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北京分行 蔡彧
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探析
华夏银行北京分行 蔡彧
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热切探讨的话题,究竟是银行的发展带动了资本市场的运作,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增长拉动了资本需求,反作用于银行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本文试图引入一个经济模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希望能够从数据反映的层面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银行发展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因果分析
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扯着资本市场运作的众多相关因素。在经济领域一直有两种对金融业发展评价的声音存在,一种是认为金融对增长的贡献性并不大,金融需求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是经济的增长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金融体系的完善,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资本配置,调节资本市场的合理运作,同时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较为折中的观点也认为金融与经济是互为促进的。然而,通过中国近年来银行业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扩张,可以看出金融业的繁荣是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而行的。因此,金融业发展与经济的腾飞究竟哪一个是前因、哪一个为结果始终难以定论,只能从相关性的分析看出两者的正比关系。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存在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体系,另一种是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体系。而我国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并不能够按照以上的两种惯例来对金融与经济进行分析。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为构成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地位的确立,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银行主导型,其中的主导结构转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原有的中国本土银行也逐渐走出了垄断竞争的局面,随着银行市场开放化的加大,大批的国外银行与民营银行迅速崛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竞争格局。 银行业的变动将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必然给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经济增长一定要注意到我国的这种金融业实情。
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信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能够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及使用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方面,融资成本的降低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增进国家的总产出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国外的众多学者先后就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多方的研究,有人认为,当更多的银行进驻市场竞争之后,贷款的利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存款利率在竞争中被相对推高。也有人采用经济中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垄断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认为与竞争性银行相比,垄断银行将会导致资本积累日趋减缓,甚至出现萎缩,由于银行的垄断行为,势必会支付更低的利率,并提升贷款利率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尽管针对竞争银行与垄断银行都出具了合理的分析,然而现实的银行发展,并不能够达到向以上分析中所描述的完全竞争与垄断的理想状态,其中信息的不对称等,给实际的银行发展带来更多的不可知因素,从而使实际的情况更加复杂。特别是对我国,这一特殊的经济形态而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鲜有先例,这就使得我们要在认清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针对确实发生的各种银行与经济的关系来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每个经济都具有不同的禀赋结构,都具有比较优势存在产业,因此,每个经济的产业倾向各不相同,所面临的风险与融资需求也各不相同。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人工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大多选择发展制造业、代工生产等方式来平衡国内经济发展矛盾。这种产业融资规模较小,中小银行的资金扶持足可以满足其融资需求。在发达的经济中,尽管也存在中小型的企业,但能够拉动国民经济的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资金密集型企业,这种高企业运作资本量大,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投融资风险,这种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较大规模的银行来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因此,从中不难看出,在收入较低的国家,银行采取中小规模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而在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制下,大规模的银行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必要的。
中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年的飞速发展,GDP连创新高,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我国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步,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出口大国优势,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与知识竞争、创新竞争的不断升级,我国经济也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行转变。随之也将进行整改的自然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伴随着经济转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前提。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现状来看,民营资本、海外资本的参与与竞争,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金融体系能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体制的改革究竟是政府的决策还是市场需求的自然结果,都亟待我们用实际去验证和判断。
我们可以试着引入一些经济模型来对经济发展来进行一定的验证,古典的生产函数给出了总产出、总劳动力和总资本量,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生产函数来作为实证研究的模型。
Y=f(L,K,F) (1)
在上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四个变量分别为Y、L、K和F,Y代表了总的产出水平,L为产出投入的劳动力总和;K为资本总量;而F定义为银行竞争的度量指标,从函数构成上可以看出,总产出Y,是L、K、F的函数。为了将上述等式表达为人均量,我们在等式两边同除以L,这样(I)式可以转化为:
y=f(K/L,F/L)=f(k,f) (2)
建立了函数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的通过数字表达来理解经济变量之间的互相影响,从函数组成元素来找出经济变动的依据,因此,无论在分析经济问题还是金融问题时,数学模型的建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通过对以上各变量数据的采集,我们可以收集到自2000年到最近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以整年为记数单位,选择2000年到2009年十年间的数据作为观测对象。对该数式的协整进行检验,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协整关系,则他们之间必定存在长期的平衡关系。协整具有自动修正偏差的功能,可以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来消除可能出现的偏离,从而维持这种均衡趋势继续下去。在上述的等式中,进行协整检验目的是通过对人均产出与f(非国有银行信贷余额占整个银行体系信贷余额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监测,确定其中是否存在互相影响,或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而为银行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找出支撑依据。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非国有银行的信贷余额的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信贷余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实证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那就是经济增长对信贷余额的拉升作用是不成立的,反之,非国有银行的信贷余额比例增加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从中间接验证了“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成立,说明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是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期。我国地域经济特点较为突出,生产力发展尚不均衡,因此,根据“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在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资本运作需求较高的地区应当加大大规模银行的发展力度,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应当以中小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为主,这样才能够达到金融市场合理化配置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各种地区的经济发展。
[1]张鑫.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经济论坛,2009;23-24
[2]王洪连.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分析[J].财经界,2009:34-35
[3]张鑫.危机时代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金融界,2009:45-46
(责任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