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研究
——以《行政管理学 》为例

2010-09-13 10:57杨逢银
关键词:社科类综合性全程

杨逢银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研究
——以《行政管理学 》为例

杨逢银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针对当前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存在的有悖于创新教育的问题,本文以《行政管理学》课程考试为例,在借鉴已有改革研究成果和总结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

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综合性全程考试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因此,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讲,建立以人的内在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新型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近年来,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教育强省的发展战略,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紧紧围绕“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这一实践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庞大工程,其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应渗透并落实到高等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在高等教育教、学、考三个基本环节中,考试是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手段,考试制度的制度效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虽然推行了像“一页开卷考 ”、“诚信考场 ”、“口试 ”等改革 ,但考试制度的设计仍没有转变到创新教育的轨道上,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制度改革,构建适应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体系已成为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综合性全程考试研究述评

当前,学界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内容指向来看,主要有三个研究维度:一是从考试的内容、方式等综合性的维度来改进考试制度;二是从平时、期中和期末等学习过程的维度来改进考试制度;三是融合综合性和全程性考试的特点,倡导建立综合性全程考试制度[3]。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而言,综合性全程考试代表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新趋向,但目前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到从 1995年到 2008年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共 5篇。

综合性全程考试是其木格首先提出的一种考试模式。强调高等学校考试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应用多种形式进行全过程、多形式、立体式、动态化的考核[4]。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其木格首先针对现有高等教育考试的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高等学校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还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作为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开山之作,其木格的研究缺乏个案性课程教学实践的支撑,并且全程动态考察的特点体现得并不明显。惠泱河等人的研究提出当前要认识到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如何深化考试改革,构建全程性考试模式,最后还指出考试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但该研究对全程性考试模式的构建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考试改革的建议,并没有体现出全程考察的考试特点,也没有区分不同类别的课程如何采用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杨杰等人的研究特别强调了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分析了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考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学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改革考试模式,最后结合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考试实践,提出“单元测试 +期末测试”、卡片式、知识竞赛式等考试模式[6]。该研究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分析、论述到位,并提出了许多新型的考试模式。然而该研究对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存有误解,只是笼统地提出了许多新型的考试方式,误将高校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探讨等同于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每种考试模式的综合性、全程性的特点。于长春等人的研究以外语考试为个案,先分析了外语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外语能力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了实践这一模式在考前、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7]。该研究尤为可贵的是首先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改革问题,并且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作为依托。但在外语能力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以全程性考核为主线,把考试的诸要素系统化地构建成为一个体系模型。于静梅的研究特别指出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着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型。但该研究中对三个方面内容的描述只是理论上的或是原则性的探讨,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8]。

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学科、专业、课程门类的问题,就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同一课程而言还会涉及到考试的指导理念、原则、目标、内容、方式等问题。借鉴上述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改革经验,针对当前我校人文社科类课程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以期末一次性知识测试为主等有悖于创新教育的问题,本文以《行政管理学》课程考试为例,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以期对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有所探求。

二、考试新模式构建目标和原则

在我校《行政管理学》既有的课程考试中,受过分重视知识理论学习教学理念的影响,一直采用以期末一次性的知识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不但对考试的目标定位、目的认识和功能认识上存在误区,而且考试内容设计、考试方式存在着“五多五少”[3]等问题,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式、课题项目式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教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加之受教学管理部门在考核方式、考核分数比重等方面某些统一规定的影响,按既有标准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的考核。结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行政管理学》既有考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课程考试改革应确立如下目标和原则。

(一 )目标

作为旨在培养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素养的需求决定了《行政管理学》课程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笔者在近 5年的学生暑期专业实习①2004年 6月,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杭州市下城区区委区政府结成学科共建单位,每年暑假学院都会把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送到下城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区、行业协会等部门实习 2个月,并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定期指导和实习回访工作。指导过程中,特别通过对学生实习单位回访的途径向有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区、行业协会部门了解他们的用人要求,总结出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技能等是上述部门特别看重的能力和素养②笔者每年的实习回访记录。。加之公务员考试中相关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都为我们新考试模式的构建明确了方向。

因此,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课程考试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考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疏漏,构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以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发挥考试在检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和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使考试适应并促进创新教育的新要求。

(二 )原则

该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要体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的地位,纠正在考试目的和功能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考试内容设计上加强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考察,实现素养要求、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权重、考核主体的多样化,重视对课上、课余、期中和期末整个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考核的分数权重分布合理。所以,为保障《行政管理学》综合性全程考试改革目标的顺利实施,在课程考试改革过程中,一是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创新能力为主导、兼顾知识理论素养全面考核的综合性原则;二是要坚持对课上、课余、期中和期末学习进行考核的全程性原则;三是要坚持考核标准的客观、公正原则;四是要坚持考试信息及时反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五是把教学管理融入教学服务之中,坚持尊重教师学术权利的原则。

