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困境与生机

2010-08-15 00:46
关键词:原创性德育学科

孙 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德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困境与生机

孙 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德育学科在知识等级的分类时代,被置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位置,这是由于德育学科自身的内容体系所导致的,德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被解体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学科的困境,才能寻求德育学科发展的路径。德育学科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原创性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不成熟以及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德育学科要走出困境就要走向德育实践,走进生活世界,寻求本土理论。

原创性研究;研究范式;思维方式;生活世界;本土理论

德育学科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德育学科的学科性质实质上是学科归类问题,即把德育学科纳入到哪一个学科群里。德育学科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即应该找到而且找准自己的归属,这样才能够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认清方向,才能够树立其学科的自我意识。

一、德育学科性质的理论探寻

学科的性质是对学科的本质的抽象概括,是一个整体的定性描述。我们不可能对学科性质进行分类,能分类的只能是学科的功能属性。要认识德育的学科性质,应从学科本身的含义出发。从中文词源学上看,学科包括两个基本解释:“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育的科目。”[1]从学科意义上来解释,学科是专门的、具有系统的学问的分类。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discipline)一词也表征了两个主要含义,一是学科,二是纪律[2]。“学科是历史的产物,并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3]14。从“学科”的英文释义和历史的形成过程来解释,学科是学者共同体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科性质是知识分类体系的性质。

学科是有界限的。经典学科不仅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界限上树立起了篱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决定学科的体系和学科应有的地位。怎样理解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表述。“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4]。“德育原理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揭示德育现象的本质,探讨德育活动的规律”[5]。“德育学是从教育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其中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德育学也是一种过渡性的德育理论形态。由于对学校德育日益专门、分化的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德育学和教育学一样成为了‘学科群’。目前德育学也是一种‘复数’形式的‘德育科学’”[6]。

从以上对德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对德育学的研究中,认为德育学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是一门科学。90年代以后,才更多地在“科学”的本意上使用“德育科学”这一概念,并把它与“专业化”联系起来考虑。但它在提升德育学科在人类学科群中的地位上,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德育学科在其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既不能像建立物理学体系那样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也不能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获得确切的德育学科知识,对德育学科“科学化”的诉求,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使德育学科的地位得到足够的提升。德育学科性质的适当定位,是发展德育学科的基础,没有对德育学科性质的定位,德育学科就失去了它自身发展的方向。质疑德育学科性质,给德育学科以恰当的定位,是德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学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科性质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它是在学科研究活动中自然生成的,并且是随着研究活动的推进不断变化和开放的。德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问题、框架、措辞、文体等,就是对教育“事理”的确切表达。在知识发展、更替时期,新学科不断涌现,旧学科或发展、或被淘汰,都属于历史常规。在知识分等级的时期,学科等级客观上是存在的。德育学在知识等级的分类时代,被置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位置,这是由德育学自身的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德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被解体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学的困境,才能寻求德育学发展的路径。

二、德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困境

德育学作为教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的体系同样存在着与教育学体系相类似的问题。教育学在发展历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有学者直言不讳地说:“教育学目前确实是一整套有点零散、无计划的、庞杂的思想和实践。它还不能被看做一个科学领域。”[7]之所以受到这样的批评,与教育学自身未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德育学至今也未完成自身体系的建构,缺乏独立的逻辑和体系,这使德育学在发展中举步艰难。从德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性研究欠缺。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原创性问题。原创性如一个相当大的逻辑鸿沟,把自身与先行者分隔开来。原创性是任何人类实践活动的生命力。原创性要求科学研究必须面对原始的科学问题。科学精神就体现在对原始问题的追索之中,这是科学能够激荡人心之根本所在。教育活动同样具有原创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夸美纽斯、卢梭、洛克等人的教育研究,确实是原创性的研究,他们的教育活动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原创性教育研究的内涵在于,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或者拓展了原有研究对象的范围,并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独立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即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视角、思维方式、命题和言说方式等构成一个“问题域”[3]43。任何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话语规则。然而,反观德育学科的发展,真正属于德育学科原创的概念相当有限。这体现在:一是概念和话语的“移植”。任何一门学科在将其他学科的概念和话语转化为本学科的语言时,应当赋予其该学科的文化内涵。然而,引入到德育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的概念和话语,往往借用的是其他学科的语言及分析框架,缺乏德育学科应有的语境及特点。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德育学科概念和话语缺乏丰富性、情境性和生动性,而追求理性化、形式化和单一化,从生活性变为理智推演,从感性、体验变成逻辑说教,从引导、启发变成分析、推理等。德育学科的概念和话语缺少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使学科在发展中受到极大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对西方和苏联教育理论作为普世性的“蓝本”,进行移植、搬运,并一味从浩如烟海的马列著作中寻找答案注释或者对当代西方哲学和教育理论时髦话语进行简单套用的倾向,而忽视从中国德育问题和德育实践的民族性和社会实践的“适切性”的拷问中,着力构建自身的理论解读方式,这使德育学科难以切实解释、整合丰富的主体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真实图景。二是逻辑体系的“殖民”色彩。德育学科的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或符号,是不能够像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符号一样具有普适性的,它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内容。然而,德育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把原本不适合自己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简单地移植到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如将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元理论、语言学等理论,甚至把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法简单地用于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活动,德育学科研究出现了哲学化、科学化倾向,导致了德育学科失去了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学科特有的背景。

