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2010-08-17 06:38吴惠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枕叶中脑丘脑

吴惠民

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科 东阳 3221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Caplan[1]1980年首次提出,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人们认识的提高,确诊的TOBS患者越来越多,现将我院2006-01~2008-12收治的32例TOBS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56~75岁,平均(65.2±8.6)岁。伴高血压史23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8例,心房颤动9例。均符合TOBS诊断标准[2]:(1)中老年病人,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突然起病,出现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呼吸模式改变以及肢体瘫痪等症状和体征;(3)头颅影像学发现中脑、丘脑、小脑、枕叶,甚至颞叶、脑桥等部位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分布。

1.2 临床表现 如图1所示,本组患者意识障碍23例(71.9%),其中嗜睡13例,昼夜睡眠倒错2例,昏睡3例,昏迷5例(其中进行性昏迷3例);眩晕、呕吐12例(37.5% );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25例(78.1% ),其中垂直注视麻痹6例,核间性眼肌麻痹4例;肢体瘫痪17例(53.1%),其中偏瘫9例,四肢瘫8例;偏盲11例(34.4%);皮质盲7例(21.9%);偏 身 感 觉 障 碍 7 例 (21.9%);共 济 失 调 5 例(15.6%);记忆障碍 9例 (28.1%);视幻觉3例(9.4%)。

图1 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32例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其中30例行头部MRI检查,结果显示脑内多结构梗死,所有患者均有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其中双侧丘脑6例;中脑、双丘脑、右颞叶、左枕叶2例;中脑、双丘脑、右枕叶3例;中脑、双小脑4例;中脑、右小脑3例;中脑、左小脑3例;中脑、左丘脑2例;中脑、双枕叶3例;中脑、右枕叶2例;左丘脑、右小脑4例;右丘脑、双枕叶3例;右丘脑、双小脑2例。如图2所示,本组病例研究显示梗死灶更多见于丘脑及中脑。

图2 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梗死灶分布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给予降纤或抗凝,活血化瘀,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等综合治疗。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恶化5例,死亡7例,病死率21.9%。

3 讨论

基底动脉顶端2 cm内有5条血管交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了“干”字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病变累及中脑、丘脑、小脑、颞叶内侧及枕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TOBS。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眩晕,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改变等。有报道占脑梗死的7%[3]。

3.1 病因及危险因素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多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96.8%)。主要病因为血栓形成、栓塞,其次为血管变异。危险因素以高血压最常见,本组71.9%有高血压病史;本组9例为心房颤动患者,所以房颤是本病危险因素之一;其他为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等。

3.2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及幻觉:可表现为嗜睡、昼夜睡眠倒错、昏睡及昏迷。其中以嗜睡最多见(40.6% ),2例发病即昏迷,3例进行性昏迷。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不能通过受累的上行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将外界刺激上传大脑皮质,导致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本组视幻觉3例,幻觉的产生与大脑脚后部及上部桥脑被盖内侧纵束附近受累有关。(2)眼球运动及瞳孔改变:是TOBS的主要表现之一[4],本组占78.1%;中脑导水管腹侧被盖内侧缺血时,E—W核受累,出现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动眼神经核或根受累,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中脑顶盖病灶(常为双侧),可出现垂直注视麻痹;内侧纵束受累可出现核间性眼肌麻痹。(3)眩晕及呕吐:前庭神经核受损所致,本组12例(37.5%)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因此当患者眩晕就诊时应警惕TOBS,如果眩晕伴一侧肢体活动不利时,更要想到TOBS可能。(4)偏盲11例(34.4%),皮质盲7例(21.9%),为单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梗死累及枕叶。(5)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偏瘫或四肢瘫,本组17例(53.1%),因病灶或水肿波及皮质脊髓束所致。

3.3 影像学改变 32例患者共有病灶数98处,平均每个患者病灶数为3.1个。典型表现为丘脑内侧对称性蝶形病变和(或)中脑中线附近病变。头部MRI检查对脑梗死分辨力高,尤其对后颅窝病变更具优势。丘脑、中脑、小脑、颞枕叶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新发梗死灶。由于供应中脑、丘脑的血管为基底动脉深穿支,较供应小脑半球、大脑半球枕叶、颞叶的皮质支血管细,侧支循环少,故病变多见于中脑、丘脑,与文献报道相似[5]。本组丘脑、中脑梗死合并其他区域梗死22例(68.8%)。

3.4 治疗和预后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经过抗凝、降纤、改善微循环及活化脑细胞等治疗,但由于本病可累及脑内多结构,尤其是脑干、丘脑,因此损害内分泌、呼吸、心血管调节中枢及运动、感觉等传导系统比较集中的部位,因此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组恶化5例,死亡7例(21.9%)。

综上所述,若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较快恢复,且伴有瞳孔改变、垂直凝视障碍等则应考虑到TOBS的可能,如再伴有皮质盲或偏盲以及严重记忆障碍时其可能性更大,倘若CT或MRI检查显示中脑、丘脑等部位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梗死灶即可确诊。因此对临床上怀疑本病的患者,要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尽快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预后。

[1]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 me[J].Neurology,1980,30:72-75.

[2]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编 .神经内科学分册[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9:96-98.

[3]高旭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0,17:33.

[4]徐龙宪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医学综述,2000,6:380.

[5]薛茜,邹玉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5(9):397.

猜你喜欢
枕叶中脑丘脑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中脑黑质TH、GDNF、Ptx3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53例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麻醉过程中脑电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偏转发作在枕叶癫痫中的定侧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