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赵建新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关系
赵云龙 赵建新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笔者从 Spielberger的激活模型和行为遗传学 (Behavioural Genetic)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在 Spielberger的激活模型中,认知评估作为二者的中间变量,具有三种功能:意识功能、选择功能和评价功能;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看,非共享环境 (non-shared environment)对二者共变性有重要的影响,而遗传和共享环境 (shared environmen)对二者的共变性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关系
1924年,Frued首次将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态。[1](P89—90)随后,Cattell和 Scheier采用因素分析法,也将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并认为状态焦虑是个体随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它更多的与个人的诸如呼吸、心跳、血压等身体变化指标密切相关;而特质焦虑是个人整体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2]Cattell不仅对划分后的焦虑形态给予定性描述,而且,用 16PF中的 6个人格特质推导出关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可以说,Cattell采用心理测量法对焦虑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人们对焦虑的研究逐步具体化和数量化。在这之后,对焦虑的实证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关于焦虑的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是从 Spielberger开始的,他提出的状态—特质焦虑的完整理论以及在理论基础上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 I),使 Spielberger成为对焦虑研究最有贡献的人之一。以后对焦虑的研究都是围绕 Spielberger的状态—特质焦虑理论而展开,并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关于焦虑的研究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主要研究对象与特质焦虑有关;二是,定量研究中以相关研究为最多,主要探讨人格、自我概念、认识方式、行为逃避、归因风格、成就动机、性别、消极生活事件等与焦虑的关系。
虽然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目前对两种焦虑形态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焦虑产生的原因方面,而定量研究主要是相关研究,目的是揭示影响两种焦虑形态的因素。因为两种焦虑形态产生的情境、保持时间以及所属范畴不同 (状态焦虑是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人格特质),二者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有时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研究结果,甚至走向把两者完全分离、割裂的极端,弱化和忽视了它们作为焦虑的两个方面和两种形态的内在联系性和不可分割性,即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而最初关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总结性描述,因为过于笼统,对理解二者间的关系作用甚微。因此,本文从 Spielberger的激活模型和行为遗传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根据 Spielberger的看法,状态焦虑是一种个人的暂时性的情绪状态,它的强度、紧张度和两极性随时间和情境而发生变化,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唤醒与激活。而特质焦虑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亦即环境刺激知觉为危险或具有威胁性时的不同倾向,以及以状态焦虑对这种威胁做出反应的不同倾向。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一种对当时情境的忧虑、紧张的主观有意识的情感状态。而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更像一种动机或习得行为倾向,它使个体将广泛的客观非危险环境知觉为威胁情境,并以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的状态焦虑水平对这些情境做出反应。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与低特质焦虑个体相比,在大多数的情境下更倾向于将环境知觉为威胁性情境,并以高状态焦虑来做出行为反应。Spielberger(1966,1972)提出用焦虑激活模型来解释这两种焦虑的形成及其在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如图 1)。图 1显示,焦虑的唤醒包括一系列过程并具有时间上的顺序特征。首先由一个外部刺激或内部线索所启动,该刺激或线索就使机体感受到一种威胁 1。如果存在着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评估 2,那么状态性焦虑反应便会发展起来,其强度依赖于个体主观知觉到的危险程度,持续时间依赖于危险存在的时间以及个体过去处理相似情境的经验 3。经由认知评估而引起的状态焦虑时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个体需要采取行动把激起状态降到适当水平 4,最后导致行为的发生,状态性焦虑的激起强度得以降低 5。(如图 1)其中有两个反馈过程,感觉和认知的反馈使个体感受到了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成为一种发动起一连串行为以应付或避免危险的信号;而防御机制的反馈,使认知评估得以改变,从而得以降低状态焦虑。[3](P101—105)在这一唤醒和应对过程中,认知评估作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之间的中间变量,起到以下三种作用。
