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娟 翟相虹
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肝功能异常疗效观察
连小娟 翟相虹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肝功能异常时肝功能变化。方法急性布氏杆菌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铵150 mg加入5%葡萄糖200 ml中1次/d静脉点滴2周,同时口服利福平(600 mg/d,6周),肌注链霉素(1 g/d,2周)。对照组给予口服利福平(600 mg/d,6周),肌注链霉素(1 g/d,2周)。结果2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明显好转(P<0.01)。结论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并肝功能异常,不仅未引起药物性肝功能损害,而且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
甘草酸二铵;布氏杆菌病;急性肝功能异常
急性布氏杆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等,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发病发病机制复杂,侵入人体的布氏杆菌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在此大量繁殖成为原发病灶,当大量病原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则成为菌血症。在血流中生长繁殖的布氏杆菌,受机体多种因素作用,如CD4+和CD8+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干扰素、细胞溶解素等,使菌体破坏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的出现,部分病原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其中繁殖,并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部位(主要是肝、脾、骨髓和肾等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1]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国外文献报道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在50%左右[2];而国内研究文献低于这一数字,慢性布病大约在21.3%[3],人在肝组织活检时发现,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布病患者中,有41%的患者病变累及肝脏[3]。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64例急性布氏杆菌病肝功能异常患者经甘草酸二铵治疗两周观察患者肝功能变化。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布氏杆菌急性感染者且肝功能异常患者64例,全部病例符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颁布的布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平均年龄53岁,男60例,女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例一般状况如病程长短、肝功能损害程度等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利福平(600 mg/d,6周),肌注链霉素(1 g/d,2周)抗菌治疗。同时甘草酸二铵(商品名:甘利欣,江苏连云港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1次/d静脉滴注2周。对照组:只给予抗菌治疗,口服利福平(600 mg/d,6周),肌肉注射链霉素(1 g/d,2周)。
1.3 检测指标 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等变化情况,并于甘草酸二铵治疗结束后复查一次肝功能检测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于治疗3~5 d后缓解。
2.2 治疗前及治疗两周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变化如表1。
表1 治疗前及治疗两周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
表2 治疗前及治疗两周肝功能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变化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血压升高1例,治疗过程予以对症处理,停药后血压恢复正常。
布氏杆菌病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利福平及链霉素均为布氏杆菌病首选治疗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效果,但利福平的主要副作用是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可加重肝功能损害。甘草酸二铵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与皮质醇类似的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可减少肝细胞的水肿、坏死,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抑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E2[4],使过敏型慢物质生成减少而产生抗过敏作用;保护肝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结构,改善肝功能。加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本病,可对已有肝功能损害起到保护作用,且可预防利福平引起的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与对照组相比较肝功能明显好转。而且甘草酸二铵与皮质醇类似的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可减轻机体变态反应,有利于疾病恢复。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0-487.
[2]MicalizziA,La Spada E,Corsale S,et al.Abnormal liverfunction in 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Infez Med,2007,15(2):105-110.
[3]刘秉阳.布鲁氏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44-152.
[4]吴锡铭.甘利欣-一种新型抗肝炎剂的研究.现代应用药学,1995,12(4):52.
032200 山西省汾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连小娟);汾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翟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