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冰(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式服装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杨笑冰
(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基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元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中式服装发展却受到有效载体、产品种类、市场开发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发展很不理想的现状,在分析探讨中式服装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服装传承、服装设计、服装市场开发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中式服装;服饰文化;服装传承;服装设计;服装市场开发
中式服装是相对于西式服装而言的,款式、面料、装饰都独具中国的特色。西式服装作为西方文明的承载形式之一,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也传入了东方国家,后因其更加合体、更具运动特性等特点,加上大规模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服装,成为现代服装的主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西式服装也成为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主流服装,但是这些国家的人们对其传统服装的认知程度依然很高,他们在许多场合依然穿着其民族服装,可以说民族服装作为其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之一被较好地传承下来。反观中国,人们对传统服装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传统服饰文明缺乏一定的了解。一些人认为中式服装只有旗袍和唐装,也有些人简单地认为装饰一些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服装就是中式服装,这些都限制了中式服装的发展。
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式服装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承载了许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国际标识之一,理应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许多中国人越来越希望能够借助一些载体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中国的民族服装业应当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大胆革新,大力推进中式服装的发展,尽快使中式服装发展成为被国际服装界所赞誉和认同、富含中国文明、能够代表中国人身份的主流服装形式之一。本文在总结中式服装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中式服装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中式服装的具体发展对策,为促进中式服装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要发展中式服装,首先需要深刻地认识中式服装,了解中式服装的主要形式,并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1 中式服装的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说,中式服装泛指引入西洋裁剪方法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多种典型服装。根据现存资料,大体可以把中式服装分为以下几类:
深衣:深衣是将上衣和下裳连缀为一个整体,使上下整个贯通的一种服装形式[1]。深衣在春秋战国和汉代广为流行,汉代深衣又有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2种形式。
袍: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有自己的袍服形式,元代“辫线袄子”和清代旗袍都属于袍,龙袍作为皇家代表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袄、襦:这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女上装形式,其长短、宽窄、领袖造型、材料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变化。袄可外穿,也可内穿。襦通常和裙配穿,即“襦裙”。
衫:衫可长可短,短的如魏晋南北朝的半袖衫,长的如隋唐男子的圆领袍衫和明代官吏的盘领衫。衫的种类也很多,有的穿于外,有的穿于内,魏晋南北朝的士人和宋代文人都喜欢通过宽大的衫显示自己的高雅脱俗。
裙、裤:裙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其间有“杂琚垂髾”裙、唐代条纹间色高腰裙、宋代褶裥裙、清代马面裙等多种变化。裤的历史也很长,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裤褶、宋代的裤、清末的女裤。
背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宋代女子所穿的背子,明代的比甲,清代马褂大致都是背心的样式。
内衣:中国古代妇女内衣的款式也有多种,汉代抱腹、宋代抹肚、清代肚兜都是身后系带的绕颈样式,唐代诃子和元代抹胸则不需要肩、颈的固定。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主要服装形式。尽管每种形式的具体表现不同,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在服装造型上,多数服装都平直宽大,结构线以直线为主[2],衣片裁剪与组合富含象征意义;讲究整片裁剪,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通过系扎连接服装不同部分。在服装材料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光泽雅致、手感光滑、柔和飘逸的丝绸,另外也使用被欧洲人称为“中国草”的苎麻和造价相对低廉的棉布。在装饰技法上,最常用的是刺绣,除了刺绣还有镶、滚、缀、盘、嵌、补等多种装饰技巧,繁复多彩的装饰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一大特色。
