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
王 伟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研究;学术史意义
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校补》一书不仅指出了《楚辞》异文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生成原因,还总结完善了《楚辞》校勘的诸多法则。总结闻先生《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仅于《楚辞》校勘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古籍的整理也不失其典范意义。
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对于《楚辞》校勘具有多方面的总结,而这些总结对于我们进一步的校勘《楚辞》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楚辞校补》于《楚辞》校勘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补》总结了《楚辞》异文的诸多表现形式或生成原因
1.字误例
(1)《九章·惜诵》:“所作忠而言之兮。”
按《校补》谓:“作当从一本作非,字之误也。”[1]64
(2)《九章·哀郢》:“瞭杳杳而薄天。”
按《校补》谓:“‘杳杳’当作‘冥冥’,字之误也。”[1]76
(3)《九辩·三》:“收恢台之孟夏兮。”
按《校补》谓:“疑孟当为盛,字之误也。”[1]100
2.声误例
(1)《天问》:“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按《校补》谓:“体疑当为履,声之误也。”[1]46
(2)《天问》:“逢彼白雉。”
按《校补》谓:“雉当为兕,声之误也。”[1]56
(3)《九辩·六》:“灭规矩而改凿。”
按《校补》谓:“凿当为错,声之误也。”[1]102
3.脱字、脱句例
(1)《天问》:“命有殷国。”
按《校补》谓:“殷下从一本增之字。”[1]59
(2)《九章·惜诵》:“又莫察余之中情。”
按《校补》谓:“此句不入韵,推寻其故,盖由脱简所致。”[1]66
(3)《九章·抽思》:“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按《校补》谓:“本篇韵例亦以二进,此处侧得息三字相叶,依例亦当脱二句。”[1]79
4.倒字、倒句例
(1)《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
按《校补》谓:“二句当互易。”[1]60
(2)《天问》:“惊女采薇鹿何祐。”
按《校补》谓:“‘惊女’二字当互易。”[1]61
(3)《九章·惜诵》:“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按《校补》谓:“二句当互易。”[1]70
(4)《九叹·远游》:“建虹采以招指。”
按《校补》谓:“‘虹采’当从一本作‘彩虹’。”[1]143
(5)《九叹·远游》:“囚灵玄于虞渊。”
按《校补》谓:“‘灵玄’当作‘玄灵’。”[1]143
5.衍文例
(1)《天问》:“夫何为周流。”
按《校补》谓:“何下当从一本删为字。……然则今本正文为字,乃涉注文而衍欤?”[1]57
(2)《七谏·初放》:“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删圣字。此盖涉下章‘尧舜圣而慈仁兮’而衍。”[1]123
6.避讳例
(1)《天问》:“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按《校补》谓:“陈本礼、丁晏、俞正燮、江有诰、邓廷桢、马其昶等并谓严当为庄,避汉讳改。庄与亡韵。案众家说是也。”[1]60
(2)《招魂》:“肴羞未通。”
按《校补》谓:“陈本礼云:通当为彻,避汉讳改。案陈说是也。……”[1]110
7.以训诂字而易本字例
(1)《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
猖一作昌,披一作被。
按《校补》谓:“《易林·观之大状》曰:‘心志无良,昌披妄行,’亦作昌披。是猖字古本当作昌。今作猖者,盖后人以训诂字改之。”[1]5
(2)《离骚》:“反信谗而齌怒。”
