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资助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

2010-08-15 00:45章少哨夏小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困难

章少哨 夏小华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中美高校资助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

章少哨 夏小华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资助体系,以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但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存在无偿性资助占主导、资助工作缺乏有效操作程序、国家助学贷款主体地位缺失、资助停留在经济层面等弊端。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资助体系具有资助理念多元化、资助结构多层次、有偿资助占主导及“资助包”制度有效可行等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资助体系;我国高校;美国高校;比较研究

自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后,高等教育成为非义务教育,交费上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高校的贫困生也大量增加,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达10%-20%,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达到30%以上。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形成“奖、贷、勤、助、补、减(免)”多元化资助体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初步形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压力,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培养大量社会急需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资助工作进一步开展,该资助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现。而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强国的美国在高校资助工作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弊端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在工作中暴露出的弊端主要如下:

第一,无偿的资助模式助长了贫困生“等、靠、拿”的依赖心理。我国的资助体系中“助、补、减”都是无偿性质的援助,这类补助操作简单,学生只需到生源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开具足以证明本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均可获得学校数额不等的资助。这种资助一般是一年一次性,不需要学生归还,学生也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种无偿性质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心理上助长“等、靠、拿”的心态,不利于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同时,对这些无偿性资助一般对受助学生没有任何制约机制,部分受助学生将接受的资助不用于学业等用途,也不努力学习,使得资助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第二,资助工作缺乏有效地操作程序,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公平,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目前,我国资助工作基本上是基于贫困生认定的基础上的,而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而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仅凭一张难以核实准确性的贫困证明是不够的。其次,为了方便操作,高校往往根据贫困证明上的家庭人均收入划分助学金发放的档次,而据调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收入不固定难以计算家庭人均收入,或各个地区消费水平不同,同样的家庭人均收入在不同地区所代表的贫富程度不一。由于缺乏可行有效的资助程序,使得部分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资助,而部分学生在利益驱动下虚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获得了不应该获得的资助,从而造成了有限资助金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步履艰难,未能发挥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国家助学贷款是所有资助政策中资助面和资助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应当定位于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费用的主渠道。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违约率高,严重挫伤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未担任起助学贷款的主要角色,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力度仅限于免收贷款利息营业税,将助学贷款的主要责任推给银行,而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考虑,对管理成本高的助学贷款发放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品种单一,还款年限短,且缺乏可行有效地违约惩戒制度,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进一步挫伤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第四,资助工作更多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对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少。贫困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他们或因家庭经济困难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或急于改善现状而焦虑不安,或以贫困为耻辱爱慕虚荣。由于大学生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也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助贫”层面,对贫困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少。一方面,大多数资助工作操作比较粗放,不够人性化,在资助过程中忽略了对贫困生心灵的关怀,过分强化受助者的贫困意识。另一方面,当前资助工作未起到很好的感化与鼓舞作用,部分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淡薄。

二、美国高校资助体系的优势分析

美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和各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财政支持。近 50%的大学生曾经接受过不同类型的学生资助,每年用于学生资助的经费高达数百亿美元。长期以来,美国成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助学金、奖学金、工读方案和贷学金是美国资助体系构成的四大支柱。助学金是指美国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支付给高等院校或学生的助学资金,用于资助那些进入高校还未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满足本科生额外金融需要;奖学金旨在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视,吸引优秀人才到设立奖学金的高校和学科上;工读方案类似于我国的勤工助学,由联邦政府向进入高校学习且具有金融需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工作机会,使他们通过工作获取需要支付的教育费用;贷学金是美国资助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如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贷款对象的斯坦福贷学金,以供养大学生且信用记录良好的家长为贷款对象的大学生家长贷学金以及以经济上独立于父母的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补充学生贷学金等。总体上来说,相对我国现阶段高校资助体系比较而言,美国高校资助体系优势体现在:

第一,资助理念多元并存。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6种基础性的资助理念。最早的是来自民间的“慈善”与“宗教理念”,第二种是托马斯·杰弗逊首先阐述的“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第三种是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投资”,第四种是民权运动促使国会在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体现的“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第五种是“扩大选择自由”资助理念,第六种是80年代后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成本分担”理念。美国资助理念的出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但是每一种新的理念出现都不完全排斥原有的某些理念,从而形成了当前混合理念的资助体系,混合理念适应时代背景发展,并指导高校在不同时期调整资助体系中各种资助项目的比例。

