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群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也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能否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把握新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成了顺利实施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研究和学习,我认为新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教材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现实,更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新教材在安排每章、节的时候,都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手,引出新知识。
例如,第三章《估算与近似数》的第二节“近似数”,为了让学生理解近似数,该节通过小亮用不同的测量器(其中一个测量器部分刻度已磨损,另一个是新测量器)测身高,引出近似数往往是不可能精确或没必要精确的数。
二、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为了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的从事数学学习,教科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他们的表现方式,以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教材没有枯燥、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书中以图片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的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等,充分发挥了图形直观的作用,是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教材在内容上多以“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大家谈谈”、“试着做做”、“做一做”为主,通过这些灵活的栏目,把原来的“教学内容”改为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自我发现、总结规律,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
另外,新教材更注重了内容的开放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用平面截几何体”中,同一几何体采用不同的截法能得到不同的截面。再如,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等。这些开放的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新教材更注重过程教学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教学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如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数学概念,如对顶角、代数式等等,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说法,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强调更多的是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在让学生根据问题真正理解概念,并会初步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淡化该定义的识记,不要求学生背诵定义,只要求能通过具体问题识别和判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与形成过程。
四、新教材体现了对学生新的评价方式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全新的评价理念。
1.教材恰当的评价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往对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评价学生是否能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与反例,能够在几个概念之间比较他们的异同,并且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表达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表述。
例:使用右图形,尽可能的表示各种1/2,为了使每一种表示清晰,你可以复制这一图形。对于每一种表示,解释你是如何表示的阴影部分是1/2的。以往常常都是借助分馅饼或分圆蛋糕的情景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分数概念的,但是,如果要考察学生是否获得对分数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应用这一概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表示出各种分数。
2.新教材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先设置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用促进较高层次思维的词语比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发现、概括”等词语来提问,使用“渐进”式问题,在问题的后面补充跟踪问题等等。
3.评价理念要更新,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教师应在实践中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在课堂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个继承与革新并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幻想有人会直接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我们只能从中获得理念的更新,然后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经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