2.研究范式的不成熟。范式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极大,几乎成为学科成熟的标准。教育研究要面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这些经验材料本身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的。卡西尔指出:“概念是要把现象之整体包涵的;它并且透过分类、涵摄和从属编列之途径去达成这一目的。”[8]学术性科目的本来意义在于追求一种认知上之目标,“我们若要了解一门科学之逻辑结构,必先要弄清楚,这门科学是如何地把特殊的收蓄于普遍之下”,每一个概念就其逻辑功能而言,都是一“殊多种之统一性”。正是因为德育学科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及逻辑体系,这就使得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不成熟不是程度上的区别,而是原则上的区别。德育研究应当从宏大空泛的话语中走出,对德育实践和德育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进而形成描述性概念,这些描述性概念在精细的分析下可以形成“意义概念”,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

德育现象具有复杂性。在德育理论的研究中,我们既要尊重复杂性,又应该在方法原则上把复杂性解释出来。对于复杂的现象,常规科学的做法通常是:“复杂性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原则出发得到基本的解释,这些简单的原则可能对一些同样的简单要素进行几乎无限的组合。”[9]德育学科在发展和形成自身体系的过程中,应借助一些“简单的要素”即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则体系,以揭示德育这种极其复杂现象的本质内涵。要使德育学科成为一门公认的科目,就要把复杂的德育事实化约为德育概念,把概念化约为法则,把法则化约为原则,进而形成相对统一的学科范式。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都必须使自己符合自己对象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对德育现象的内在特征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科范式逐渐成熟,德育学科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

3.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二元论和机械还原论是现代科学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近现代科学是用数学、物理学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它抽象掉了研究对象中的精神的东西和文化特征,结果使原本活生生的世界变成了纯粹抽象的物的世界而与人完全二元对立。把人与世界二分,使人与世界彼此外在,其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为特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某些方面抽象化的结果。在德育理论研究中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经典的德育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变式。一是思辨取向。在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中,思辨研究仍然占主流地位。它是我国传统德育研究的惯用方法,在我国研究者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目前在德育理论研究中哲学层次的理论、元理论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科学化取向。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评论道:“过去的教育学只是哲学的教育学,而不是科学的教育学。教育学具有科学气味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由于智力测验引进教育学中了。”[10]德育学科也从自然科学中受到启发,试图对复杂的德育现象进行归纳,使之标准化、程序化,以更好地控制和把握德育活动,进而使德育的意蕴和完整统一性被破坏。三是思维方式的现代性取向。现代性的取向表现为社会生活以追求数量、效率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本能与理智、情感与意志、自在与自为、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等特征,用“工具理性”代替“交往理论”,把人当成手段和工具,把教育活动当成加工“人”这种工具的过程,从而使德育学充满了技术理性的色彩。之所以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11]德育科学是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所检验的知识,只有把德育实践作为自己的内核性问题,以实践为问题之源,德育学科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具有自身的魅力。

