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及申报策略研究

2010-09-13 10:35戴光麟
关键词:精品课程分值申报

朱 婷,戴光麟

(1.浙江工业大学办公室,浙江杭州 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及申报策略研究

朱 婷1,戴光麟2

(1.浙江工业大学办公室,浙江杭州 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文章对 2003-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指标、分值、评审说明、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质量提出建议。

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申报

我国于 2003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 4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 [2003]1号),计划用五年时间 (2003-2007)建设 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此后,教育部又计划再建设 3000门精品课程,旨在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传网络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检测评审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采用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严格评比申报课程,以推动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一、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分析

通过对 2003-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各年的评审说明、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指标划分等内容上以及指标的分值权重分布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一)指标内容变化

1.“指标说明”稳中有变。纵观历年《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多数内容没有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个别差异。如在指标制定的理论依据上,2007-2009年的说明中补充了与此依据密切相关的最新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说明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心之大、重视之深。又如2003-2004年提出“核心指标”得分要求 (C级以上),但在 2005-2009年中没有这一说明,淡化核心指标的说法,使得评审更注重全面性。

2.“指标项目”更趋合理。一级指标除“课程特色”外均无变化。2003-2004年仅有“课程特色”,2005-2007年增加了“政策支持”,2008-2009年又增加了“辐射与共享”。二级指标中除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2006年以后增加了“教学设计”,相应地也有其主要观测点和评价标准。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主要观测点”更加具体。“教学内容”的主要观测点从 2005年起分为理论内容设计和实验内容设计,符合当前国家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内容设计中,2005年强调“教学内容新颖,有底蕴”;2006年强调“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重学科交叉”,反映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化与分化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观测点上,2005年后删除了“考试方法改革”,而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2006-2009年继续维持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三方面内容。

4.评价标准要求更高。2008-2009年实践教学已融进课程内容指标,强调“实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说明实践教学是课程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教学效果”上,2003-2004年对“课堂实录”的评价标准是“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2005-2007年强调“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给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2008年表述为“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2009年则更具体,“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富有热情和感染力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娴熟、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这些变化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标分值及主要观测点变化

1.一级指标分值变化较大。如表 1所示,2003-2009年指标体系的框架变化不大。“教学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五部分合计 100分,占 80%;特色评价项目内涵不断丰富,分值 100,占 20%。一级指标的权重有一定变化,2003-2004年五项一级指标的权重比较平均,随后几年有所变化,到2009年又趋向均衡。从各一级指标平均权重来看,“教学内容”较高占 23.3%,“教学队伍”始终保持 20%,“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均在 20%以下,权重比较稳定仅有小幅波动。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无疑是精品课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队伍”也是历来相对重视的项目,学校都会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教学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层次高,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部分,“特色评价”是附加内容中始终保留的一个项目。由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要求比较明确,可以看作是“规定动作”,而特色项目则类似于“自选动作”,各课程可以根据课程、教师队伍和授课学生的特点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所以这个项目赋予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很强的开放性。2003-2004年的附加内容只有“课程特色”一项,2005年增加“政策支持”项,分值分别为 80分和20分,2007年比例发生变化,特色分值缩减为 50分,政策支持增加到 50分,2008年附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辐射共享”项,三项一级指标“特色”、“政策”、“共享 ”的分值比例也变成 4∶3∶3,基本均衡,形成了课程自身特色建设、学校政策保障、课程开放共享三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格局。

表 1 2003-2009年一级评价指标分值表

2.二级指标分值变化较小,内涵更科学。表2为 2003-2009年综合评价二级指标的分值及变化情况 (特色评价仅有一级指标)。由表可见,二级指标在历年分值分布上相对稳定,但个别指标也有明显变化。平均分值来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材及相关资料”所占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二级指标,这些指标是国家精品课程考核与评价的重点,也是建设工作中的难点。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队伍”从 2003-2009年始终保持三个二级指标:“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格局未变,权重变化亦不大,但 2008年“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的评估标准表述中增加了“鼓励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鼓励校企合作,鼓励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相结合。2009年“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权重由 8分变为 6分,虽然权重下降,但要求更明确,增加了“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 2轮”的表述,明确要求课程负责人切实投入课程讲授,脚踏实地带领团队进行课程建设。2009年“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权重由 4分上升为 6分,并增加了前 6年均未提及的“学缘结构”要求,从而要求课程尽量避免“近亲繁殖”,鼓励引进新的学术资源使课程建设更富活力。另外,2009年“教学改革与研究”增加了“有省部级以上的……规划教材”要求,引导课程团队有意识地总结教学、教研、教改过程中的经验,形成固化成果。总体来看,“教学队伍”一级指标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表 2 2003-2009年综合评价二级评审指标分值表

(2)“教学内容”从 2003-2007年均有三个二级指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2008年起“实践教学”二级指标被取消,相关内容分别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组织”指标之中。整体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应并重,但因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同,把“实践教学”作为二级指标单列并赋予权重会对实践教学任务比例小的课程不公,二级指标调整后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掌握进行评估,从而减轻课程性质不同带来的不公平性。分值上看,2008-2009年“教学内容”总权重降为 20分,但指标设置更为科学,在课程内容总体设计上提出要求,具体内容则根据理论课、实验课的不同特点分别予以规定,更符合课程建设的逻辑过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增加了“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的表述,要求课程在组织安排上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收效显著。总体来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改进明显。

