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关联性

2010-08-15 00:42李靖舒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关联性相似性隐喻

李靖舒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隐喻的关联性

李靖舒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探讨隐喻的阐释问题,在对隐喻的语义特征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的关联性。认为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根据其本体与喻体相似性寻求最佳关联的一个过程。

隐喻;关联性;最佳关联;隐喻相似性

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研究隐喻的视角多样,成果斐然。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隐喻研究渐入高潮,研究风格呈现跨学科趋势,在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和认知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关注。传统上,许多学者对隐喻的认识只停留在隐喻这种特殊语言的表层,只是把它看做一种修辞手段,即一种语言现象。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其中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关于人类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对隐喻语具有更大的解释力,使隐喻的研究有了近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和反语等语言现象,与普通的话语并无明显的区别,不是正常语言的偏离,也不是对规则的违反[1],因此,可以将隐喻视同一般的话语。而关联理论主要是对话语作出关联性解释,可以用来阐释隐喻现象。

一、关联理论下的交际原则和认知模式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把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根据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关联,即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具有关联的直觉,以关联性为取向。交际双方能够相互配合,明白对方话语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原则下,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关联性的假设或期待,并以此推导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最大关联是指交际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就是指交际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关联性是交际双方间的认知基础,但关联性还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其中,“语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和话语的关联性以及语境效果有直接的关系,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2]。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反之亦然。虽然人们的认知往往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但在交际中人们只期待一个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的认知过程具有更直接的解释力,一是因为隐喻是一种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所出现的特殊话语现象;二是因为就隐喻这种特殊话语现象的本身特点来说,隐喻的含义往往要通过说话人以一种更为间接的方式加以表达,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因此,听话人不能从中直接提取所需信息,必须借助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其真实交际意图,而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语境用推理才能获得。

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就是矛盾性。隐喻语义的矛盾性是指句子意义在逻辑上与语境的矛盾性,而隐喻意义是基本语义与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往往被定义为通过一个概念来谈论或说明另一个概念。而在隐喻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通过某种句法手段被并置或等同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错误或矛盾搭配。因此,隐喻在揭示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同时掩盖另外一些特征,它便可以赋予该事物以新的意义[3],即隐喻的运用是一种意义发生冲突和新意义诞生的过程。因此在理解隐喻这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看似合理的各种关联性中,抛开原来已被掩盖特征即冲突意义所引发的关联性,找出新生成的符合该隐喻所在语境条件下的真正的关联,也就是交际过程中人们所期待的最佳关联。例如:The CEO plow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e meeting.(首席执行官在会议中通过讨论推进话题。)本句中的“plough”一般与可耕耘的具体事物搭配,让人产生农民在农田里苦苦劳作的联想,此处该动词与“discussion”搭配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原则,原来正常的关联性失去逻辑,构成了语义矛盾,而根据关联理论,交际者必须透过这一表面的矛盾性而找到该特殊语境下的最佳关联,即会议中话题推进开展的方式,与农业中农民耕作的方式之间的这种具有相似特点的关联性。

发散性是隐喻的另一个语义特征。在很多语境中,隐喻涉及所在领域整个系统内部的关系转移或延伸,于是隐喻概念就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例如:Argument is war.(辩论即战争)在这个隐喻概念中,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可以联想到许多与战争有关的词汇或用语来表达这个交际意图:fight against(对抗),fight to a finish(战斗到底),tactics(战术),defense(防御),victory(胜利),win over(战胜),attack a position(攻击某一立场),等等。关联理论认为,隐喻这种整个概念系统的转移,使原来单一的关联性具有发散性、延伸性,找到新的关联成为正确理解隐喻的首要条件。从众多新的关联中可以得出,此处的最佳关联是争论就是对手间进行的一场思想上的战争,辩论中辩手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套科学的辩论方法就是这个战场上的武器。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隐喻,可以想到许多战争思想亦可用于辩论之中:辩论中常用到的“以慢施谋,以弱克强”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因此,如果我们在“辩论”和“战争”这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这样多种系统的呈发散型的关联,从中确定最佳关联,这一隐喻的深刻内涵不言自明。

三、隐喻的相似性与关联性

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理解的关键在于将源领域的经验或概念映射到目标领域[4],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这一映射取决于隐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人们可以靠事物之间已被感知的相似性,或将原来并不被以为其间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物的并置来构成隐喻,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或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5]。另一方面,关联理论把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而又随意的言语交际方式,它的理解过程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主要靠听者假定言者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在接受有关原有概念即本体的信息后,调动自身关于新概念即喻体的百科知识,构建前提,推理结论,架设最佳关联,从而获得隐喻内部隐含的信息。因此,在关联原则下,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特征成为了两者间的最佳关联,成为理解隐喻的关键。例如:

Johnson(本体)is a pig(喻体).

Relevance 1:Johnson is overweight,so he looks like a pig.

Relevance 2:Johnson is slow in mind,so he thinks like a pig.

Relevance 3:Johnson is always filthy,so he smells like a pig.

Relevance 4:Johnson is a glutton,so he eats like a pig.

Relevance 5:Johnson is a sloven,so he behaves like a pig.

在这个例子中,隐喻和本喻体间的相似性构成了隐喻的基础,为理解隐喻提供了方便。交际者必须根据该隐喻的特殊语境在多种关联中找出最佳关联,正确领悟说话者要表达的意图。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的隐喻观是一种兼具构建主义和动态性质的隐喻观。隐喻的意义并非单纯的语义冲突,而是对语义的新的贴切性的确立[6],这种确立就是指取得最佳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在专著中所提出的最佳关联原则,能更有力地解释隐喻,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路。然而,究其实质,隐喻的相似性正是最佳关联性在隐喻中的表现,隐喻的理解实际上是寻求隐喻的相似性,而寻求隐喻相似性的过程就是寻求本体和喻体的最佳关联。

[1]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242-243.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7.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8.

[4]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7.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

[6] 保罗·科利.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95.

Metaphor in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L I Jingshu
(Departmen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posed by Sperber and Wilson.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discussion of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metaphor,the idea of relevance of metaphor is presented.I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ocess of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is the one of seeking optimal relevance guided by the similarity of metaphor topic and vehicle within proper contexts.

metaphor;relevance;optimal relevance;similarity of a metaphor

H 04

A

1008-9225(2010)03-0081-03

2010-03-23

李靖舒(197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王立欣】

猜你喜欢
关联性相似性隐喻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