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禾 胡启宙
(1.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高职数学师范生《中教法》课堂参与性学习探究
孙禾1胡启宙2
(1.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通过对高职数学师范生《中教法》课堂学习不积极、效果不佳的现状,分析了高职类师范生的整体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找出造成学生在《中教法》课堂学习不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给出对策,即将参与性学习合理利用到《中教法》的课堂当中,并辅以教师的指导。最后,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效果良好。
高职数学师范生;《中教法》;参与性学习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笔者担任2008级两个数学教育班的《中学数学教学法》(简称《中教法》)课,在实习开始的半个月,笔者发现,学生们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劲头不大,即使将理论知识辅以大量的教学实例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开始上课打哈欠,睡觉,玩手机等等。于是笔者随机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希望弄清学生不爱听这门课的原因,很多学生的回答是“老师你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知道,那些例子也明白,听课没有意思”。众所周知,《中教法》的知识内容体系并不简单,例如专题“数学概念”,就包含了很多看着容易但操作很难的知识点,比如新课程理念下,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怎么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来寻求知识呢?但是作为还未接触讲台的师范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认为《中教法》的内容很简单呢?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呢?
2.1 学生心理特点。2008级数学教育两个班有部分学生是三校生,同时,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与中学阶段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已有本质区别,而现今的高考体制和社会评价体系也导致了他们较弱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同时,部分三校生的学习自律性较差,上课已经形成“习惯性不听课”。
2.2 师生缺乏沟通。由于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学老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学生课后有问题也找不到老师,所以,很多大学里面师生关系淡薄,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就是老师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甚至一年的课程还不认识所教学生的面孔和名字,而学生也不认识老师。所以,淡薄的师生关系也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如果老师不去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不去接近学生,那么师生关系是很难改善的。
2.3 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参与的过程。高职数学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各地方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数学教师,而《中教法》课程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必修内容,通过学习《中教法》,学生应该逐渐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授课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了解当代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但是,过多的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量时间,学生既没有发言机会也没有听课的动力,换句话说,学生们的讨论环节缺乏准备材料,课后缺少学习过程,课堂上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的行动。这一方面是教师采用的传统教授法的缺陷,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例如,《中教法》课程中有个专题是“数学概念及其教学”,笔者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来展示,中学数学概念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巧,但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的上课体验,那些教学实例没能提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在讨论环节,学生们也还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不愿发言,所以讨论环节匆匆结束。纵观下来,学生参与的时间仅仅是这堂课的十分之一。
3.1 教师主动接触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更加放松更加认真的听课。所以,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师生彼此更加熟悉,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设想,让老师能帮助学生实现想法,这样,吸引学生认真投入到课堂上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还有学生对老师感情,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笔者认为,改善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是老师必须认识每一个学生,并且能叫出每一名学生的姓名。因为名字是自己最为敏感的一个词,如果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并且在课堂上亲切的叫出学生的名字,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高兴的,这种小细节必定能为教师增添魅力,也能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2 将课堂延续到课外。《中教法》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们初步形式教师基本素养,所以,作为教《中教法》的老师,必须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参考。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比如,通过MSN和QICQ与学生在课余时间讨论学习或生活,并将自己的上课心得和感受以日志的形式发表于网络,与学生沟通。或者,将预习的内容公布于网络,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3.3 改变授课方式。传统的教授方式显然已经暴露出太多弊端,所以,必须大胆改革单一的授课方式。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才能真正达到《中教法》课程的目标。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取和发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中教法》的课程应该采取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给学生机会登上讲台,给他们“做老师”的体验,只有亲身经历过,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才能凸显出来,这样教师的指导既有针对性,有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同时更能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教学能力的热情。