第二,资助结构多层次,资助项目层出不穷。在混合资助理念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尽可能多的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发展高校的资助工作。一方面,美国政府对资助工作的投入力度很大,美国政府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财政支持。在哈佛大学,每年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在 70%以上,麻省理工学院接受财政支持的学生达到75%。另一方面,民间集资助学是美国资助体系的中坚力量。这些资助弥补了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校提供资助的不足,且民间渠道的资助形式多样,来源广泛。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萧条,但是根据美国慈善捐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美国人2008年的慈善捐助数额仅下降了5.7%,在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后,大学接受的捐助实际上增加了1.6%,达31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第三,“资助包”制度实现资助公平有效发放。“资助包”是指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的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园工读和贷学金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核心是大学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首先计算包括学杂费、书费文具、食宿费和交通费等费用的“上学成本”;其次根据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积蓄、家庭人口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预期家庭贡献”;第三步将“上学成本”减去“预期家庭贡献”得到“经济资助需要”,也是应得的资助金额;第四步由学校公布一揽子资助的基本配比标准,并按学生的经济状况向学生提供混合资助;最后学校根据学生和授予单位报告其他资助,并及时作出调整。在“资助包”制度中,分步骤地计算使得资助工作较为规范透明,学校方便操作,社会便于监督,使得资助工作能较为公正合理。

第四,有偿资助取代无偿资助占主导地位。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念认为,纳税人、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都是高等教育的获益者。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由来自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院校几方面的资源共同分担。而目前的情况是纳税人负担过重,学生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却分担不足。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联邦政府大幅度地调整了助学金与贷学金的比例,提高了贷学金在资助体系所占比重,降低了助学金的比重。

三、比较中美高校资助模式的启示

虽然我国和美国在具体国家体制、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阻碍两国间在高等教育领域共性方面的交流。通过对两国高校资助体系比较,我国在如下几方面需借鉴美国的经验:

第一,以多元化的资助理念为指导,明确各类资助措施的目标,合理配比各种资助资金,以无偿资助为主转变为以有偿资助为主。在现实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往往更能收到资助的效果,使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使资助经费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从而增强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制,以降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为目标,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制需要政府、银行、高校及贷款学生四方通力协作。政府部门应主动承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承担的主体责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助学贷款。银行应一方面从贷款运行机制上加强对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创新贷款品种和结构,实行提前还贷优惠政策和差别性利率补贴政策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高校应做好引导和诚信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积极还贷意识,同时协助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贷款学生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直接受益人应不断强化个人信用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还贷,确保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实施。

第三,创新资助操作制度,保证资助相对公平。借鉴美国高校资助体系的“资助包”制度,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也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创新行之有效的资助操作制度。在资助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调查等形式计算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并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制定相应的资助标准。对需要给予经济资助的同学给予包含各种类型资助项目的“一揽子”资助。

第四,完善“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双轨资助模式,实现资助的教育功能。诚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至因经济困难被拒大学门外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工作。但这不应该是资助工作的全部,除经济资助外,高校资助工作应同时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层面,建立起“助贫育人”的新观念。

第五,尝试无偿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转换。在继续坚持“奖贷助补减勤”资助体系的同时,应降低无偿资助的比重,逐渐从无偿变为有偿,具体来说是以助学金、奖学金为主的无偿资助向以学生贷款、勤工助学为主的有偿资助转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要鼓励学有余力的经济困难同学通过勤工助学这种方式达到解困的目的,让勤工助学成为学校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即使是形式上无偿接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也应成立类似如经济困难生社会公益活动服务队等形式,让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以公益活动的方式反馈社会,达到让其付出一定代价的目的。

[1]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陈柳钦.我国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3]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6).

[4]李红桃.美国国家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2(3).

[5]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国际高等教育研.

章少哨(1984-),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金融学。夏小华(1979-),男,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法学。

2010-03-18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