齌一作齐。
按《校补》谓:“案:颜师古《匡谬正俗》七,《太平御览》(后称《御览》)九一三,……引并作齐。唐写本《文选》作齐,载陆善经说曰:‘反信谗而同怒己也,’正以同训齐。今本《文选》亦作齐,五臣说与陆同。《释文》曰:‘齐或作齎,’是《释文》本亦作齐。疑古本如此。今作齌,亦后人以训诂字改。”[1]5
以上所举即《楚辞校补》在客观上所总结的《楚辞》异文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使验之于其它相关典籍,其表现形式也大致不出以上所举几种主要情况。因此,以上所示七例可视为《楚辞》异文的普遍现象。
(二)《校补》总结了一整套校勘《楚辞》异文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1.据《楚辞》反复出现的语词及典籍之习语相校
(1)《离骚》:“时亦犹其未央。”
按《校补》谓:“‘犹其’二字当互易。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并作‘其犹未’可证。”[1]19
(2)《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于佳下补人字。下文‘闻佳人兮召予’,亦作佳人,可资互证。”[1]26
(3)《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
按《校补》谓:“灵当为云,字之误也。……《东君》曰:‘青云衣兮白霓裳,’亦言云衣。《九叹·远逝》曰:‘服云衣之披披,’则全袭此文。”[1]30
(4)《九歌·东君》:“撰余辔兮高驼翔。”
按《校补》谓:“疑当作‘高驼’(同驰),无翔字。《大司命》‘高驼兮冲天’,《离骚》‘神高驼兮邈邈’,皆曰高驼,可资参证。”[1]34
(5)《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按《校补》谓:“《战国策》四曰:‘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崔琦《外戚箴》曰:‘甲子昧爽,身首分离。’‘首身分离’自是古之恒语。一本身作虽,非是。”[1]39
(6)《九章·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
按《校补》谓:“诚当从一本作成。《左传·襄二十七年》曰:‘成言于晋,’《离骚》曰:‘初既与余成言兮。’此‘成言’义同。《李太白诗集》一注引亦作成。朱本、朱燮元本同。”[1]77
2.据王逸注校
(1)《九歌·少司命》:“绿叶兮素枝。”
按《校补》谓:“‘素枝’义不可通,枝当从一本作华。王《注》曰:‘吐吐垂华,芳香菲菲,’是王本正作华。”[1]31
(2)《九歌·国殇》:“子魂魄兮惟鬼雄。”
一本作“魂魄毅”。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魂魄毅’。王《注》曰:‘魂魄武毅。长尾百鬼之雄也。’是王本有毅字。”[1]39
(3)《天问》:“何肆犬体。”
洪兴祖引一本云:“何肆犬豕。”
按《校补》谓:“王《注》曰:‘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是王本作‘何肆犬豕’。”[1]50
(4)《九章·悲回风》:“居戚戚而不可解。”
按《校补》谓:“‘居’与上下文‘愁’‘心’‘气’诸字义不类。王注曰:‘思念憔悴,相连接也,’疑‘居’为‘思’之误。”[1]89
(5)《哀时命》:“上要求于仙者。”
按《校补》谓:“‘要求’于义难通。‘求’当从一本作‘结’。王《注》曰:‘上则要结仙者,’是王本正作要结。”[1]32
3.据音韵、韵例校
(1)《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
按《校补》谓:“本篇通例,无间两句叶韵者,此不当独为例外,疑此句下脱去一句。”[1]22
(2)《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
按《校补》谓:“修疑当为笑,声之误也。古韵笑在宵部,修在幽部,最近。”[1]23
(3)《九歌·河伯》:“惟极浦兮寤怀。”
按《校补》谓:“‘寤怀’无义,寤疑当为顾,声之误也。”[1]35
(4)《九歌·山鬼》:“君思我兮然疑作。”
按《校补》谓:“本篇例,于韵三字相叶者,于文当有四句。此处若柏作三字相叶,而文只三句。当是此句上脱去一句。《礼魂》‘姱女倡兮容与’上亦有脱句,例与此同。”[1]37
(5)《天问》:“玄鸟致贻,女何喜?”
