、解文、解意为载体,还原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点及主张。论理、论据充分,说理透彻,不失理论读物的特质;解经,由于作者站在中华先人宇宙观的高度,对老子的本义把握准确、到位,读后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倍感真实,而且全书文笔较为流畅,具备通俗读物的风格。
《〈道德经〉正解》是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人文学者论坛”栏目系列丛书之一。秉着传承学术,弘扬人文精神,活跃思想,推动理论创新之宗旨,颇具匠心。和西君之大作不失为读者奉上了一部雅俗共赏难得多见的好书。令我可敬可叹。
笔者与作者已有十多年的交往,现实中的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之余,潜心读书,善于思考,捕捉难点、亮点,以其智慧开拓思路,努力寻找突破口,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大概就是“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与他自信、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无关系,就像书的后记所写:“为了解开人的记忆之谜,记不清有多少个晚上通宵失眠”、“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足足思考了几年”。正是这种“致虚极,守静笃”、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精神,再加上作者处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时期,外部环境为作者提供了理论创新的良好条件,使作者能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一位哲学业余爱好者来说,实属不易。当然,作者说,本书在许多方面需不断完善,新观点也不一定为各学者所广泛接受。但,抛砖引玉,对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共同探讨其真谛。笔者认为,该书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争鸣,就达到了作者的心愿了。
《〈道德经〉正解》一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哲学的范畴大胆提出了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架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内在联系的桥梁。众所周知,一部《易经》,因为民间主要用于测卦、算命,一个时期内曾被人们误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上世纪 80年代,还是同一部《易经》,由于人们的一时炒作,掀起了一股易学热,《易经》又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瑰宝。可是,经过不计其数的易学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时至今日仍未弄清楚它的真面目。
与《易经》同源、被列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中医学,由于得不到现代科学理论的阐释,市场越来越让位于西医学,导致在西方医学界至今未有一席之地,要开辟市场举步维艰。同样,上世纪 90年代,当人类发现夸克时,起初,学术界便十分自信找到了基本粒子。可事隔不久,实验证明夸克仍可再分解,由此说明夸克并非基本粒子。
以上事实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们还没有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科学实践。根据物质划分的观点,《易经》并非封建迷信,也并非深不可测,它的真实面目就是一个物质划分的宇宙观,是我们的先人建立在物质划分基础上的符号体系,所谓的《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与负物质的结合体,以示世界万物均由物质与负物质共同构成,八卦的取材则是源自于该书表示物质的实线和表示负物质的虚线。我国的传统中医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据可依的,是科学的,其中的阴阳就是指负物质和物质。关于基本粒子的判断,更显当今人类缺少物质划分的观念。事实上,即便是最小的存在也是物质与负物质的结合体,都可以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单一物质的基本粒子。
(2)正像黄建荣博士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学术界关于物质这一概念的定义,至今仍然是传统的界定。虽然近些年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证实了反电子、反质子的存在,且反物质一词在有关刊物上频繁出现,但并没有改变的事实是:反物质只是相对原粒子某方面的性质或特点而定义的狭义概念,所谓‘暗物质占到宇宙 95%以上’也仅是一个模糊的说法。”该书作者则是从哲学的层面建立了一个完全广义的负物质概念,填补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学术空白。
(3)作为中华元典之一的《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来,被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 ”。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宝库。然而,由于《道德经》是古代圣人高境界的产物,加上目前缺少理论依据,使得当今人们对《道德经》的研究通常只是限于字面或表象。据最新资料显示,当代对于《道德经》的研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强译强解,于是出现解释论述版本多,理论相互矛盾的现象;二是真正理解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是一知半解。为此,有关专家在积极倡导学习普及《道德经》的同时,仅满足于读顺读熟、背诵熟记,而不要求人们理解。该书作者则大胆尝试采用物质划分宇宙观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巨著《道德经》,使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经》研究缺乏理论依据、众说纷纭的现状有了新的思考,开启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例如:对“道可道”一句的解释,第一个“道”是老子提出的道,应指理想真空,第二个“道”是《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道,阴阳分别指负物质与物质。
作者提出的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必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宇宙本质有新见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作者通过物质划分不仅重新认识了曾经熟悉的物质世界,而且认识了物质概念的新伙伴——负物质,为世人展现了由物质与负物质构成的宇宙世界,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认识的深化,实现了人们对宇宙本质的新认识。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学科只有当它能够引进数学时才是科学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标准的符号系统。很显然,人们不可能用单一符号描述物质与负物质共同构成的宇宙世界,何谈引进,何谈科学!所以,单一的物质观只能掩盖负物质的存在。物质划分则克服了这一缺陷,满足了用符号表示宇宙世界的要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就是整个宇宙世界。数学是对客观存在的量的反映,我们可将物质划分的宇宙观放在数学中对它的定义域做一个求证:物质是理想真空以上的客观存在,拥有实际空间,对应正数;负物质是理想真空以下的客观存在,拥有负空间,对应负数;理想真空的空间值为零,对应数学中的“零”。由此可见,宇宙新构成与数轴上的整个实数完全对应,这便是物质划分科学性在数学上的最好证明。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今哲学实际上模糊了它的定义域在数轴上的正负差异,甚至仅局限于数学的正数范围,这显然是制约目前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物质划分新观点所揭示的正、负物质世界也更加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人在辽阔的草原上就会迷路,人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就离不开指南针,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充分反映了我们人类是依靠参照系来识别外界的事物的特点。