(3)“教学方法与手段”变化较大,2006年起增加了“教学设计”二级指标,表述为“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新增指标无疑是对后两个二级指标的引领。“教学方法”2006年增加了“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表述。另外,2007年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开始共享权重 12分,2008年 10分,2009年又恢复到 12分,变相降低了这两个有一定重复内涵的二级指标权重,但保持了“教学手段”指标单列,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4)“教学条件”下设三个二级指标:“教材及相关资料”、“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2008年起“教材及相关资料’、“实践教学条件”共享 10分权重,“网络教学环境”独占 10分权重;评估要求上看,2008年前的表述一般要求网络教学“初具规模、经常保持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和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作用”等,而 2008年要求“建有教学资源丰富、功能比较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并能有效共享”,层次显著提高,2009年更为严格,表述为“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首次对网络教学硬件设施提出明确要求,意欲引导高校将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引导教师学生拓展课堂外的时间空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和“学”。由此来看,网络教学条件将是未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察的重点。

(5)“教学效果”二级指标构成稳定,仅权重略有变化。2008-2009年“同行及校内督导评价”缩减为 4分,“录像资料评价”2008-2009年重回最高 8分,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录像资料评价”历年都是评价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另外,2009年“同学评价”权重提高到 8分,评估标准也要求“学校教务部门出具近三年学生评教数据的佐证材料”,学生是教育的直接接受者,同学评价始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综合来看,历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总体稳定,适当调整”的特点,指标体系框架、大部分指标项、观测点和评估标准变化不大,指标项、权重、评估标准等的微调也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目标给予适当的倾斜。

二、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质量的策略

(一)慎重遴选申报课程

首先,要深入研究已经入选的课程,避免申报已入选精品课程的同类课程,2010年的精品课程申报文件鼓励不同种类课程和入选门数较少专业的课程进行申报,所以,鼓励小学科申报是今年和今后几年申报与评选工作的一大重点。学校要认真解读文件精神,有目的、有侧重地遴选能代表学校优势专业的课程参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合理确定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其职称、教学效果、教学科研成果,是否获得过一些相关的奖励和奖项、在教学中编写了哪些教材等对于课程的申报都尤为重要①陈仲利,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解读.www.jingpingke.com.2010-02-24.。需要关注的一点是近几年的评审都倾向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2009年开始评审条例中特别增加了“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 2轮”的要求,这个“2轮”的新规定就是要负责人具有较好的授课时长,强调并且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授课要求。另一个重要方面,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具备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是否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或者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等,教学团队的合理构建和良好组成对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都是息息相关的。

(三)清晰阐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既是参评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参评申报书中应系统完整地体现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大纲除了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等要素。另一方面,通过申报材料、课程网站和课堂视频相结合,尽可能展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很好结合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1]。

(四)充分挖掘课程特色及优势

课程特色非常重要,在评审指标中占 20%的分数,没有特色一切无从谈起。学校要突出申报课程的特色和优势,突出创新,表述尽可能体现其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同时将其重要性、迫切性和不可或缺性进行文字凝练。比如,将课程在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促使教师更多投入教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突出那些有独创性的、并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成果,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②陆国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与共享.www.jingpingke.com.2009-06-11.。

(五)认真建设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在申报时提供的最重要的两项材料就是申报表与课程网站,专家依据此两项进行评审。要想获得较高的评价,此两项的内容一定要一致、新颖。精品课程网站是展示、共享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评审专家了解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另外,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比率不得低于10%,2008年的评审指标中,又在一级指标“特色”的附加内容中增加了“辐射及共享”指标,而共享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课程网站来实现,因此,申报精品课程的网站必须保证浏览便捷、界面科学合理美观、网络通畅、内容实时更新[2]。

(六)精心制作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精品课程网站上最直接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课程教学特点的内容,因此,必须在指标体系的标准下精心规范制作,将教师水平与课程特色充分地展现出来。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时要求有不少于 3名主讲教师不少于 45分钟的视频,用于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学科特点、最能反映学科前沿和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内容;其次,要组合教学媒体,使黑板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授课视频的制作技术也至关重要,首先得选择好的摄像机,选择好的主机机位,教师和摄像师在拍摄前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一“导演”,拍摄时应注意光线,要跟踪拍摄主体,同时多进行一些镜头的推拉变换,编辑时多加入一些学生的互动镜头,增加视频的吸引力。视频在网站上播放时,要确保视频的清晰度和播放速度达到一个最完美的平衡点[3]。

(七)规范填写申报表

综合来看,申报课程的水平和层次最终是通过申报表及适当的佐证材料来表现,申报表填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申报的成功与否。在填写前学校要仔细研究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上理清基本思路,理清表中各栏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规范填写,做到言之有物、前后呼应。同时,将各类佐证材料 (如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获奖证书等)作为第三方信息予以说明,这样才能使得申报材料充实、饱满、真实和富有竞争力。

[1]钟汉华,孙荣鸿.精品课程的要求及申报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129-201.

[2]赵颜,郑锡伟.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制作的整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185-188.

[3]夏志强,卫平.高校精品课程授课录像制作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54-5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from 2003 to 2009,including index,score,review notes,the main observation points,evaluation criteria,etc.On this basis,it puts for 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for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Key words:excellent course;evaluation system;application

(责任编辑:薛 蓉)

A Study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ZHU Ting1,DAI Guang-lin2

(1.GeneralOffice,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G423.04

A

1006-4303(2010)02-0143-05

2010-04-15

朱 婷 (1977-),女,浙江安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戴光麟 (1979-),男,浙江宁波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分值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