按《校补》谓:“喜当从一本作嘉。嘉与宜韵,若作喜,则失其韵矣。”[1]52
4.据别本校
(1)《九歌·湘君》:“隐思君兮陫恻。”
按《校补》谓:“陫恻即悱恻,萧士赟《李太白集注》二二《代寄情楚词体》注引正作悱恻。”[1]24
(2)《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罗。”
按《校补》谓:“《宋书·乐志》三,《类聚》一九,《御览》三九一,又九九四,《合璧事类前集》六九,《文选》谢灵运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注引并作萝。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同。”[1]37
5.据句法、文法校
(1)《九歌·湘夫人》:“芷葺兮荷屋。”
一本葺下有之字。
按《校补》谓:“当删芷字,从一本于葺下补之字。……‘芷之兮荷屋’与上文‘芷之兮荷盖’句法文义并同。”[1]27-28
(2)《天问》:“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洪兴祖引一本作“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撰体胁鹿,何以膺之’,以与上文‘蓱号起雨,何以兴之’句法一律。”[1]48
(3)《天问》:“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按《校补》谓:“此句无问词,与本篇文例不合。当于‘久’上补‘何’字。”[1]63
6.据情理校
(1)《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按《校补》谓:“王《注》曰:‘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案下文‘车错毂兮短兵接’,《注》曰:‘短兵,刀剑也。’既系短兵相接,而戈乃长兵,则所操非吴戈明甚。且刀剑戈戟,亦无并操之理。此自当以作‘吾科’为得。”[1]37
(2)《天问》:“汤谋易旅。”
按《校补》谓:“上下文皆言浇事,此不当忽及汤。牟廷相谓汤唯浇汁讹字,是矣。”[1]48
7.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1)《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从流。‘从流’,古之恒语。《孟子·梁惠王》下篇曰:‘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韩诗外传》曰:‘从流而挹之,涣然而溢之,’本书《哀郢》曰:‘顺风波以从流兮,’《九叹·怨思》曰:‘愿(原误顾)屈节以从流兮。’”[1]19
(2)《抽思》:“兹历情以陈辞兮。”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历兹情’。《离骚》曰:‘喟凭心而历兹,……就重华而陈辞,’《哀时命》曰:‘怀隐忧而历兹,’皆曰‘历兹’,不曰‘兹历’。‘历兹’即‘历兹情’之谓。王注曰:‘发此愤思,列谋谟也。’以‘发’释‘历’,以‘此愤思’释‘兹情’,是王本正作‘历兹情’。”[1]77
(3)《九章·怀沙》:“万民之生。”
洪兴祖引一本作“民生禀命”。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民生禀命’。《国语·晋语》七曰:‘将禀命焉,’《楚语上》曰:‘是无所禀命也,’是‘禀命’为古之恒语。王注曰:‘言万民禀受天命。’正以‘禀受天命’释‘禀命’二字。宋本及泷川《会注》本《史记》并作‘民生禀命’。朱本、元本同。”[1]83
(4)《九章·悲回风》:“重任石之何益。”
按《校补》谓:“当从一本作‘任重石’。任犹抱也。‘任重石之何益’,犹蔡邕《吊屈原文》曰:‘顾抱石其何补。’王注曰:‘虽欲自任以重石。’是王本正作‘任重石’。朱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并同。”[1]91
以上所举即《楚辞校补》客观上所总结的校勘《楚辞》异文的主要原则与方法。虽然所举难免挂一漏万,然视历代之著述,其校勘《楚辞》之法则大致不出以上所举。倘秉要以执本,执一以御万,则于《楚辞》之校证庶也可触类旁通也。
(三)《校补》总结了一整套比较完整严密的撰写体例
1.先引他人或异本之说,然后证之以己意
(1)《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按《校补》谓:“朱校能一作态。能态古字通。”[1]12
(2)《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
按《校补》谓:“刘永济氏云:‘固疑何之误’。……案刘说近是。何固形近而误。”[1]7
(3)《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
按《校补》谓:“《路史·后纪》注一引《文选》五臣本蹇作謇,最是。”[1]14
(4)《九歌·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
《考异》谓:“《文苑》作冈。”
按《校补》谓:“《文苑》作九冈,最是。九冈,山名。”[1]29
2.直接下之以己意,然后证之以材料
(1)《天问》:“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按《校补》谓:“何当为谁。”[1]50
(2)《远游》:“怊惝怳而乖怀。”
按《校补》谓:“‘乖怀’二字无义。乖当为永,字之误也。”[1]92
3.直接以它本证之,取舍倾向见于其中
(1)《离骚》:“杂杜衡与芳芷。”
衡一作蘅。
按《校补》谓:“《艺文类聚》(后称《类聚》)八一,《御览》九八三,虞载《合璧事类别集》五五引并作蘅。”[1]6
