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陶学友,宁 妮
(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苏扬州,225000)
我院自2007年以来采用的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PCEA),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现总结如下。
孕妇240例,年龄22~30岁,足月妊娠,自然临产,且无麻醉禁忌,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A组为PCEA组:给予0.15%罗哌卡因(Astra Zeneca公司,瑞典)50 mL+布托啡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 mg分娩镇痛;B组为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用分娩镇痛。
A组产妇于宫口开2~3 cm时进入产房,开放上肢静脉,取左侧卧位,于 L2~3或 L3~4间隙 ,常规硬膜外穿刺,导管方向向头,深度为3~4 cm,改平卧位后给予试验量局麻药3~4 mL(1%利多卡因),观察5~10 min无脊麻征接PCA泵(奥美微电脑镇痛泵,韩国),负荷量为5~7 mL,背景剂量6~8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宫口开全则关闭PCA泵。B组为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用分娩镇痛。两组分娩过程中均行常规产科处理。
①观察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②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进行评估:0为无痛,10为最痛[1]。③产程时间(第1、第2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孕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和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议,两组患者孕妇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 ±s)
表1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 ±s)
P>0.05。
组别 例数 年龄(y)体重(kg)身高(cm)孕周(周)A组 120 27.20±2.80 69.52±6.20 162.50±4.01 38.30±1.81 B组 120 27.82±2.56 70.12±8.02 161.45±5.46 38.00±3.21
A组第1产程及第2产程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表 2)。
表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s)
表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s)
P<0.01。
组别 例数 第1产程 第2产程A 组 120 1.3±0.5 2.2±0.5 B组 120 2.6±0.6 4.8±0.5
第1产程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第2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分娩的生理过程十分复杂,由分娩疼痛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母体和胎儿内环境紊乱[2],从而造成不利影响。理想的分娩镇痛应具备镇痛满意、不良反应小、易于操作、产妇参与分娩过程等特点[3]。PCEA分娩镇痛具有缓解分娩疼痛,对母婴安全等优点,是目前分娩镇痛最安全有效的方法[4]。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毒性低,对子宫胎盘血流影响不明显[5],低浓度时具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6]。布托啡诺为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κ受体中度亲和而与δ受体亲和小,因此具有较好的镇痛和镇静效应,而很少产生烦躁不安等[7],且布托啡诺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表3 两组孕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孕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s)
Apgar评分组别 例数 第1产程(min)第2产程(min)产后出血量(mL)1 min 5 min A 组 120 170±38 60±30 180±40 9.0±0.7 9.4±0.2 B组 120 380±110 62±35 188±48 9.1±0.8 9.3±0.3
张银凤等[8]比较了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发现前者首次PCA时间延迟16 min,PCA量和次数较后者明显减少,同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侯小涛等[9]通过对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与单用罗哌卡因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短、安全性高,同时减少了罗哌卡因的药物用量。
本研究结果表现,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用于PCEA分娩镇痛,具有满意的镇痛效果,不仅如此,与无镇痛自然分娩对比,该镇痛方法可明显缩短第1产程时间,而对第2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ar评分无明显影响。0.15%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布托啡诺(0.04 mg/mL)用于PCEA分娩镇痛是一种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楠,闻良珍.分娩期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5(21):272.
[2]刘昱升,曹艳,沈晓凤.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研究近况[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85.
[3]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
[4]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14.
[5]郭边荣,姜虹,崔新,等.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对产程及母婴影响的研究[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15(11):967.
[6]M cclure JH.Ropivacaine[J].Br J Anesth,1996,76:300.
[7]Chu CC,ChenJY,Chen CS,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snasal butorphanol for post operative pain control following lower laparoscopic surgery[J].Acta anaesthesia,Taiwan,2004,42(4):2034.
[8]张银凤,张文敏,张芬.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09,49(14):104.
[9]侯小涛,池云涛,闫东方,等.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在硬膜中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