三、考试新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为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既有考试存在的问题,遵循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借鉴已有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经验,笔者在 5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并初步实践了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

(一 )指标设计

1.综合性的指标设计与安排。个案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素养要求、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权重、考核主体的系统性方面。一是在创新教育改革目标、原则的要求下,应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组织性和纪律性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考核。二是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可以通过课上的考勤点名、提问问题、专题讨论和课下的课前预习、试题库系统练习、专题讨论准备、经典阅读以及期中社会调研和期末考试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考核。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理论的课余学习考察上,可通过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试题库系统单独测评。期末考试题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公平性,除了要出常规的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考试题型以外,应多采用选做题,给学生更大的展现自我的空间。三是在考核标准和考核主体上,应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和教师同学生参与考核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考核标准的设计上,联系基本的教学规范,尽可能客观化,并设计一定的考核标准底线和申诉程序。比如,无故旷课超过 5次或迟到 10次以上,要重修该课程;学习小组长的打分要公开、民主评议,同学有异议,老师要仲裁。最后,在考核分值分布上,要重平时考核,减少考试成绩比重。课程考核总成绩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建议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平时成绩蓄水池”①平时 60分的总成绩是个蓄水池,可以用不同的素质分或是创新能力分数来替代,但最高限额为 60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利于因材施教。

2.全程性的指标设计和安排。个案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全程性特征要求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余、期中和期末整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基于课程考核的总体要求是课程考核的基本“规则”,应首先向学生讲明课程的考核内容、素养要求、考核标准、考核主体等事项,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其次,为了增强教学的组织化程度,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小组②一般每个班级的规模在 30人左右,根据最佳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的原则,把一个班级分为 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自荐小组长,这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管理,还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笔者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每次课组织课堂专题讨论,都会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在课余通力合作予以准备,并轮流选派一个代表做主题发言,发言成绩由老师和除本组外的另几个小组的组长一起评定,评定的成绩作为每个组的一次发言成绩。,为接下来的教学和考核活动建立组织基础;最后,要把授课计划、讨论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参考阅读书目等向学生公布。在整个学期的课上要安排考勤、问题提问、专题讨论的考核要求;在课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题库训练、准备讨论专题、阅读参考书目并撰写读书报告;在期中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安排学生做一次与课程有关的社会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在期末安排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核。

(二 )内容

个案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是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善、丰富考试内容,采用全程性、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考察,形成对学生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辅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新的考试模式。具体如下:

表 1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总结

个案考试模式构建以后,笔者已在我校 2006级、2007级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践。根据实践过程中和实践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同学们课堂组织纪律、课余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定量化改善指标主要体现在学评教分数优秀、学生考核成绩合理和相关科技立项数量增加等指标方面,定性化改善指标主要体现在该课程在学生中有了较好的口碑、学生专业认同度提高等方面。

个案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快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在高校部分课程考试中已有初步实践,并日益受到教学研究者的重视。但在以个案为代表的考试改革实践过程中,仍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该模式的改革不是孤立的,要与高校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务管理的改革实践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二是该模式的改革效用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解决现有课程考试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三是该模式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氛围,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有关专业任课教师、学生的理解、宽容与配合。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综合性全程考试是创新教育背景下人文社科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趋向之一,相信只要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倡导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创新型人才培养,以《行政管理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一定会有所突破。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6-3-18(5).

[2]毛传来,孙江丽.提高办学质量,服务转型升级 [N].浙江日报,2008-11-21(2).

[3]黄应绘.高校考试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9-10.

[4]其木格.高等学校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2-115.

[5]惠泱河,等.开展考试改革,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7):35-36.

[6]杨杰,等:高校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研究 [J].科技资讯,(29):110-111.

[7]于长春,等.外语能力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179-180.

[8]于静梅,高等学校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82-282.

Abstract:In light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xaminations contrary to innovative education,this paper,takingPublicAdm inistrationexam as an example,construct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examin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its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models and learning from the domest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innovative education;innovative talents;integrated curriculum examination

(责任编辑:薛 蓉)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Exam ination Model of Hum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ategory—— A Case Study ofPublic Adm inistration

YANG Feng-y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G424.74

A

1006-4303(2010)02-0138-05

2009-11-06

杨逢银 (1977-),男,山东泰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共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社科类综合性全程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一束光
一束光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束光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社科类专业开展研究式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手工制鞋全程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