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梅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橘子和苹果》
邱小梅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橘子和苹果》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她的小说多集中于描绘加拿大乡村居住者的情感生活。本文试图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橘子和苹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叙述者和叙述角度;小说中的对话。
文体学;叙述者;叙述角度;小说中的对话。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在世短篇小说女作家。她在文坛的地位,好比当代契诃娃——契诃夫的女传人。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女士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锤炼技艺,并以此屡获大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每年秋天诺贝尔文学奖猜谜大赛,她的大名必在候选人之列。
1968年,37岁的她终于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好荫凉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晚熟的果子格外香甜,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为她一举赢下加国最高文学奖——总督奖。此后一帆风顺,三年后再出《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由于所收篇目内容连贯,因此一度作为“长篇小说”发行。1978年和1986年,门罗女士先后以《你以为你是谁?》(Who Do You Think You Are?)和《爱的进程》(The Progress of Love),获得了她第二及第三个总督奖。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可以以作家本人真实的身份叙述或描写事态发展,可以假冒他人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也可以从小说中的某一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事物;还可以超脱一切,以一个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客观的描述。这便出现了叙述的人称和角度的问题。一般说来,小说中的“叙述者”可以采用第一人称(I,We),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he,she,it,they)。但通常情况下,第三人称叙述者更为常用,因为其是一种更客观的叙述方式,它的一大优势就是直接向读者叙事,避免使用中介“我”让读者产生局外人“你”的距离感。小说作者和叙述者融为一体,会使读者感觉不到小说话语结构的叙述方。正因为此,为了虚构的目的,多数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全知叙述者,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知道叙述事件发生的所有事情(G.N.Leech,M.H.Short;163,164)
在《桔子和苹果》这篇小说中,作家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它比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叙述事件方面要自由的多。叙述者并非来自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无所不知”的位置。他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熟知小说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甚至能洞穿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以下是小说中的几个例子。
(1)Hearing about this,Murray was impressed by her lack of family feeling. He was an only child,not spoiled but favored,and he felt himself bound by many ties of obligation,decency and love(Alice Munro,107).
这段话是小说的男主人公曼雷对女主人公芭芭拉的第一印象。他被芭芭拉不被家庭束缚的奔放的感觉所吸引。想到自己一直为家庭责任,体面和爱所束缚,这种触动更加强烈。这个全知叙述者不仅洞悉男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和思想,还侧面描叙了芭芭拉的性格,曼雷对芭芭拉的爱慕之情也让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仅注意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选择,而且善于变换叙述的角度,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更好的服务小说写作的主题。(秦秀白,399)
(2)He didn't know where to go. He could not go out into the yard and put a stop to this. He could not go back to the store and be aware of what was going on over his head. Now he had another stet of words to add to:One day I came home unexpectedly:I understood that my life had changed. However, he didn't understand it. He said,my life has changed,my life has been changed,but he did not understand it at all(Alice,127).
这段是曼雷在发现自己的妻子芭芭拉躺在草坪上色诱维克托后心理活动。前三句是全知叙述者描叙曼雷当时混乱,脑子一片空白的内心活动。第四句构成另一个叙述角度——人物曼雷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感情,用的是第一人称:一天,我回到家中,我明白我的生活被改变了。叙述者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以更好的表达人物的心情。这是曼雷感情的瞬间爆发——愤怒,伤心,郁闷,甚至绝望。此时,全知叙述者进入曼雷的心理状态,与人物用同一声音说话。随后,叙述者有跳出人物,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声音对此发表评论“他不明白”。这时的叙述视角又转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这种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小说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直达人物内心,感同身受。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很好作用。
3.1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寻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小说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物该说什么样的话,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思想,身份,文化修养,经历及个性等。语言是心灵的窗口,读者往往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认识和评价小说中的各种人物的(秦秀白,401)。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Watch out for him,”Barbara told the other clerks. “He is a jerk,but he knows how to stick things to his fingers.”
Barbara’s brother was caught with a pair of socks in one pocket and a package of curtain hooks in the other.
“What do you think he wanted the curtain hooks for?”Murray asked Barbara.
“How should I know?” said Barbara.
“Maybe he needs counseling,”said Murray.
