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颖(厦门市博物馆,福建 厦门 361012)
清寿幛的艺术特色探析
沈金颖
(厦门市博物馆,福建 厦门 361012)
以清代寿幛为研究对象,从纹样布局和刺绣艺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展示其工艺技术之美,为现代研究宗教文化和刺绣工艺提供借鉴。
寿幛;纹样;刺绣;清代
寿幛是呈赠给寿诞者的锦幛,也称为礼幛。《庄子•杂篇•盗跖》中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民间对寿星意人有“六十为寿,七十为叟,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百岁为星”之说。古代祝寿文化源远流长,为寿星祝寿的内容、形式也丰富多彩,曾出现过众多以祝寿为题材的绘画、雕刻、剪纸、刺绣等的工艺美术品。正是由于传统祝寿礼仪活动那种热烈而活跃的气氛,欢乐而融洽的情调,造就了丰富多彩、繁华纷呈的祝寿礼品。明代时盛行幛词,并形成寿幛。发展至清代,寿幛更加繁缛华丽,大多选用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制成,其形状如中堂大小,中间题以吉语贺词。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精致的,则要配上一篇华美的幛词和吉祥精美的图案纹样。布料为红色,字形则大多为金色,金红相间的寿幛呈现了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与祝寿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十分相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就制作方式而言,寿幛由两部分组成,即四周的刺绣和中间的幛词。研究清代寿幛的纹样布局和种类,对了解清代的人文断代、宗教文化和刺绣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寿幛有直式与横式之分,不论直式与横式,皆采用长方形。寿幛的上方有两条丝带,分别缀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语,正中央的是一幅朱红色丝绸底面,上面用正楷体写着祝寿致辞,多为赞颂性或祝福性的话语(图1)。围绕贺词四周的是蕴涵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的刺绣图案,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
图1 清代寿幛Fig.1 Shouzhang in Qing Dynasty
1.1 延年益寿纹
寿幛表达的是一种祈祝寿者长命百岁、永享天年的心情,纹样自然以寿比南山、长生不老为主。丝带下、贺词上方横向排列着彭祖、福禄寿三星和麻姑,均为古代长寿的象征;贺词两旁是八大仙的图像,五官齐全,栩栩如生;下面排列着持扇仕女、东王公、西王母、持扇仕女[1]。古代传说中,东王公为掌管天下成仙得道之人,西王母为掌管不死灵药的主人,这也都寓意着成仙长寿之意。八仙即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左侧为铁拐李(葫芦与拐杖)、荷仙姑(手拿荷花)、张果老(手拿拂尘)、韩湘子(吹笛);右侧为汉钟离(手拿扇)、吕洞宾(背箭)、曹国舅(手持拍板)、蓝采和(手托花篮);传说中的八仙均为凡人得道,仙人之间穿插着蝙蝠,两边用松树作陪衬,而松树又是植物中生命力最旺盛的品种之一,寓意寿者寿高命长,鸿福齐天。
1.2 吉祥如意纹
吉祥图案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把一些雄健的猛兽形象比作“威武”,用于男服的装饰;而将一些文丽的珍禽比作“美好”,用作女服的纹样。唐宋以后,这种风气更加普遍,人们常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寄于“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寄托美好的希望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宋明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及民间的影响,题材日益丰富,表现手法日见多样。清代集历代之大成把吉祥纹样发展到了极致,最终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2]。寿幛除传说中的神仙外,还有象征幸福生活和长寿的诸多纹样。
1.2.1 运用谐音构成的寓意纹样
如蝙蝠与福,磬与庆,金鱼与金玉,鱼与玉等同音[3]。把蝙蝠和云彩绣在一起,叫“福从天来”;把金鱼和水缸绣在一起,寓意“金玉满堂”;把太阳和凤凰绣在一起,叫“丹凤朝阳”;把梅花、竹子、绶带绣在一起,叫做“齐眉祝寿”,寓意夫妻长寿;梅花、蜜蜂则隐寓“春风得意”的祝愿。
1.2.2 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构成的会意纹样
如鹊有喜庆之兆,莺有求友之意,缠枝花象征连绵长久,萱草表示宜男忘优;用麦穗、蜜蜂、花灯组成图案,寓“五谷丰登”;把松、竹、梅这三种耐寒的植物组成的图案,比喻经得成考验的友谊,取名“岁寒三友”;用鹭鸶、芙蓉组成的图案,寓意为“一路荣华”,等等。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用若干种具有象征性的动、植物、神仙、器物等结合在一起,如舍利壶、法轮、石榴、菱镜、书本、梅瓶、莲花、笔筒、海螺、磬(乐器)、珍珠、方胜、盘长(百结)、犀角(两种相连的菱形,比作连续不断)、金钱、艾叶牡丹等八吉祥、八宝、三多、九如等,组成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3]。
刺绣又称丝绣,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亦称“女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各种优美的花纹、图案或文字。中国刺绣的起源大约开始于虞舜时代,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清代是中国刺绣工艺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由于满清皇族仿学汉人礼制,对品服规定极详,仪仗规模盛大,内室均配帘、垫、衣罩等织物,无不用绣,使清代刺绣出现了极盛的局面。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清代刺绣也普及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寿幛就是运用当地绣种,从而形成了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据已发现的寿幛看以粤绣居多。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4]。《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2.1 潮 绣
