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辉 何平 贾平
(1.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2.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流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不很常见的、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血管系统疾病[1]。由于主动脉分支受夹层血肿压迫或内膜撕裂使其开口阻塞,引起一侧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缺如,可引起四肢血压不一致[2]。我们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左右两侧腋温进行监测,发现双侧腋温存在差异,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7年1月~2009年11月期间入住心内/心胸外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核磁共振(MRA)诊断。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 63.4岁;急性(病程<14 d)6例,慢性(病程>2月)1例;De Bakey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3例。入院时除1例马凡氏综合征外,其余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6例患者有胸痛病史。
纳入标准为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标准者:(1)未接受下列任何一项治疗者:腔内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Hybrid技术(Hybrid技术常被译成“复合”技术,“镶嵌”技术或“杂交”技术);(2)通过MRA示锁骨下动脉受血肿压迫,双上肢血压不一致者或脉搏强弱不一致;(3)患者均以内科治疗开始并接受冬眠疗法;(4)患者均经医护人员告知测量双侧体温的目的,履行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方法 分组法:采用自身对照法,上肢血压高且脉搏搏动正常侧为健侧,血压低且脉搏减弱或缺如侧为患侧,健侧腋温纳入对照组,患侧腋温纳入观察组。
1.2.2 测量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专人遵医嘱每小时监测体湿、脉搏、呼吸、血压各一次,测体温时同时测量两侧腋温,每例患者监测48次,共336例次。测量方法按基础护理学腋温测量技术进行[3]:用卫生纸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贮温汞槽端置于腋下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用同法同时监测对侧腋温,测温时间10 min后取出读数并记录。测量过程中严格控制避免影响腋温监测的一切因素。
1.2.3 质量控制的方法 由经过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培训考核合格的执照护士为患者测量体温,专人读数;体温计统一使用上海华辰医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上海牌玻璃水银体温计,经严格核对误差<0.1℃。病室温度在18~24℃,湿度为55%~65%。
1.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获数据资料均输入电脑,经过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侧体温的差异。
表1 两组患者腋温的差异比较
3.1 AD患者两侧腋温差异的存在反映两侧肱动脉血供不一致 由于主动脉分支受夹层血肿压迫或内膜撕裂使其开口阻塞,引起一侧桡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缺如,可引起四肢血压不一致,双上肢血压不等:提示一根或两根锁骨下动脉受夹层血肿压迫[4]。锁骨下动脉受夹层血肿压迫,使射入锁骨下动脉的血量减少,该侧腋动脉血供减少导致患侧腋温降低,因健侧腋动脉血供正常,腋温正常,从而出现左右两侧腋温差。在本研究中,给患者降血压和冬眠疗法过程中,动脉夹层血肿压迫一侧的腋动脉血供减少明显,健患侧腋温差最高达1.5℃,平均温差为0.498℃,所以健侧腋温能真实、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3.2 同时监测AD患者两侧腋温,可间接提供AD的疾病进展。体温是人体生命体征之一,能反映身心的微小变化,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治疗,并与病人的健康、生命安全有关[5]。只有真实、准确的体温才能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才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提供有力证据。两侧腋温差值越大,提示主动脉分支受夹层血肿压迫或内膜撕裂程度越重。
3.3 胸痛是AD最常见的首发症状。AD患者疼痛部位转移,往往是沿着夹层分离的路径走行,大多数患者具有这一特征,可以通过疼痛部位的转移来推断AD病情的进展,但是慢性夹层多数无疼痛,仅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双侧腋温是否存在差异可以间接反映一侧或两侧锁骨下动脉是否受夹层血肿压迫,从而推断出内膜破口的扩展。胸痛剧烈者可加重高血压及心动过速,应迅速使之缓解,可给予静脉内缓慢输注吗啡5 mg,甚至给予冬眠疗法。
3.4 同时测量AD患者两侧腋温,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我们为普通患者监测腋温时没有严格要求一定要在哪一侧腋窝,正常情况下双侧腋温没有差异。但是AD患者因血肿压迫主动脉分支导致双侧腋动脉血供不一致而影响腋温,在临床上,医生为了随时了解动脉夹层扩展范围是否扩大,经常下医嘱让护士每次同时检测左右肱动脉血压,既给患者带来不适,加重患侧肢体的缺血,又花费较多护理时间。我们同时给AD患者测量双侧腋温。以健侧或监测值高者为患者的真实值,减少了病人反复测血压的不适感。
参 考 文 献
[1]Sselbacher EM.Diseases of the Aorta.In:Zipes Dp,Libby p,BOnow RO,Braunwald E,et al.Braunwald,heart disease[M].7th ed.philadelphia,pa:Elsevier,2005:1403-1435.
[2]林海敏.主动脉夹层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87-2788.
[3]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5-211.
[4]熊峰,罗俊.主动脉夹层的诊治进展[J].四川医学,2009,30(2):275-277.
[5]仝霞,孙中秋.腋温测量时间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