Barbara said,“Maybe he needs to be hanged.”(Alice Munro,109)
首先,对话中的词语和句式选择和叙述部分的语言风格是有差别的。人物对话是口语体,它的语言是非正式,随意的。如芭芭拉说她哥哥是个“jerk”,意思是“傻瓜,愚蠢的人”,这就是一个非正式,带贬义色彩的口语词。在描述她哥哥的偷窃行为时,她并没用“steal”这个正式的词,而是用一个俚语“stick things to his fingers”来表达。这些在口语中出现的词语句子出现在小说的对话中,让小说显得生动,活泼,更富有戏剧性。
其次,小说中的对话必需反应人物的个性,做到言如其人。人物的语言风格应该与他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性格,保持一致。芭芭拉清楚的知道,她哥哥是个爱小偷小摸,不务正业的人,并且她从不试图向别人隐瞒这点。她以一种近乎路人的语气毫无顾忌的向店员,曼雷表达自己对哥哥的鄙视和厌恶,而男主人公也被她这种不包庇亲人的率真性格,不被家庭关系束缚的奔放所吸引。当他问,芭芭拉她哥哥为什么那么做时,她以一种不在乎的语气,以一个反问句作答,我怎么知道。而后,曼雷又说:“他可能需要咨询。”他想找个台阶给她的哥哥下,以表示他不在乎她哥哥怎么样。而她直言不讳的说:“或许他真该被绞死。”从这一对话中,一方面芭芭拉直率,大胆,爱憎分明的性格跃然纸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芭芭拉并不是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正如后来曼雷的母亲所说芭芭拉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显然,单纯的叙述虽然能表现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即人物的性格特征,但适时插入对话会使小说语言显得生动活泼,更富有戏剧性。如果我们把这段对话删去,完全采用叙述的方法,文字会显得平淡干瘪。
3.2 合作原则。在口语交际中,对话双方应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1)数量原则,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该包括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即不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证据不足的话。(3)关联准则,即说话要有关联,要切题达意。(4)风格准则,即说话应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做到简明扼要,井井有条。在分析小说中对话的语言特征时,我们发现:作为现实生活的会话之再现,小说的对话往往违背上述交际原则,并由此产生了“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态度,思想活动等,往往体现在这种会话含义上(秦秀白,405)。
以下是小说中的一个对话,对话发生的背景是:一夜下雨,曼雷叫芭芭拉拿条毛毯给维克托,芭芭拉回来后,发现曼雷正在厨房独自饮酒。
“What are you doing?” she said. “What are you drinking? Is that straight gin?”
Then Murray said what neither of them ever mentioned nor forget.“Didn't he want you?” he said.
“We are never going to talk about it,”she said. “We never will,O.K.?”
在这一对话中,曼雷和芭芭拉都没遵守口语交际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即他们的对话没关联,不切题达意。当芭芭拉问曼雷他在喝什么酒时,他本该回答,他在喝白兰地,或什么烈性酒,然而他根本不管她问什么,也不打算回答,而是问了一个与她问话不相关的另一个问题——难道他没想要你吗?在曼雷发现妻子与维克托的婚外情后,他几乎要疯了,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在此刻瞬间爆发。他不管她对他说了什么,问了什么问题,只问了自己此刻最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他们从未提起,以后也不曾忘记。此处违背了关联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就很好的表现了曼雷的混乱的心理状态,爱恨交加的感情态度,激烈的思想活动,帮助推到情节发展。
接下来,芭芭拉也有意违背关联准则,她并未回答他的这个问题,而是恳求她丈夫不要再问这个问题,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而后又用商量的语气说:“我们以后再也不要,好吗?”芭芭拉有意违背关联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为读者所知:她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感到十分后悔,她希望曼雷不要放在心上,忘记它,从今以后再也不要提起它,他们重新开始。她不想也不会让丈夫曼雷再次失望的决心很强烈的告知读者。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现实生活的会话之再现,小说的对话往往违背某一交际原则并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态度,思想活动等,往往体现在这种会话含义上。
小说题目《橘子和苹果》引起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小说中的“橘子和苹果”是水果吗?还是什么?实际上“橘子和苹果”是一个游戏的名字,这个游戏是在二者当中选其一。这个游戏的名字象征了芭芭拉在丈夫曼雷和情人维克托两者之间的选择。曼雷是她丈夫,象征着家庭和责任;而维克托,他的情人,象征了热烈冲动的爱情。这是由来已久的家庭和爱情两者之间的选择。橘子还是苹果呢?芭芭拉选择了他丈夫曼雷,选择了她的家庭和责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这样“橘子和苹果”的选择。如何选择,聪明的读者自己知道。
[1]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著.申丹导读.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副题名: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Munro,Alice. Friend of My Youth [M]. New York Vintage,1990.
[3]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东方早报,2009-06-03.
Oranges and Apples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Alice Munro, a Canadian writer, known for stories focusing on the emotional lives of the inhabitants of rural Canada. This essay tries to interpret Oranges and Ap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including narrator and point of view, dialogue in the story.
Stylistics; Narrator; Point of view; Dialogue
邱小梅(1986-),女,福建三明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
201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