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梅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作文教学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作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感到作文难教,许多学生害怕作文,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索作文教改的新思路。下面根据自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缺少生活来源,淡化生活的积累,忽视写作的源泉。源泉在哪里?在生活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文教学应注重写作主体生命,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的表现,一篇作文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精神生命,作文教学要唤醒和呵护学生生命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形形色色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捕捉生活的点滴,把它摄入到大脑里,这样就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便于写作。
二、“起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篇作文的诞生,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要经历两次“飞跃”:一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由客观事物到主观认识的转化。二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是主观认识向书面语言的转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材料来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就经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把写作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现实生活基础上。学生提起笔知道“写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畏惧心理就会变成愉悦和兴趣,因此,作文教学应十分重视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作文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善于创设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以丰富的生活经历去奠定写作的基础。
兴趣是习作的最佳动力。在解决“怎样写”时,教师仍要在“兴趣”二字上下功夫,变空洞的说教,枯燥的指导为具体形象的指导。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营造宽松的习作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一种稳固的习作兴趣——良好的习作习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程度和写作能力,与教师对写作兴趣和能力有关。教师要积极参与习作实践,以自己拭目以的感受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兴趣,在写作文布置后,教师可以自己先写一篇“下水”作文,告诉学生自己这篇文章的题目分析、主题立意、文章结构、材料组织……引导学生积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规范,在作文练习中,教师可用做做写写、读读写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投其所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三、“训练”要有目的,注重实践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根据其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分两大类:像历史、地理、生物等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可称之为“知识型”课程;而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可换之为“能力型”课程。作文课需讲一些理论,对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应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它是“能力型”课程。凡能力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过程才能形成,所以作文课只有在“训练”两字上下功夫,才算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上作文课,老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安排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程序,调动学生的作文训练兴趣,使学生像上体育课那样积极参与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四、“点评”相互合作,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经历和认识的不同,写出的作文是有差异的。在作文点评中,可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内容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定。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多引路、多激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要降低一些要求,去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句子,一个特别贴切的词语,也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多一些鼓励,树立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与信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即使有些偏差,也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合理疏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点评,教会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作品中的亮点。学生的作品比那些名家名篇更容易让学生接近,他的作者就在学生自己的身边,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往往使学生更激动。对于作者本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激励,他会争取写得更好,得到别人更多的欣赏;作为评阅者,如果看到别人评价与自己不某而合,会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感到自己的鉴赏是有一定道理的,作者与评阅者就获得双重的心理满足,对作文的信心都会逐渐增强。
实际上,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写作能力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让学生尽情尽兴的去写,放飞学生的心灵,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就自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写法,从而突破被文化僵化的藩篱,体现出生命个性各异的风采,争取作文教改出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