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10-08-15 00:48王红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语感英语教学思维

王红艳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王红艳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7)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圆周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将英语教学与思维培养结合起来的观点,以期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教学

一、汉英民族思维差异体现

1.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 (具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imagination)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abstract)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就有所不同。

英美人重抽象思维,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1],最典型的就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歌、赋。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桔颂》,再到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极为普遍和娴熟。汉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的思维定式,习惯于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英美人则非常重视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英语民族多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能力的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常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汉字是最典型的象形文字,如“骂、鸣、唱、吃、叫”等都与口有关。占汉字主流的形音字既表音又表意,其特点是由其形可知其义。而英文单词只表读音,不表意义,读音与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再比如在汉语中看到“凸凹不平”一词的时候,如果不认识“凸”或“凹”这两个字,通过它们的形状也能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对比英文“rough and uneven in surface”,如果不懂得“rough”一词的含义,就不会理解整个短语的意思,这证明了西方人的抽象思维特别发达。

2.中国人偏好综合 (整体)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 (个体)思维

综合思维 (synthesis)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分析思维 (analysis)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方面区分开来。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思维中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上整体 (holistic)优先,而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上部分 (partial)优先的思维操作特点。

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就是中国人综合思维的典型例证。中医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主要是指功能整体,并不是指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实体。从思维观念上看,中医学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果。另外,我国戏剧艺术的结晶——京剧,从其表演特征来看,它是一种综合化的表演。中国绘画艺术的精华——国画,也是中国人综合思维习惯的一种流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能流露出这种综合特点。例如,中国人喜欢的电视节目是“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春节联欢晚会”等综合性的文艺节目。

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分析思维方式是其主要表现。许多古希腊哲学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指出个体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后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哲学论断,成为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英语民族倾向于将事物进行分解剖析以求充分了解。他们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部分而非整体。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泾渭分明。

3.中国人偏好圆周型思维,英美人偏好直线型思维

中国人的“亦此亦彼”的思维习惯使其思维方式呈螺旋式、波浪式的曲线;但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及习惯使其思维方式呈直线型的。中国人在说话及写文章的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到原来的起点上。这样的圆周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不是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尽量避开直接切入主题,形成了螺旋式的汉语结构。具有含蓄、委婉、间接、迂回的特点,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2]。如果中国学生用这种模式来写英语文章,语言可能是英式的,而结构则是中式的,令欧美人读起来觉得这样的文章是在绕圈子,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令人费解。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开门见山、实话实说的特点。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这样可节约对方的时间。因此,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3],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中国人的文章强调起承转后,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反对平铺直叙,注重铺垫,渲染的效果,习惯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意合重于形合,形散意不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与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对比分析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在各自的语言形式中的体现,对于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克服思维模式的干扰,更好地教授和运用语言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

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培养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与英语思维培养,与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1.利用迁移规律,指导英语教学

总结规律,遏止思维模式负迁移。作为英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迁移规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与思维的概括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英汉语言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就为语言文化迁移提供了条件。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克服汉语及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方面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思维模式与汉语的差异规律,精讲多练,是遏止思维模式负迁移的有效途径。从讲到练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精讲是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母语与英语思维模式差异,对思维模式负迁移具有预见性,探索克服对策;多练是指学习英语者按照教师总结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规律反复实践,反复运用,形成习惯,完成新的外语思维模式建立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外语语音规则、词汇搭配规则、语法规则和语篇强化训练教学,帮助学习者尽快形成英语语言思维模式习惯,掌握规则,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指导自主学习,加速英语学习进程。

2.加强对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认为:“文化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式。”邓炎昌,刘润清[4]两位学者曾这样说:“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西方文化,才能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才会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去说话写作。所以,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也是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必要策略。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知识点的灌输以及语法分析、难句分析等的基础上,而对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导入和渗透,从而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示目标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学习语言不能没有语感。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特征的感性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觉地判断一个句子的正误,却无法说出为什么,这就是语感。语感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比死记硬背语法要有用得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设计加强语感的练习,其原理是:当学习者按本民族习惯认知方式去考虑一个英语问题时,这种练习将这种认知方式阻断,逼它改行另一通道。久而久之,在全方位的训练下,形成新通道。语法、用词、惯用法等用法错误自然减少了。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创造能让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思维活动的条件,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兴趣与能力。

三、结束语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大脑的思维活动遵循着一条相同的规律:感觉器官(视觉、听觉等)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在中枢神经(大脑)进行分析、整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意义。由于受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使得英美民族与汉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起文化习惯意识,培养学生站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英语语言思维方式。

[1]季羡林.东西文化主义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郝丽丽,杨晓峰.试论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语言效应[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刘东旭)

H319

A

1001-7836(2010)06-0153-02

2010-04-15

王红艳(1976-),女,黑龙江鸡西人,讲师,从事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语感英语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