(2)《九歌·湘君》:“遗余佩兮醴浦。”
醴一作澧。
按《校补》谓:“《书钞》一二八,《类聚》六七,《初学记》六,……引并作澧。朱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同。”[1]25
以上所示《校补》撰写之际所常采用的三种写作方式,对于校勘而言,可谓简明扼要,值得借鉴。
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在校勘《楚辞》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其之所以能成为巨著,主要原因是:首先,闻氏具有兼容并蓄的精神,其《校补》于古今《楚辞》校勘及其它学术成果皆广采博纳;其次,闻氏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学功底,特别于乾嘉诸子校勘训诂之学了如指掌,其所论材料或引自前人、或每与前人暗合、或受前人启发而及《楚辞》之治学;再次,闻氏善用民俗材料、田野考古等校勘疏证《楚辞》,如校《天问》“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1]50等,皆为传统校勘所不逮;最后,闻氏作为卓有成就的诗人,其“文心”体验则非普通的研究者可以比拟,如闻氏校《离骚》“女嬃之婵媛兮”[1]8-9等皆可谓善于体会文心之例。此外,闻氏往往善于利用语法、文例等总结《楚辞》作品本身的规律以进行作品的校读。如校《离骚》“时亦犹其未央”[1]19,《湘夫人》“鸟萃兮蘋中”[1]26,《天问》“鲮鱼何所”[1]44-45等皆为此类。而如下所举闻一多先生对前修时贤学术成果之直接或间接借鉴以及其张扬诸家学说诸例,尤其可见先生兼容并蓄及其深厚的传统小学这一特点。
(一)直接引用诸家学说而张扬之
《校补》一书于《楚辞》古今重要的校勘成果多有所采撷,其《校补·凡例》即谓:“本书采用古今诸家成说之涉及校证文字者,都二十八家……”[1]2按览之《校补》,其所引诸家事实上除闻先生所举洪兴祖、朱熹等二十八家之外,至少还有季镇淮、孙作云、何善周等诸位学生之意见,这就是《凡例》所谓的“及门诸君,时发新意,有起予之功。本书就其说之近确者,甄录一二,以志平昔论难之乐”。[1]3如《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校补》谓:“季君镇淮云:《离骚》语法……案季说是也。”[1]13-14《远游》:“夕晞余身兮九阳。”《校补》谓:“季君镇淮云:兮当从一本作乎……案季说是也。”[1]93《九歌·少司命》:“夫人自有兮美子。”《校补》谓:“案:此上似阙二句。(此意孙君作云所发)。”[1]31《九辩·三》:“块独守此无泽兮。”《校补》谓:“‘芜泽’正言其水多也。王《注》曰:‘不蒙恩施,独 枯槁也,’殊失其 义 (此 意何 君善 周所发)。”[1]101凡此诸例皆是也。而检阅《校补》所作,凡《校补》于其叙述之中直接称谓诸家及其学说者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楚辞校补》引用学者凡34人,而引用其学术意见达53次。据上可见,《校补》多引诸家成说而张扬之,或补充其所不足,或发挥其精义。从而使其所引用诸家学说更臻于完善,结论也更趋于合理。
表1 《楚辞校补》直接引用诸家学说情况表
(二)或受其启发而有所拓展
《校补》在校勘之际,个别学说或受前贤启发,而其所用个别例证亦或即源于前贤之校勘疏证成果。
1.个别论断或受前贤之启发
首先是前贤于《楚辞》之引文或启发《校补》。如《校补》校《天问》“何肆犬体”为“何肆犬豕”[1]50,而江有诰《楚辞韵读》引此即作“何肆犬豕”[2]138。此外如《校补》校《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之“自远”为“日远”[1]128,而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3]68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4]477笺释《诗·东山》引此即皆作“年滔滔而日远”。
其次是前贤之论述或为《校补》所本。如《校补》校《九辩·九》“前轾辌之锵锵兮”之“轾为轻”[1]106,而王念孙于《读书杂志·战国策》“到秦”条谓:“轻讹作轾(《楚辞·九辩》:‘前轻辌之锵锵兮’,今本轻讹作轾)。”或为《校补》所本[5]37;此外《校补》校《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谓“行字不入韵,依例‘接舆髡首’上当缺二句”。[1]75而江有诰《楚辞韵读》于“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句下注谓“疑脱偶句”[2]140或为《校补》所本;而《校补》校《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谓“出字不入韵。疑二句上或下脱去二句”[1]86。按江有诰《楚辞韵读》于本句下谓“韵未详,或脱偶句”[2]142或即此先导。其它如《校补》校《大招》“禁苛暴只”[1]117或即本于王念孙《古韵谱》[6]549、江有诰《楚辞韵读》[2]152之“当作‘禁暴苛’只”之成说。
2.其所例证或即本于乾嘉诸子
(1)《天问》:“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鬿”一本作“魁”。《校补》谓:“鬿即魁字(见《汉三公山碑》、《石 门 颂》及《魏大飨记》)。《九叹·远逝》‘陵魁堆以蔽视兮’(魁一作鬿),《注》曰:‘魁堆,高貌。’”[1]45
按:闻先生所举诸证当本于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魏魀”条。[7]
