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EICU患者72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

2010-08-18 01:32凌怡
中外医疗 2010年35期
关键词:病种缝隙质量

凌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 北京 100730)

护理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从就诊到入院、出院,要经过多个护理环节,需要多个群体共同参入完成。多环节、多群体的相互影响容易造成质量缝隙。因此,不应使护理质量管理局限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范围内,更不应该仅是执行医嘱的技术质量管理[1]。为探索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我院急诊室应用的可能性,急诊EICU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护理重症患者72例,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所有EICU患者均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将这部分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EICU实施传统护理模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病种不限。

1.2 无缝隙护理实施方法

1.2.1 人员配备 我院EICU有常规病床7张,配备注册护士17人,下有实习护士25人,根据病床和病种,设立5个护理责任小组,每组设责任护士2名,护士4~6名,管理2~3张病床。病区护士长协调各责任小组并负责全面工作。

1.2.2 入院前准备 在EICU接到重症患者需要入院治疗的信息后,责任护士到急诊室评估患者病情,观测生命体征,检查各管路是否通畅,是否进行了止血、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操作,是否适合转送至病房等[2]。同时向病人及家属告知转入EICU的必要性和意外风险,经济花费,探视制度等。小组中其他人员根据病种准备抢救必须的药物、器械与设备。

1.2.3 院内工作 入住EICU病房后,迅速评估病情,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和措施。救治小组每人各有分工,2人专门负责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出入液体量的管理,3人负责各项护理。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需要离开病房时,有专人陪同,备专用便携式设备。每班次确保该救治小组2~3人在岗。每天下班前对该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找到薄弱和不足点,对之进行改正。

1.2.4 密切观察,真实记录 E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做到预见性护理。在抢救记录中,真实记录时间、病人表现症状、抢救措施及效果。

1.2.5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多数为急性发病,病情重。对于各种治疗和检查,患者及家属存在各种顾虑,应向患者讲解治疗和检查的方法及必要性,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检查和治疗。

1.3 观察方法

使用统一表格记录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APECHA II评分、病程以及接受何种护理。采用问卷方式了解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当天完成。

1.4 伦理学考虑

本研究已经通过我院的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研究人员向每一位入组的患者详细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连续变量经过正态性检验,结果都不满足正态分布,故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非参方法检验);分类变量以数值和百分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特征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APECHA II评分、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APECHA II评分、病程等方面比较(±s)

表1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APECHA II评分、病程等方面比较(±s)

?

表2 2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比较[例(%)]

2.2 2组患者护理质量的比较

量表调查显示:采用无缝隙护理组的护理不满意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缺陷率以及医疗服务投诉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模式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地医疗中心于1989年推出,其核心思想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始终教育和引导全体护士树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一切工作始终围绕着患者服务的观念,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安全[3~4]。目前无缝隙护理已经在国内外大的医疗中心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改善[3~5]。我们借鉴国内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经验,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护理EICU重症患者72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问题。(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我们根据EICU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了EICU护理人员工作条例、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急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无缝隙质量量化考核标准等,使护理质量管理呈现出凡事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科学管理模式。(2)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网络,由护理部、科护士长和病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的三级质控网络,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常规检查与随机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护理工作内容编制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实施患者对护理服务评价,使护理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3)注重医护配合,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座谈,就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并加以改进[6]。总之,我们采用无缝隙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不满意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缺陷率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较传统护理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改变了以前护理只重视条块管理而带来的诸多问题,避免了护理质量缝隙的发生。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护理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1~212.

[2]李琦慈.院内病人转送的安全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0,10(4):36~37.

[3]张胜芝,冯晓敏,叶宝霞,等.实施护理质量无缝隙管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7,11:3241~3242.

[4]韩永菊.1768例住院患者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J].广西医药,2007,29:127~128.

[5]冉俐.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617~618.

[6]刘均娥.急症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6.

猜你喜欢
病种缝隙质量
雨的缝隙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质量投诉超六成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宜阳实践”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