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何 清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解决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问题的关键
杨海波 何 清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够普遍建立起来,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并在资金上给予保证。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低保资金,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突破“资金瓶颈”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
科学发展观;农村贫困人口;补助金额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载入《党章》,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内容,在于在各项具体的工作中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因此,在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时,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保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资源,尤其是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更要突出城乡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问题的关键。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2000多万人左右,与城市低保人数相当。城市低保基本上已经实现应保尽保,而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究其原因,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没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全局,没有统筹社会保障资源,没有统筹农村低保资金。
2007年 3月 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P38)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搞清楚我国目前农村究竟有多少绝对贫困人口?将他们纳入低保每年需要多少资金?据统计,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是:1999年 3400万、2000年 3209万、2001年 2927万、2002年 2820万、2003年 2900万、2004年 2610万、2005年 2365万、2006年 2158万。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线 (即国家贫困线),1999年和 2000年按年人均 625元计算,2001年为 630元,2002年为 627元, 2003年为 637元,2004年为 668元,2005年为 683元,2006年为 695元;[2](P634)而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官方统计数据仅有 2002年的 531元,2004年的 579元和 2006年的580元。[3](P33)笔者把 2002年、2004年及 2006年国家贫困线与其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作横向比较,两者之差:2002年为 96元,2004年为 87元,2006年为 115元。为使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拉平处于“绝对贫困线”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了便于计算,笔者假设对这部分人每人每年补助 100元。那么,计算的公式应该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需补助金额 =100×绝对贫困人口数。也就是说,如果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当年国家贫困线,其每年补助的金额就是下表 1中计算出来的结果。(见表 1)
表1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需补助额
从表 1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假若中央财政对农村低保资金进行补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补助资金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 1999年的 34亿元下降到 2006年的 21.58亿元,补助金额最高的一年是 1999年。
为了更好地与城市低保做比较,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城市低保上。城市低保自1999年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后,中央财政开始追加预算,1999年中央财政补助 4亿元,2000年 8亿元,2001年 23亿元,2002年 46亿元,2003年达到 92亿元。[4](P45)到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就高达 136亿元。[1](P10)下面就是 1999年到 2006年,中央财政补助城市低保的资金占当年的 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见表 2)
表 2 中央财政城市低保补助金额占 GDP比重和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①
从表 2中可知,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而增加,特别是 2001—2003年,对其补助金额连续翻两番。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占 GDP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1999年的 0.005%上升到 2003年的 0.078%,而后又缓慢下降,到2006年保持在 0.06%左右。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1999年的 0.03%上升到 2003年的 0.374%,而后又缓慢下降,到 2006年保持在 0.35%左右。总之,从表 2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随着财政收入、GDP的逐年增加而增加,为城市低保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这也是城市低保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资金瓶颈”的重要原因。可以想象,假若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城市低保制度的建设也会举步维艰。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年补助额占当年 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与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额占当年 GDP比重和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一个横向比较。(见表 3)
表 3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补助额与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额占 GDP比重和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
从表 3中可知,中央财政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占 GDP比重和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补助金额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补助资金占 GDP比重从 1999年的 0.04%下降到 2006年的 0.011%,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也从 1999年的0.257%下降到 2006年的 0.057%。所以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中央政府财政完全可以独立承担,并非是‘财力不足’,进一步说,政府应该从‘裁判员’角色转换到‘运动员’角色,主动介入负责。”[2](P636)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 627元的农村人口为 2820万人,其人均收入为 531元。如果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 627元,以 2007年的口径计算,这仅需要 27.7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的0.12%,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这部分支出。[5](P42)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用了 4年 (即1999年—2003年)的时间,突破了“资金瓶颈”,关键在于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将城市低保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2000年,国务院作出重要决策,从 2001—2003年,中央财政负担的低保经费要连续翻番,从 2000年的 8亿,增加到 2004年的 105亿,加上地方的财政支出,全部低保经费从 2000年的 27亿增加到 2004年的 173亿。随之,低保制度的保障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从 2003年 403万增加到 2004年的 2201万。从 2003年起,城市低保支出稳定在 150亿以上,低保对象稳定在 2200万上下。[6](P15)城市低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突破 “资金瓶颈”,笔者看来,关键是在低保资金的筹集方面,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统筹兼顾,确实在社会保障领域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很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自 1994年开展试点以来一直定格于 “试点”阶段,其原因在于:一是缺少中央政策制度支持;二是缺少中央财政支持;三是缺少统筹社会保障资源,因而就很难突破“资金瓶颈”。“农村低保从试点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还没有就农村低保建设投入一分钱,农村低保资金一直是由县、乡 (镇)、村承担。”[7](P78)至于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在 1996年民政部下发的《农村社会保障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主要由当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其中集体分担的经费从公益金中列支,到底由哪级财政负责尚未具体明确,由于责任不清,农村低保资金就难以筹集,因此影响了低保工作的开展。
2007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带来希望的曙光,温总理在《报告》中宣布要在本年内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国家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将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低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这都意味着农村低保“试点”阶段即将终结。与此同时,在 2007年 6月 26日召开的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 30亿元,对处在国家贫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省份给予补助,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样做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于贫困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省份,仍按国家贫困标准计算出的贫困人口作为中央财政分配补助资金的主要依据;二是以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 2005年底还有 2365万贫困人口数为基数,而不是以 2007年公布的 2006年底 2148万人为基数。[8](P8)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为农村低保提供资金保证的会议,无疑是给农村低保建设注入强大的资金动力。笔者认为,城市低保在短时间内就能全面建立起来,是因为中央财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果农村低保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要想在全国范围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并且实现应保尽保,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现在,中央和各地正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保障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统筹兼顾城乡社会保障资源,特别是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统筹兼顾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实现中央和地方统筹兼顾,力争在短时间内突破“资金瓶颈”,那么,农村低保全面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正如 2002年 12月 13日《中国社会报》评论员所言:“中央领导多次指出,当前,不是缺乏资金,也不是缺乏粮食,如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就一定是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1]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戴卫东 .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责任思考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肖云,刘慧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0).
[4]韩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何进展缓慢 [J].视点,2005,(6).
[5]赵复元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综述 [J].经济研究参考,2005,(55).
[6]唐均 .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 [J].红旗文稿,2005,(18).
[7]郭江平 .努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J].经济师,2003,(9).
[8]朱勇 .为农村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国务院对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做出部署 [J].中国民政,2007,(9).
(责任编辑 刘祖鑫)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People for our Countryside Is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YANG Ha i-bo,HE Q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uxiong N or mal University, Chuxiong675000,China)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penditure of central finance for cityminimum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and points out thatwhy the system is easy to establish in city?The answer is that the city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security gains the central finance.So people want to establish this system in countryside,itmust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plan the guarantee fund for countryside.At the same time,this system wants to be overall established in countryside,itmust gains guarantee fund from the c central finance and this is the ke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in countryside.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poverty people in countryside;amount of subsidy
F323.6
A
1671-7406(2010)10-0069-05
2010-06-17
杨海波 (1978—),男,云南弥勒人,楚雄师范学院 “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