2.走进生活世界。德育与生活是德育学科中一对重要的范畴,也是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一对关系。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是德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德育学科要寻求自己的发展,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Husserl)。他认为,欧洲的人性观是一种哲学—科学的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在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的发展,转变为纯粹的理念方法,用观念的世界代替了生活世界,科学和理性转变为抽象符号的研究,造成实证主义科学的繁荣和关于人的知识的萎缩。这是“见物不见人”的科学的虚假繁荣。因为哲学—科学理性精神是欧洲人性成长的家园,当代的科学把为科学提供现实实践基础的人的生活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因此胡塞尔断言,欧洲科学发生了危机,欧洲人性面临危机,为了消解这种危机,他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在胡塞尔之后,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对此也有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结合胡塞尔和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生活世界有几个特点:一是真实性。生活世界不是虚幻的,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在交往行动中,生活世界以一种直接的确定性包围我们”[12]。二是直观性。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是日常的,是人们的感官触及的。胡塞尔说,它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经验到的世界”[13]。生活世界的直观性还表现在它是具体的,是非逻辑的。三是主体性。生活世界是被一个生活主体从他的角度所体验的世界,它当然是主观的、相对的,可它却是科学唯一可能的起点,客观性来源于主观经验。生活世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在这个世界中,人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不仅从中满足自己的肉体与精神的需要,而且还以自身特有的创造活动去建立新型的、更符合人性的需要。从德育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在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德育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和实践使它获得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它的发展的可能性和生活的可能性一样无限丰富。德育理论研究只有走进生活世界,才能贴近人的发展需要,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所在。

3.寻求本土理论。德育理论的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德育实践,面对现实德育问题的研究,它表现为所研究问题的原发性,研究主体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加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德育实践。进行德育理论的本土研究是由德育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本土研究是德育理论原创性的需要。德育理论要具有原创性,就必须立足于本土的德育实践活动,从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分析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扎根本土的现实去研究德育问题,才能找到具有原创性的问题,提出德

三、德育学科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德育理论要焕发生命力,就要走向丰富的德育实践,转向对德育生活世界和生命主体的切实关爱,形成充满活力的研究取向,特有的学科思维和学术规范,实现研究取向、范式和方法的根本转向。

1.走向德育实践。德育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是一门需要在德育实践中定位自身价值的学科。从德育理论走向德育实践是十分复杂的。其原因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存在着某种距离。另外,不同性质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在研究中有人认为,德育理论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德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德育的意义必须到德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德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处在一个走向德育实践的时代,走出“书斋”,走进“田野”,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德育实践是一种反思的行动。德育实践过程总是不断批判和挑战固有信念的过程,这使实践的知识不断在反思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德育过程或实践既是提供德育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的唯一资源,也是一切德育科学知识的价值的最终检查。并不是德育研究的结果决定德育实践的价值,而是德育的实际活动检验着科学研究的结果。涂尔干指出:“当一门科学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然而,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育理论新的概念和命题,开创独特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中国德育学科在世界教育学话语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德育研究要立足本土,进行创新。20世纪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在发展中,对国外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介绍,但在介绍国外,尤其是西方理论的时候,使用的大多是“搬运”或“套用”的研究方式,以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下的德育理论研究话语中,直接用西方教育概念、命题或理论阐释中国的德育问题,使我国德育理论处在一种“殖民化”的状态中,失去了对本土德育问题的观照,从而也失去了原创性的活力。德育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教育学的整合优势,秉持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态度,“以我为主”地吸纳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德育学科的研究更应该立足本土,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够使学科具有生命活力,使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追求“本土理论”,是我国德育理论摆脱对西方的依赖状态,走向自立和自主的一种努力。但是形成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理论,有赖于学术上的独立性,自主建构我国德育学科的对象域、问题域和概念图,而要达到这一点,德育学者就必须“独立于各种世俗的权力,独立于经济和政治权威的干预”,独立于“他地区”“他学科”的概念框架,认真思考外来概念、命题或理论对于本学科研究的妥当性。建立本土理论必须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研究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孕育理论,再让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进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577.

[2]李华驹.大英汉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44.

[3]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六院校.德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4.

[5]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4.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

[7]贝特斯.“教育学”一词的演变[G]//瞿葆奎.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1.

[8]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关之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

[9]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7.

[10]张诗亚.教育科学学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1.

[11]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8.

[12]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

[1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The Dilemma and Vitality of Morality Research Development

SUN Fe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In the era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level,morality is put into the edge of the knowledge system.It‘s caused by the moral syst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ity,the discipline is in the risk of being broken.Only in a the thought of the dilemma of the morality,can we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ity.The dilemmas are as follows:the creative researches are not enough,the research models are not mature and the thinking way of the dualism.If the morality wants to go out of the dilemma,it must go to practice,world and try to find the native theory.

the creative research;research model;thinking way;world;native theory

G41

A

1000-22359(2010)042-02362-04

孙峰(1962—),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和教育文化学研究。

[责任编辑 孙景峰]

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规划项目(09XJA880004)

2010-02-14

猜你喜欢
原创性德育学科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