1.2 中式服装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服装的灵魂。中国传统服装本质上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物质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服装的社会功能上,以直线象征为人的方正,并通过色彩、图案体现阶级层次和社会群体[3];在处理“意”和“形”的关系上,讲求意在形先,使用大袖宽襟、衣带帔帛营造飘逸的感觉,模糊男女性别差异,超越人体的真实轮廓;在对美的表达上,一般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通过各种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表达自己对美和善的追求,以物喻人,借景达情,通过服装“吴带当风”的动态美和环佩叮当的愉悦视听感受实现对美的多元追求。
中式服装是中国人社会习俗、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穿着它既要能满足一个人的民族精神情结,又要能满足一个人的社会活动需要,因此制约服装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的生活方式、主观意愿方面的因素,当然也有市场营销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制约目前中式服装发展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2.1 中式服装缺少有效传承
服装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会随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缓慢变化时,民族服装在吸收和继承的基础上也会发生缓慢变化,民族服装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但是,当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革时,民族服装文化容易因缺少吸收和继承的时间及桥梁而无法有效传承,会严重危害民族服装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传统服装和相关的风俗习惯受到否定和批判,传统服装作为“四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工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失传,这对中式服装的有效传承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大的灾难。80年代打开国门后,中西方在物质财富上的强烈落差使得许多中国人极力推崇西方文明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文化饥渴被外来的西方文化迅速填补,这是对中式服装的又一次严重冲击。就是在这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对中式服装的认识逐渐模糊,穿着传统服装的习惯也被彻底改变,中式服装的传承链条被割断。
虽然近年来中国人的民族服装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社会风俗和传统也面目全非,传统中式服装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要想推动中式服装的发展,必须在吸收和继承传统中式服装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能够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和人们需要的新的中式服装,使中式服装文化在经过上述剧变之后仍然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2.2 中式服装缺乏丰富的产品系列
中式服装要满足当代中国人的需要,就应该根据中国现有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特点进行再设计与再开发。因为中式服装在款式、装饰、面料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难与西式服装搭配穿着,因此有必要开发完整的中式服装系列以满足人们着装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目前的中式服装还存在以下缺陷。
2.2.1 中式服装品种不全
现有的中式服装主要是旗袍和对襟立领唐装,中式衫、袍、裙、袄、裤等中式服装产品很少,着装人的上装和下装、外衣和内衣难以合理搭配。另外,适合寒冷气候下穿着的旗袍、马甲、袄裤也缺乏有效的再设计与再开发。
2.2.2 中式服装覆盖面窄
现有的中式服装很难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男装和童装的品种很少,老年服装也缺少变化。据一项针对上海25个中高档中式服装品牌的调查显示,中式男装多以陪衬女装的形式出现,没有单独销售男装的品牌[4]。不能有效地为每一个家庭成员提供服装是制约中式服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3 中式服装样式单调
现有的中式服装大多款式雷同,抄袭和模仿现象严重,许多中式服装品牌的设计风格日益西化,只是在款式细节或装饰图案中应用中国元素,削减了中式服装的民族特色。
2.3 中式服装缺少系统的市场开发
早期的中式服装主要有礼仪服、职业服、练功服等,这些服装基本保留了中式服装的特点,但其制作大都不甚考究。虽然2001年的APEC会议掀起的“国服”热潮,对中式服装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时至今日,中式服装的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式服装的市场拓展还存在一些误区。
2.3.1 中式服装缺乏系统的市场规划
许多中式服装品牌的市场定位模糊,对目标顾客的心理特征和消费特点缺乏了解,有的服装企业甚至把市场开发寄托在某些新闻事件的带动和对其他名牌产品的模仿上,缺乏长远的市场开发战略。
2.3.2 中式服装缺乏有效的市场开发
许多服装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采用造价较低的化纤面料,把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用机绣代替手绣,这样生产出来的服装产品虽然价格较低,但只能满足某些中低端客户的需求,而对推动中式服装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高端客户需求则很少有产品能够满足。从苏州丝绸唐装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有7 %的消费者愿意选择1 200元以上的丝绸唐装[5],在北京、上海等高收入城市,这个比例可能更高。但是现在有能力生产高品质服装的往往是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定制企业,受产能等因素的限制,很少进行高端市场开发。
2.3.3 中式服装缺乏独特的营销手段
如市场上出现的多为批量生产的中式服装,特色不鲜明,合体度差;很多服装企业只关心产品的生产,缺乏对消费者的整体形象策划,在销售终端不能为顾客提供适宜的服饰组合,影响顾客的消费体验;销售人员缺乏对中式服装文化和加工工艺的了解,影响服务效果和销售业绩。