同理,人们在认识茫茫宇宙世界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负物质这个参照系。正如部分学者所说:“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虽然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面临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挑战”[2]。为什么今天会形成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为什么当今有人物质利益至上,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盛行,官场贪污腐败难以根治,成为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缺少了负物质这个参照系,在单一的物质世界里迷失了方向。根据物质划分的观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关系,对于我们客观存在的人而言,每个人的有形的躯体对应物质,而隐藏在这躯体背后的负物质则是人们精神的主体。很显然,在单一的物质概念中,通常所说的人的精神只能是物质的代名词——失去了实际载体,因此,人们不会产生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一类的自觉需求。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认识论观点。从这一意义上说,物质划分新观点不仅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涵。唯物辩证法也称对立统一规律。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开篇中同样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3]“对立”与“统一”为矛盾的两种属性,分别称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与斗争,同一性是指事物内部的统一与同一。在这里,唯物辩证法在矛盾的实际分析中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必须由两个物质载体才能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如人 (认识的主体)与外界事物 (认识的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足以说明,不论如何辅以“系统之上有更大的系统,系统之下有更小的系统,系统层次无论向上向下都不可穷尽”[4]的观点加以注解,这种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严格来说,并非“内部”矛盾而是外部矛盾。这正是单一物质概念在辩证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制约当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根据物质划分观点,世界万物都是物质与负物质的统一体,物质与负物质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物质划分找到了矛盾构成中“对立”与“统一”两种“属性”的实物根据,按照马克思“……是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5]的观点,由此建立起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内部矛盾统一体。并且,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幅既有内部矛盾又有外部矛盾、内外交织的生动画卷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3)开启了社会与自然两大学科融合之门,更加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众学科中的指导地位。很显然,作者之所以能够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点理解如此深刻、透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认识了古代先人的宇宙观,建立了与古人思想沟通的桥梁,拥有一个与大哲学家老子对话的平台。同理,物质划分这座桥梁开启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沟通的门户,密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甚至不难想象,在可预见的将来,人们同样可以用符号表示人类社会,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科学,最终达到两门学科的融合。
[1]张和西.道德经正解 [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2]欧阳霞,汪晓莺,高金龙.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活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65.
[3]庞正元,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理论与前沿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59.
[4]阳作华,等.唯物辩证法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6.
[5]列·尼·苏沃洛夫.唯物辩证法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
On Positive Solutions of 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
WANG Guang-shi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Based on the Substance-the basic concept in philosophy an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substance objective reality,Positive Solutions of 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Substance so as t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negative substance independent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masterpiece,is interpreted in a systematic and all-around way on the basis of world view of substance classification.There are three poi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new book.To begin with,the new viewpoint of substance classification is put forward in philosophy category,which bridg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be twee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be 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eastern culture.Secondly,a broad sense of negative substance is established,which fills in the acadenic gap in philosophy theory.Thirdly,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 is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world view of substance classification,which opens an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tud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sense of philosophy.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ubstance classification;positive solutions of the Classic of the Virtue of the Tao;Zhang hexi;positive substance;negative substance;ideal vacuum
B223
A
1674-3512(2010)03-224-04
2010-05-27
王光世 (1942—),男,江苏海安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