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0-08-15 00:46:35
关键词:小国圣人道家

徐 平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徐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102)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道德教化和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策略等。道家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在指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面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道家;自然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当代价值

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所蕴涵的思想精华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对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作一阐述。

一、道家的社会发展观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老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既有积极的见解,也有不适于社会进步的观点。他对社会发展的精辟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

老子看到了老百姓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因而对统治者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第66章的要求。他希望统治者能做到“爱民治国”、“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对老百姓“以言下之”、“以身后之”,帮他们减少赋税,“为腹”、“实其腹”,使老百姓吃饱饭,进而使“民复孝慈”,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丰衣足食,使“民利百倍”。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的许多思想不仅十分朴素,而且十分深刻,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十分亲切。例如,“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权为民用的民本思想,“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体现了守廉拒贪的思想,“百姓皆注其耳目焉”体现了民主监督思想,“圣人皆孩之”体现了公仆思想[2]。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理论。但是,另一方面,老子又把老百姓视为奴役的工具,试图“常使民无知无欲”,让老百姓“虚心”,没有自己的思想。同时,老子又主张“小国寡民”、“绝圣弃智”等,这些思想都是有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

(二)“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

老子认为,国家与民族间无谓的战争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百姓生产与生活。他指出:“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1]第30章他强调,战事与生物的生命原则大相径庭,“以道作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1]第30章,主张以心和天下 ,而不以战胜天下。不过,老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他指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1]第31章“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 ,以丧礼处之。”[1]第31章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阵亡者的。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反对大国称霸。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1]第61章大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小国 ,自然会得到小国的信赖;小国以谦逊的姿态对待大国,也必能得到大国的包容。因此,或因谦逊而取得信赖,或因谦逊而被包容。大国交好于小国,应以自己的力量给小国以帮助;而小国交好于大国,则应以谦逊的态度获得大国的扶持。大国与小国之间,大国处于主导地位,为使双方各得其所,大国更应以谦逊卑下自处。知道之大者,当以谦下为宜。强者须能弱,有者须能无,才是真正的体道者。虽然这里讲的不是大国与小国间真正平等相处,只是互相取胜的谋略,但是,这种反对霸权的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三)营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子主张社会稳定,他认为,治人的统治者应该让老百姓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第80章。如果社会稳定而且不断进步,就会出现一个理想的局面:人们能自足其足,自安其安,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不待外求,亦无所与争;无求无争,则无盗贼侵夺之事。而要达到这种至境,首要是统治者必须认识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第57章故此 ,老子极力主张通过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让百姓享受自由的权利。他希望统治者对权力、欲望要进行自我约束,实行“无为、无事、无欲”的治国原则,做到对民不施搅扰之政,不举严酷之法,不播重苛之税,而让人民自我做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果这样,人民自能安平富足,民风自能醇厚素朴,社会自能和谐发展,最后达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1]第3章。一些研究者指出,老子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圣人之治,在破除名、利、欲三关。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不为名利外物一切所动,亦不动于一切;心中无一物,万缘自如如;实其腹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足气足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所以养内也”[3]87。在精神层面上,老子要求百姓无知无欲,完全听从统治者摆布,这是应该否定的,但是,让老百姓填饱肚子、保持温饱状态、维持基本的生存,倡导社会稳定和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的思想是可取的。由此可知,营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道家社会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重视后天教育与道德教化

老子十分重视教育并强调道德教化,他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要求对社会各阶层的人要分别对待:一般的老百姓应“无知无欲”,只要正常生活、正常劳动,服从统治,做一个顺民即可;“圣人”,也就是统治者和教育者,则要具有高人一筹的道德水准:“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第27章圣人对受教育者要做到一视同仁,“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1]第29章。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思想境界高,而且胸怀博大,“视我身同宇宙,视宇宙同我身,民吾胞也,物吾与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无物我之分,无亲仇之别,一视同仁,而入于人我一体,物我同化之境界,亦即天人物我之大同境界”[3]208。老子认为,善于教育人的人、勇于为别人服务的人,永远是那些不善于或不愿意为众人做事者的老师;而后者一定是前者的教育对象,“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1]第27章。对此 ,后人评价很高:“圣人处世,有教无类,有用无别,故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救之物;一善恶,同天人,无差等,无分别,则自大通而大同也。圣人之于天下,以无所为而为之,与无所不容而同之,为极博大而极高明,故虽善救而无救之之心与救之之迹;且有教无类,有救无弃,救尽天下万世苍生,而若无一人被我救者,此善救世之极者也。”[3]208老子这种认为人们应该慈悲待人,对道德修养差的人也要进行道德教化的思想,后被孔子所继承,成了儒家重要的教育思想。老子除了提出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不同标准的道德规范以外,他还对教育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以便于大众道德水准的提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1]第2章他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要求人们以善和美作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不难看出,这种理想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引导人心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

老子治国治民总的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可贵的是,他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的方式与策略,也就是变通。《老子》中“夫唯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等,集中反映了老子因时而宜的策略思想,是全面而辩证地认识、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最好注脚与阐释。《老子》的许多章节都讲到了变通与辩证,如老子总体上是反对战争的,但有时也赞成“以奇用兵”;他主张无为而治,有时则又提出敢于有所作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1]第74章也就是说 ,该有为则应为 ,该刚毅则刚毅,这才是全面的“无为而无不为”。总之,老子懂得适时变通,并希望统治者也要懂得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的策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因为,违背常道是会受到惩罚的,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则可达到无所不为。

二、道家社会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一)道家社会发展观中的一些认识也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发展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道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包含着许多“人本”精神。坚持道家“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对坚持“以人为本”,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道家社会发展观要求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与“以德治国”的思想相契合

为了加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在提出“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了“以德治国”。“德治”就是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德治国”就是要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德治的落脚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道家提出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哲就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样态和道德修养是应该被重视的,而社会规范的确立,重在建设、重在实践、重在自觉。

(三)道家社会发展观提倡和平发展,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道家思想中包含的“不以兵强天下”的反战思想,和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理希求相合,也是多数国家秉持的原则。在不要战争的同时,道家勾画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蓝图,不失为一幅和平的画卷。道家主张营造和平的社会环境,对处理当今的国际问题,反对一些国家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道家社会发展观提出“大国以下小国”的思想,也具有反对霸权主义的意义。国家不论大小,应是一律平等的。大国谦逊地对待小国,自然会得到小国的信赖;小国谦逊地对待大国,也必能得到大国的包容。大国交好于小国,应以自己的力量给小国以帮助;而小国交好于大国,则应以谦逊的态度获得大国的扶持。大国与小国之间,大国处于主导地位,为使双方各得其所,大国更应以谦逊卑下自处。

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道家思想充满思辨哲理与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发展观同其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一样,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社会发展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虽然其内容涉及人和自然的许多方面,但从宏观上讲,当前思想界、学术界对其当代价值深入探讨得还很不够,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晋〕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麦小舟.再生的老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7.

[3]萧天石.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87.

B223.1

A

1000-2359(2010)04-0015-03

徐平(1980-),女,吉林榆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

2010-05-11

猜你喜欢
小国圣人道家
小国名企斯太尔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