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地把古代服装照搬到现代生活中来。中式服装的开发应该以“神”为主,以“形”为辅,提取传统服装造型、面料、装饰中的中国元素作为“形”,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神”。在中式服装发展中注重服装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注重服装与其他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完善产品系列,发掘市场潜力。
3.1 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加强中式服装与民族习俗的联系
中式服装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它的生存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习俗。不同民族的人民往往借助传统服装表达对历史与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体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富民族特征的服装往往是祭祀服装、仪式服装和节日服装,因此中式服装的推广也可以先从婚礼、丧礼、毕业典礼等仪式开始,逐渐泛化到其他的社会活动去。根据着装T.P.O. (Time,Place,Occasion)的要求,中式服装的穿着要有相应的时间、地点、场合,因此推广中式服装的前提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国古老道德风尚的传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3.1.1 寻求政府支持
呼吁政府官员在重要社交场合穿着中式礼服,在国家对外窗口推广中式服装,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支持中式学位服的开发与应用,争取政府对中式服装营销企业的政策扶持。
3.1.2 推广中国习俗
宣传中国风俗文化,发掘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并建立其与中式服装的联系,在学校教育里渗透中国风俗文化和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知识。
3.1.3 宣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通过设立民俗博物馆或在博物馆中设置传统服饰展厅来宣传中式服装,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可制作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节目,提倡在运动会或博览会的开幕式上穿着中式服装,或进行传统服饰文化宣传。
3.2 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彰显中式服装的民族特色
没有冠服制度制约的中式服装有更灵活的表现空间,设计师可以打破时空、民族、种属的限制,增强中式服装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 寻求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明与技艺的结晶,但是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生存的土壤而处境堪忧,中式服装能够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物质载体。江西上饶的夏布制作、云南白族的扎染技艺可以运用到面料的开发与生产中;湖北大悟织锦带、山西高平刺绣、常州乱针绣、西安高陵扎花、湖北黄梅挑花都可以用于中式服装的装饰;徐州曹氏香包、湖北红安绣花鞋垫可以作为配饰出现在中式服装组合中。
3.2.2 借鉴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民族元素
对中国传统年画、漆画、雕塑、陶瓷中图案和色彩的提炼与运用可以增加中式服装的民族色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博得一片美誉的“青花瓷”礼服就是旗袍与青花瓷图案结合而获得成功的典范。另外,中国戏曲的服饰、装扮、脸谱也可为中式服装设计提供素材。
3.3 努力拓展多元设计视角,完善中式服装的产品系列
3.3.1 拓展设计视角
款式造型、装饰手法、服装面料是中式服装有别于西式服装的3个主要特征。采用中式造型、传统装饰、传统面料的服装最具中国特色。如果把西方款式、现代装饰、现代面料中的任何一个使用到中式服装设计中去,都会使服装具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应用得越多,服装的西方特色越鲜明。款式造型、装饰手法、服装面料的中式化程度及它们的搭配组合为人们提供了7种中式服装再设计的模式(模式1至模式7),如图1所示。其中模式1是采用中式造型、传统面料、传统装饰手法进行中式服装的设计,模式2是采用中式造型、现代面料、传统装饰手法进行服装设计,以此类推可定义其他几种设计模式的含义。每种模式又可根据中式元素使用程度、使用手法的不同细分为多种类型,因此中式服装再设计具有多元视角,中式服装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谱系。现在市场中常见的是按照模式3、模式4、模式6设计生产的中式服装,对其他几种模式运用不够或很少涉及。中式服装的设计师完全可以转换设计视角,参照其他设计模式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图1 中式服装再设计模式Fig.1 Re-design Pattern of Chinese-style Clothing
3.3.2 丰富产品系列
中式服装除了旗袍、唐装外,还有袍、袄、衫、裤、裙等,这些均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代表和体现。服装研究者和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和继承这些服装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能够满足现代人穿着需要的各类中式服装产品。为此,有必要按照中式服装的穿着需要开发出礼服、常服、休闲服、家居服等,有必要根据中式服饰组合搭配的需要开发出衫、袄、袍、背心、裙、裤、内衣、巾带等,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消费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发老人服、成人服、儿童服等。中式服装只有种类齐全了,产品丰富了,才能满足人们各种消费需求,中式服装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壮大。
3.4 牢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挖掘中式服装的市场潜力
如今,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服装业也不例外。在当前中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消彼长的交织作用下,中式服装所面临的竞争不但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而且也体现在物质经济层面。因此,中式服装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4.1 把握和引导市场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了解消费动向,掌握流行动态。鉴于消费者对中式服装缺乏足够了解的现状,可以通过参与公共活动赢得社会关注,通过一些促进活动来引导消费。
