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香 周旭玲
(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浙江义乌32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由于支气管腔纤细狭窄或扭曲扩张,使得管腔和肺泡内痰液储留,不易排出,造成反复感染。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使患者劳动能力下降,稍活动即感胸闷、气喘,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为探讨COPD的康复护理方法和提高生存质量,我们对61例COPD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行为干预;分别于干预4周后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61例经临床确诊的COPD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9例(83.33%)、女12例(19.68%);年龄 51~85岁,平均75.12岁;文盲22例(30.06%)、小学文化31例(50.82%);其中,慢性支气管炎30例(49.1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9例(31.1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2例(19.67%);二次以上住院 55例(90.16%)。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和护理 遵医嘱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氧疗、止咳化痰、解痉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及常规护理。
1.2.2 护理行为干预
1.2.2.1 缩唇呼吸训练 让患者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或1∶3[3];每隔1 h做一次,每次0.5 h,每日4次,坐位或卧位均可。
1.2.2.2 腹式呼吸 患者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中,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力将气呼出。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30 min[4],每日2次。
1.2.3 效果评定 护理行为干预4周后,根据感染治疗标准,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好:精神和食欲恢复正常、痰无或偶见、呼吸平稳、无发热、血常规正常、能参加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一般:精神面貌和食欲好转、痰量<10 ml/d、呼吸尚平稳,稍活动后有气促、血常规接近正常或稍高;差:胸闷气促无好转、仍有低热、痰量>20 ml/d、白细胞总数和中性数值较高。好及一般为临床有效。生活满意度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1 干预前后病人临床效果比较(表1)
表1 干预前后病人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干预前后病人生活满意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病人生活满意度比较例(%)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多有年龄大、反复发作,感染不易控制,疾病迁延不愈,治疗效果差的特点[4]。患者易表现焦虑、绝望等负性心理,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注重耐心疏导及强化健康教肓,使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较清楚的认识,加强保健、克服不良生活习惯、预防感染、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遵医率高,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生活的满意度。
护理行为干预主要是指导病人进行呼吸操训练,可减少呼吸频率,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增大膈肌的运动幅度,从而增加了咳嗽力度,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同时使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加大,二氧化碳排出增加,残气量减少,提高了呼吸肌供氧,从而使病人咳嗽、胸闷、气促、缺氧症状得以改善,此外,还可以增进肺泡通气量,使通气/血流比率失衡得到纠正,缓解缺氧[5],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活动耐力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实验证明全面的护理干预对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及改善预后是有效的,可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2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3]曲维香.标准护理计划[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79-80.
[4]郝建,彭晓露,陆学丹,等.COPD患者伴肺性缺氧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35.
[5]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