3.4 用学生的教学过程来做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这个专题中,很多教师普遍采用“观摩课”或者“省优秀课”的影像,将优秀教师的风采展现的学生面前。笔者认为,这个专题可以采用“观摩课”和“学生课”想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效果一定更加好。首先,“学生课”即班里学生上课的全过程记录,属于新老师的课堂,“观摩课”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对于同一节课,新老教师的不同处理情形鲜明对比,既能发现老教师的教学魅力也能找出新教师应该改正的地方。其次,将“学生课”作为案例来分析,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既增加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感情也能提高学生对老师指导和建议的接受度。
4.1 分小组准备上课材料和讲解。第一,将班级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上课材料。老师在课前将任务分配好,小组成员搜集资料和设计讲解流程,比如,在准备“数学命题及其教学”时,提前一周要求小组收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和教学案例,并由推选一人讲解,其他小组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备课的过程,让学生在寻找专题内容过程中,学会收集、鉴别和选择,初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为课上有效学习从动机和基础上做好准备,全程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行动,也将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第二,学生讲解,小组点评。学生按照小组成员整理好的材料讲述专题内容,讲完后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其他小组要从帮助该小组成员的角度出发,从知识讲解和结构安排上寻找该小组和该同学的闪光点和不足。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所以小组的精神都高度集中,而且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先前认识,即使材料准备的不充分或者讲解者存在偏见,也能充分地将学生拉入课堂氛围中,展示自己的观点。
4.2 小组互评,老师总结。在小组选出的成员讲解完后,由另外几个小组来点评。主要从材料收集情况、内容结构设计、主题观点、内容讲解的清晰度、多媒体使用和教态语言等几方面来评述讲授者的表现。从中发掘能给人启发的闪光点,不足之处和如何纠正。最后由老师对讲授者及其小组的工作做点评,同时对其他几个点评小组的评价内容做总结和讨论。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展开了思维的碰撞,并且在教师评价中筛选出重要信息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始终是参与其中并且切实投入的。
4.3 学生试讲。在上“数学命题及其教学”这个专题之后,笔者当堂留了作业:请同学来上一堂课,内容是初中数学关于公式的新授课。出乎意料有十多个同学自告奋勇要上讲台来讲课,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留出两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们发挥,所以,笔者让有兴趣的同学交一份教案,选出最好的来讲。结果,一个星期后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愿交了教案,有的还交了两篇。于是,经过笔者和学习委员共同的挑选,有两位同学成功入选。并提前将这两份教案在班级里公布,供其他同学参考。然后就让这两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及其思想,其他人则充当中学生配合,最后听课的同学对试教同学做宽泛的点评。
老师找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试教,要求其他学生指出试教同学的优缺点并思考其理论原由,目的是要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交锋。首先,台上的同学通过真正的教学操作和反思,必能体会到显性教学知识到隐性教学知识转化过程,同时也训练了教学技能和台下同学的评价技能。学生试讲,大家参与,每一个人都能引起思考,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参与到了课堂中。特别是这一专题上完之后,不少学生对笔者说,老师,能不能多搞几次这样形式的教学,我们都想试试。由此也可看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认真的老师。
4.4 记录学生上课过程,制作案例。在学生试讲的过程中,笔者预先征得学生同意进行录像。在将其做成案例素材给班里同学学习时,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观察着每一个环节,当笔者指出该案例中导入部分非常精彩时,不少同学要求重新播放,加深体会。所以,这堂案例课同样深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不是难事,关键是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每个可以利用的细节,创设有趣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地响应老师的号召。
《中教法》一直被认为是很难上的课,因为其深深的理论知识没有被学生所吸纳,当然,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表层就理论而讲理论,不但课堂效果差,学生最终也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老师必须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欣,郭辉.微格教学中课堂教学技能形成的心理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0(5).
Professorship mathematics teachers' college the teachings of involvement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explore
mathematics to the professorship teachers' college: by the teachings of the classroom learning isn't positive effect of the status quo. The professorship of the whole class teachers' college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nd learning in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classroom learning is not the causes and reasons for a solutio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reasonable to study the teachings of the classroom, supplemented by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Finally,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with good results.
professorship;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college; involvement of the study contain
孙禾(1984-),女,辽宁大连人,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胡启宙,男,江西教育学院数计系主任,教授。
201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