3.4.2 采用特色营销手段
中式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系统实现销售额增长和客户服务最佳化;通过大工业背景下的定制营销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要关注附加值高的高档中式礼服的定制营销;通过健全营销渠道和实施网络营销销售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
3.4.3 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合理设计消费环境、完善服务设施使顾客获得良好的服务感受[6],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解答有关服装保养、服饰搭配方面的问题,为顾客提供或代购配套的中式配饰,为一些高档中式服装提供洗涤、修补等售后服务。
越来越多的世界服装设计师开始青睐中国的服饰元素,如伊夫•圣洛朗在2004/2005年秋冬服装发布会上大量使用中国元素,D&G在2005年春夏发布会上展现了改良旗袍,华伦天奴在2006春夏时尚发布会上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腰饰[7]。中式服装是表达中国民族情感、展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最佳载体,随着中国元素在国际上的流行和国内民族意识的复苏,中式服装的发展空间日益宽广,中国服装业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动中式服装业发展,使中式服装在世界服装舞台上焕发出异彩。
[1]兰宇.中国传统服饰中深衣的民族文化涵义和美学意蕴[J].理论导刊,2007(6):110-112.
[2]吴厚林,蒋倩.中式结构在丝绸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07(2):9-11.
[3]屠恒贤.中西服装文化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2-115.
[4]李凤娟,李冰晶,杨卓伦,等.如何经营你的中式服装[J].中国制衣,2008(5):48-49.
[5]刘国联,蒋孝锋,江影,等.丝绸唐装市场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丝绸,2003(12):5-7.
[6]杨笑冰.服装产品顾客价值及其提升途径探析[J].价值工程,2009(5):76-79.
[7]倪洁诚,钱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对欧洲品牌服装的渗透[J].纺织学报,2006(7):44-47.应。但此扭力影响丝线准备工作和织造的顺利进行,为此一定要经过定形,使其扭矩暂时潜伏下来,以利准备和织造顺利进行,也称这一工序为止捻或定捻。定形时应使捻度“伏而不死”。
定形时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1)温度,这是定形的首要条件,也是促使纤维内部分子结构改变的主要条件;2)湿度,桑蚕丝定形时热和湿是2个必备的条件,而湿度能改善合纤丝的定形效果,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3)定形时间,即纤维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止捻;4)真空度,丝线在定形时有一定的真空度,能加速定形。表1是涤纶丝定形时不同定形温度和时间对止捻效果和沸水收缩率的影响。
定形方法有:加热定形,给湿定形,热、湿定形,真空定形和自然定形等;常用的定形设备有:卧式圆形蒸箱、自制矩形蒸箱和医用蒸箱等。
卧式圆形蒸箱是一种热、湿、真空定形,在圆柱形卧放的箱体壁装有蒸汽管,箱体内有导轨可安置筒子箱,箱体的密封程度较高,可达到一定的温、湿度和真空度,箱体容积常有2~4 m3,可装大卷装塑料合金筒管340只,有国产和进口等多种规格,定形效果较好、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因而为多数工厂采用。定形温度过高和时间太长,会将丝线的扭矩固定死而练后扭矩不能释放,织物绉效应差,并容易产生经柳、横档;若温度过低、时间太短,扭矩固不住而难于织造。根据“伏而不死”的原则,定形温度以85~95 ℃为宜,不能超过100℃;时间以1 h或稍长一点较好;定形湿度应在90 %以上,常达到100 %;定形时,一般都加适当的蒸汽压力,常控制在5.88×105Pa。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Clothing
YANG Xiao-b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ts, Xuzhou 221008,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 culture has a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and a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With the awakening of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hinese elements were more and more popular.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clothing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effective carrier, product typ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bove fact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ese style garment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s of clothing heritage, fashion design, and marke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to Chinese clothing enterprises.
Chinese style clothing; Fashion culture; Apparel heritage; Costume designing; Apparel marketing
表1 温度和时间对止捻效果和沸水收缩率的影响
F768.3
B
1001-7003(2010)08-0061-05
2010-03-25;
2010-05-13
杨笑冰(1972- ),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服装工程与服装管理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