(2)《天问》:“到击纣躬。”
《校补》谓:“到疑当为劲,字之误也。《战国策·西周策》‘彼且攻王之聚义劲秦’,《史记·韩世家》‘不如出兵以劲之’,今本劲皆误作到。……《九辩》‘前轻辌之锵锵兮’,轻今误作轾,并其比。”
按:本篇所用诸例,大皆本于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一》“到秦”[5]37条所举诸证。
(3)《招魂》:“娱酒不废。”
按:本篇所用诸例本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注《齐风·载驱》一章。[7]
而除上举诸例外,《校补》一书类此者尚多,限于篇幅,兹不赘述。而就以上所举诸例看,闻先生于前贤之说,特别是王念孙等乾嘉诸子之学术成果尤其耳熟能详,其所立论或即多有所本。此与其他学者所介绍闻先生的“书桌手边经常摆着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的书如《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认为这是‘经典著作’,指的是他们的文字训诂之学”之事实相吻合[8]92。以此而论,则《校补》一书之所以能取得《楚辞》校勘的空前成就,与其兼容并蓄、广纳百川的精神和对清人之音韵训诂文字之学了如指掌是密不可分的。
(一)对《楚辞》校勘具有重要的典范和指导意义
《楚辞校补》可谓是《楚辞》校勘的集大成之作,《校补》一书不仅翘楚于当时和前世,即便是在《校补》产生至今70年来,《楚辞》学界也还没有哪一部同类著作可以全面超越闻先生之《校补》。《校补》一书所总结的《楚辞》异文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楚辞》异文校勘的主要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校勘整理《楚辞》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其撰写体例的简明扼要,也值得我们的校勘工作者借鉴和学习;至于其兼容并蓄、广纳百川的学术精神更是告诉我们,学术研究要想有所进步和创新,辛勤虚心地对优秀学术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对其它典籍,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的校勘整理同样具有典范意义
《楚辞校补》一书的诸多品质不仅为广大《楚辞》学习者所借鉴和推崇,而且《校补》一书所总结的诸多有关《楚辞》校勘的经验,同样适用于其它古籍,尤其是先秦两汉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总之,《校补》一书所彰显的学术精神和审慎态度无疑是任何从事古籍校勘整理者都可以和应该学习的。
[1] 闻一多.楚辞校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 江有诰.楚辞韵读[M]//音学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 王念孙.古韵谱[M]//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王伟,陈烁.《楚辞》研究,功夫在书外[J].辽宁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
[8] 闻立树,闻立欣.闻一多与《楚辞校补》及其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
(责任编辑 尹春霞)
On WEN Yi-duo's"Chu Ci Jiao Bu"
WANG 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Mr.WEN Yiduo's"Chu Ci Jiao Bu"is not only an epitome of emendation of"Chu Ci",but also a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 in emend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ncient books.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of Mr.WEN Yiduo and to discuss the main causes of achieving the great accomplishments contributes to the further neatening of the emendation of"Chu Ci"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ory in neating emendation of other ancient books.
WEN Yiduo;"Chu Ci Jiao Bu";study on"Chu Ci";significance in academic history
H131
A
1671-7422(2010)04-0037-06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4.010
2010-05-18
2008年贵州大学校级资助项目“《楚辞》辩证”。
王伟(1975— ),男,贵州印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文学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