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秀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峨眉山 614202)
多校区差异化办学模式研究
陈明秀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峨眉山 614202)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高校发展了多个校区,如何利用好各个校区,使各校区能够协调发展,必然成为这类学校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一些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也参与了大规模扩招,由此引发了不少问题。同时由于各校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果在办学上各校区不能相互协调,形成合力,难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这些学校一般存在主要问题是:(1)规模与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2)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规模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解决起来十分困难,规模与目标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既不可能为了实现目标而缩减规模,因为在已经形成与当前规模相匹配的资源结构的条件下,再去大幅度减小规模无疑会浪费现有资源,这会付出沉重代价;也不可能为了规模而放弃目标,因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是依靠规模大而成为一流。需要寻找熊掌和鱼都能兼得的办法,也就是既要实现目标,又能保证规模,这需要认真考虑各校区的功能布局。本文按照社会对人的才需求结构,提出了分类构建多校区办学格局的“一校两线”办学模式,这样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办学局面。以下以两个校区(一主校区,一辅校区)学校为例加以分析,其结果同样适用于多校区情况。
“一校两线”的办学格局,见表1所示。从功能上把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主线”,一个是“辅线”。可以通过“主线”与“辅线”的相互作用,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办学格局。
“主线”定位为研究型,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总目标;“辅线”定位为应用教学型,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主线”密不可分,是局部目标,局部目标服务于总目标,“辅线”只有定位为应用教学型,才能有利于解决规模与目标之间的矛盾,才能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的矛盾,才能有利于“主线”向研究型目标迈进。
“主线”主要承担以学术为导向以研究为特征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辅线”主要承担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特征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主线”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并重,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点,必须使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并以学术研究为主线贯穿始终;“辅线”主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兼顾其他形式的教育,并以应用为主线贯穿始终。
“主线”不以规模取胜,而应以精、高(高质量、高水平)、大(大项目、大成果)取胜;“辅线”以规模、特色和优质服务取胜。
“主线”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辅线的规模宜大不宜小。
表1 “一校两线”办学格局构建
显然,与多数学校的单一发展目标相比,“一校两线”模式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不仅是尊重历史、从现实的办学格局及社会需求出发而采取的措施,而且也是一种探索新型办学途径的有益尝试。
事实上,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关系,是指两类人才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是不容混淆、不能替代的两类教育,这是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的;还有易被忽略的一面,那就是其统一关系,即两类人才的培养有其内在的影响、联系和共生关系。人所共知,研究什么题目、探知哪类未知的事物主要源于应用中的需要,研究的目的也主要在于应用,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在“一校两线”的办学格局之下,对于研究型“主线”而言,可以通过应用型“辅线”加强与行业及生产实际的联系,突出其研究特色,使其研究成果和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应用型“辅线”而言,可以通过研究型“主线”紧跟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及时更新、改造教学内容和课程构成,使培养的人才不仅满足当前需要,而且还有必要的新知识储备(图1)。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虽然归属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绝非界限分明,就同一个学科领域而言,更是如此。两类人才不同的知识构成中也有诸多交集,无非是各有侧重而已。换言之,搞研究的需要懂应用,搞应用的也可以有所研究,工人中不乏革新发明者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其发挥所长。“一校两线”的格局无疑为两类人才之间交融、互补、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平台,也更便于我们对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开展对比性研究,从中产生有价值的教改成果,这无疑在全国具有创新示范意义,是值得去大胆尝试的。
图1 两线互动关系示意图
“一校两线”办学格局可以在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领域多方位拓展学校功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并没有什么突破性改变,培养模式单一雷同,必然导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利,不能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学校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把一个校区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有助于探索两种教育类型的规律及其内在关联性,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创新之举。通过这种方式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形成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教育创新和办出特色,凸显学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按照社会需求结构分工形成的“一校两线”办学格局,可以使主校区和辅校区在很多方面形成互补格局:(1)人才培养的层次互补,主校区研究生、本科生并重,将来以研究生为主;辅校区以本科为主;(2)人才培养类型和教育类型互补:主校区发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研究应用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辅校区主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3)人才培养目标互补:一个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一个面向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管理工作;(4)服务领面向互补,一个服务于国家、行业高端,一个服务于行业中端。
两条线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主校区与辅校区在办学上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及不同面向,整个学校形成多途径、多模式、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格局,也有利于解决发展目标与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责任编辑周江川)
2010-11-16
陈明秀(1964—),女,研究方向:高校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