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英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虽然数学课中所设置的情境既可以来自实际生活,也可以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提出的一个纯数学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开始新课,就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一幅冷冰冰的面孔,数学知识大多有着鲜活的生活背景,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大有裨益。比如:教二分法这一内容的时候很多老师从模拟电视上“幸运五十二”猜价格游戏开始,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最快的猜到某件商品的价格来引入二分法思想。上统计中的线性回归方程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如何估计某商品的销量走势等。事实上,在上这些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根本原因是这些问题来自生活,问题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及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原型和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并且老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学生真正的亲历数学、发现数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极佳的机会。
但是我们在利用生活背景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伪生活化”,即设置的情境学生一看就知道是老师编出来的,而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还有一些问题生活味浓,但蕴含的数学思想却并不深刻,容易使课堂流于热闹而缺少理性的思考;或者是有些生活现象用来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却不易于描述清楚或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平时要用心捕捉、积累好的来自于生活的数学情境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也是我们数学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三、设疑激发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