第一,意识功能。无论是外部刺激,还是内部的思想、感受和生理需要都可以成为应激源,但应激源是否会与先天的焦虑倾向发生作用,引发个体产生特定的紧张、担心和忧虑的情绪状态,其前提条件是个体已经意识到当前的情境和刺激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威胁。也就是说,在内外刺激与个体焦虑易感性相互作用,产生伴随有自主神经活动的不良情绪状态,甚至由暂时的不良情绪状态演变为焦虑症之前,个体必须对内外刺激有所知觉。这里的知觉,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刺激在强度上没有必然联系。弗洛伊德的后期焦虑理论即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产生并感受焦虑。这里,弗氏将焦虑的发生同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其中的认知过程包含有对内外刺激的知觉。[4](P314—330)也就是说,只有被个体意识到的内外刺激,对焦虑才有唤醒意义。
第二,选择功能。认知评估的选择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对刺激的选择和对防御机制的选择。
个体对刺激的选择性加工具有差异性和普遍性。所谓差异性是指对同一刺激,不同个体的焦虑反应不同,反之,同等程度的遗传易感性对不同的刺激做出反应。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特质焦虑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被表现的人格特质,只有与内外刺激产生作用后,该人格特质的易感性和敏感性才能体现。所以,认知评估的选择作用,相当于“过滤器”的作用,它可以排除某些信息,使信息消失或者变得无意义;也可以允许某些信息进入,得到进一步加工,并产生作用。所谓普遍性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刺激,能够引起几乎是所有个体的注意。有证据表明,威胁性刺激确实能够吸引个体的注意,并且倾向于将模糊的、意义不明确的刺激解释为威胁性线索。[5](P165—183)
状态焦虑作为特质焦虑的表现形式,随着自主神经活动和不良情绪状态而产生,所以个体试图采取行为消除或降低情绪状态。弗洛伊德把这种行为称为防御机制,多种防御机制的可选性以及防御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可以通过认知评估与特质焦虑再次发生作用,增加或降低个体的焦虑状态。所以,认知评估中选择功能的存在,使防御能力、过去经验、特质焦虑一起作用,成为影响状态焦虑的因素。而且,选择本身也会导致焦虑的产生。存在主义哲学的焦虑观认为:人在面对自由选择时因无法预料新路彼岸潜藏的危险,对某一对象既深怀恐惧、渴望退缩到安全地带,又万般迷恋、难以割舍,这种矛盾的心态就构成了非理性的焦虑体验。[6](P182)
第三,评价功能。认知评估的评价功能包含两个方面,即对应激源的评价和对自我的评价。对应激源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刺激事件对个体重要性方面,即一个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事件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越有可能与先天的焦虑倾向共同作用,外化为显性的情绪状态。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特质焦虑的众多因素中,“学业压力”是特质焦虑形成的首要原因。[7]此外,根据各项应激源问题对大学生情绪影响强度排列,引起大学生焦虑最主要的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生活没有目标”。[8]可见,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应激事件往往是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差异,同一事件对两者的重要性不同,所以相同的刺激事件与二者的相关程度也不相同。与状态焦虑相关程度较高的问题多属于外界环境问题,而与特质焦虑相关程度密切的问题多属于自我评价和个体内部心理应激问题。
对自我的评价包含两个方面: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和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根据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在自我评价中的比率,可以把自我评价分为三种类型即消极评价主导型、积极评价主导型和均衡型。消极评价主导型和积极评价主导型统称为不平衡型,前者是自我的消极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占主导,而后者刚好相反。Kendall和 Hollon(1981)曾提出假设:在焦虑的心理病理机制当中,消极的自我评价可能扮演着比积极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的角色。后续研究中,这一假设得到证实,焦虑个体在积极的自我评价方面与低焦虑个体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但他们对自身行为反应的消极评价相对来说要更多一些,这说明过多的消极自我评价是焦虑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因。因此,消极评价主导型比积极评价主导型、均衡型容易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当然,某一刺激多次地引发状态焦虑后,可能会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连接,成为人格倾向。Purdue和 Spielberger认为,作为一种个性倾向,特质焦虑经由童年期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消极评价而形成。
行为遗传学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试图探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个体的行为发展差异中所起的作用。[9]定量遗传学是行为遗传学早期的主要研究途径,通过比较双生子和收养研究来寻找遗传和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证据。遗传因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心理特质的发展,用遗传力 (heritability)表示,其准确含义就是指在某一特殊群体中,个体间的表现型差异能够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例部分。最初,定量遗传学假设个体表现型差异的来源主要有遗传影响、环境影响。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即可把两个来源的作用大小从表现型方差中分解出来,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式 (1):S2表现型 =S2遗传 +S2环境 +S2误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对环境的认识过于笼统,制约着对行为差异的追根溯源。后来,著名的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 (Robert Plomin)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和非共享环境 (nonshared environment)。其中,共享环境指生活在同一家庭的子女在平均水平上所分享的相同环境,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家庭背景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职业、受教养程度、宗教信仰等)、学校状况、共同伙伴、邻里情况、民族情况等。非共享环境则指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情或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系统的非共享环境包括父母对某个子女的独特教养行为、出生次序、性别差异等家庭内的经验,以及独特的同伴、教师、职业经历等家庭外经验。非系统的非共享环境则往往无法预期,常见来源有意外事故、疾病以及其他特异的经历等。非共享环境和共享环境净效应的估计仍然依循表现型差异的方差分析。公式 (1)中的环境方差分量分解成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的方差分量,表示为:
公式 (2):S2环境 =S2共享环境 +S2非共享环境
具体操作时,共享家庭环境的影响可用遗传无法解释的相似性来估计,如收养子女之间的相似性。非共享环境的影响则用遗传和共享环境都无法解释的方差分量来表示,如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就代表了非共享环境的影响。
Legrand研究认为,对于男性来说,非共享环境对状态焦虑的影响最大 (0.84,)遗传因素的影响作用次之 (0.16),而共享环境对男性状态焦虑的影响作用为零。对于女性状态焦虑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男性一样,是非共享环境 (0.64),与男性不一致的是,遗传因素对女性状态焦虑的影响为零,而共享环境对女性状态焦虑有中等程度的影响(0.36)。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特质焦虑的影响没有性别差异,且已获得较为一致的结论:非共享环境对特质焦虑的影响最大 (0.54),共享环境对特质焦虑影响最小 (0.15),遗传具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0.31)。[10]
Jennifer Y.F.Lau等人对 529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A对焦虑的两种形态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相关的影响作用是 0.21(RA(STRATE-TRA IT)),共享环境 C对二者共变性的影响作用也是 0.21(RC(STRATE-TRA IT)),非共享环境 E对二者相关性的影响作用是 0.58(RE(STRATE-TRA IT))。可见,非共享环境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共变性有重要的影响,而遗传和共享环境对二者共变性有中等程度的、相似的影响。[11]
[1]Freud S.Collected papers[M].London:Hogarth Press,1924.
[2]Cattell R B,Scheier IH.The nature of anxiety:a review of thirteen multivariate analyses comprising814variables[J].Psychol.Rep.1958,(4).
[3]Spielberger C D.Theoryand research on anxiet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6.
[4]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BroadbentD E,BroadbentM.Anxiety and AttentionalB iase State and Trait[M].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
[6]May R.The meaning of anxiety[M].New York:Ronald Press,1950.
[7]李焰等 .中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 [J].心理科学,2002,(2).
[8]姚云云 .大学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其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05.
[9]李其维 .行为遗传学中孪生儿童研究方法概述 [J].心理科学文摘,1980,(2).
[10]Legrand L N,McGueM,Iacono W G.A tw in study of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9,(40).
[11]Jennifer Y F Lau,Thalia C Eley,Jim Stevenson.Exam ining the State-Trait Anxiety Relationship:A B ehavioural Genetic Approach[J].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 34 (1).
(责任编辑 徐芸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xiety and Tra it Anxiety
ZHAO Yun-long1;ZHAO Jian-xin2
(1.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Chuxiong N or 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Management,Yunnan Nor mal University,Kunm ing650092,China)
Articles from Spielberger activation model and behavioral genetic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xiety and trait anxiety.In Spielberger activation model,the cognitive assessment as an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has three functions:awareness function,select and evaluate the fun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genetics,non-shared environment on both total variabil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enetic and shared environment of the total variability of both moderate extent.
state anxiety;trait anxiety;relationship
B842
A
1671-7406(2010)10-0085-05
2010-07-26
赵云龙 (1981—),男,云南大理人,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