“潮绣”是广东省东北部潮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的统称,粤绣因潮绣而誉满全球。潮州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又面临大海。文化的陶冶,自然的赋予,海风的吹拂,表现在心灵手巧的民间刺绣工艺上,无论是命题、构图、色彩和针法,都形成与别地不同的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图案繁茂,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甚至贝壳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传说潮绣与黎锦同源,黎族即精于刺绣,以针线紧密色彩丰富见长,能在青蓝土布上绣出繁密的几何图案,艺术性十分高强。潮绣的丝线在染色、制作、储藏上与别处大不相同,故也称潮绒。潮绣色相纯度高,色阶跨度大,因而色彩鲜艳和跳跃。在艺术处理上,潮绣讲究“随类赋彩”,注重写实,着重表现物体的本色。题材除人物、龙凤、花鸟、动物、器皿、博古之外,经常配以海产鱼虾以及南国的佛手、菠萝、林檎等瓜果一类题材,甚有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给人以高贵典雅、富丽吉祥的形象[4]。针法繁多,富有变化,针脚匀称整齐,纹理清晰,各种物象均以最适合的独特针法真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潮绣针法繁复、穷极巧变的特点。在主要部分加以衬垫,使有限的绒色表达出无限的色感,获得异常的色彩效果(图2)。潮绣独特的“垫—浮—勾—勒”技艺,集中地代表了潮州木雕与陶瓷艺术的精髓,是四大名绣中唯一能表现钟鼎彝器立体效果的绣种。
图2 潮 绣Fig.2 Chaozhou Embroidery
2.2 广 绣
“广绣”是指古代番禺,今广州及邻近南海、番禺、顺德四乡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的统称。历史上,技术力量和生产大都集中在广州,绣品在广东起了创先和领导地位,因而称她为“广绣”。广绣相传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更加盛行。广绣技艺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吸收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的滋养,具有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广绣用线多种多样,除丝线、绒线外,有用孔雀毛、马尾、头发及凡可进入刺绣的材料,都不拘一格地采用,在技艺上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手法,套色绣是广绣常用的手法。通过在针法的掺插和组合中,获得异常的色彩效果,这就是广绣色彩上独到之处[5]。广绣风格以细腻为特点,针法丰富细致,有高度的表现力,构图饱满匀称,画面热闹,装饰性强,常用缎或绢作绣地。配色对比强烈,追求富丽堂皇,光辉夺目,讲求华美艳丽的效果,反映出民间喜气洋洋的气氛。
2.3 三蓝绣
“三蓝绣”是受青花瓷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刺绣方法,专指刺绣用色而言,适合于各个绣种。即将多种色相相同、色度深浅不同的蓝色绣线,用套针刺绣,颜色由浅到深,层层逼近,呈现淡雅清丽风范[6]。通过在针法的掺插和组合中,使有限的绒色表达出无限的色感,获得异常的色彩效果。“三蓝”实际上不只3种蓝色,甚者可多达十几种颜色。寿幛中的松树,牡丹纹常用此刺绣手法完成。取多种根据需要形成深浅变化的纹样,即为又有“三绿”“三红”“三黄”等不同名目,这种绣法常见于清中晚期。三蓝绣因色调和谐、针法一致而呈现淡雅清丽风范。在龙袍中,云纹常用三蓝绣的刺绣手法完成(图3)。
图3 三蓝绣Fig.3 Three Blue Embroider
清寿幛是清代祝寿礼仪中不可多得的有明确年代的珍贵艺术品,从寿幛中可以发现当时的风俗文化、刺绣水平和工艺特色,对于研究清代的民俗文化、人文社会,以及织造和刺绣工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大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1]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1000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
[3]杨坚平.潮州民间美术全集[M].汕头:汕头大学版社,2004.
[4]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胡继芳.广绣的艺术风格及其与西方艺术的相互影响[J].丝绸,2009(8):45-47.
[6]王连海.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刺绣卷[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houzhang in Qing Dynasty
SHEN Jin-ying
(Xiamen Museum, Xiamen 361012, China)
Based on the Shouzhang in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pattern layout and embroidery art for showing its beauty of technology,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research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inwrought craft.
Shouzhang; Patterns; Embroidery; Qing dynasty
J523.6
B
1001-7003(2010)08-0054-03
2010-02-05;
2010-05-31
沈金颖(1983- ),女,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字画、丝织品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