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纵横家战国时期功名

李 健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李 健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 150080)

以李白的战国文化心态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李白诗文中所见的大量战国文化景观,来洞悉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及人格特征与战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李白战国文化心态的角度,对李白精神内涵作出进一步的揭示。

李白;战国文化;人生追求;理想精神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独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既淋漓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又以海纳百川之势吸收了前代先贤们的思想精髓和人格力量,其中以纵横家和侠义之士思想为代表的战国文化对李白的影响突出。从李白诗歌中所见的战国文化景观,我们可以洞察到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在李白的人生实践与诗歌创作中,以纵横家和豪侠义士思想为代表的战国文化,不仅影响了诗人作品的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而且还影响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影响了诗人的价值取向。它一方面诱导诗人在现实不懈地追求,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将诗人从现实引向历史,找寻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从总体来说,李白的独特的人生追求在与战国文化的契合交融的过程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便是政治功名和自我人格。在傅绍良先生的《李白不入科场原因新探》一文中,曾论述了李白的文化心理与战国时期“士”基本相似,其中的“士”则主要包括上文论述的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和以荆轲、侯赢、高渐离为代表的豪侠义士以及兼有纵横家和侠义之士双重身份的鲁仲连一类的人物。与此相对应,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也正好是对战国时期“士”的自由境界的回归和向往。正是这种以原始的士道精神为代表的战国文化影响了李白的功名欲望、政治态度和人格理想。它为李白勾画了一种超现实的行为模式,以一种遥远的似曾出现的历史理性代替了诗人对现实的思索,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与认同中充实其心理构架,组合成一种融古于今、今古一体的独特的人生追求。具体说,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关系。战国时期,士从原来的等级中游离出来,成为一股介于贵族与庶民之间的社会力量,拥有相对的自由和独立。在个体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他们以“道”自任,以“道”与统治者的“势”相抗衡,并自觉地将“道”置于“势”之上,“从道不从君”保护自我的人格尊严。战国之际,列国争雄,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争相纳用有治国用兵之才的人。纵横家和豪侠义士为代表的“士”在这个时代普遍受到重视,而士与君往往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如《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去拜访郭隗先生,说:“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答之:“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于是燕昭王为他筑黄金台而师事之。这是战国时期君王礼待贤士的典型,也是李白热切追求和向往的:“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古风》十五)另外,李白所倾心的周文王与姜子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是师友关系。姜子牙、郭隗、诸葛亮他们之所以被君王待之以师友之礼,主要也在于他们所秉有的用兵治国之道使其能与君王分庭抗礼,平等相处。由于李白的文化心态与战国之“士”大致相似,因此他从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出发,天真地追求着那远逝的世界。面对权贵,李白向来持一种极为优越的姿态:“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憔郡元参军》)他对自身政治才能的高度自负,是他赖以自尊的内在力量和精神武器。因此,他给自己的政治道路涂上了一层绚丽的理想化的光彩。在政治关系上,他也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豪侠义士那样,“上不臣于王,中不索诸侯”秉奉一种“不屈己,不干人”平交诸侯,长揖万乘的原则,与最高统治集团保持自由平等的关系。这正如任华所说:“其志不可测,未尝一日低颜色。”

第二,渴望惊天动地的政治功名。政治关系的平等化,给士人政治才能的发挥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战国时期的士、特别是纵横家,总能在适宜自我发挥的政治环境下创造出许多令人敬羡的功名业绩。如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策略几乎支配了整个时代,而鲁仲连却秦救赵、箭书取聊城,则更体现了纵横家不是以空谈邀功,而是靠切实的行动去建树功业的。纵横家的将帅气度及实干精神,激励着李白在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中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因此,他那些高扬功名理想的诗歌,多与战国文化联系在一起。如《古风》其十,李白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鲁仲连倜傥自,功盖千秋的高大形象,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此外,对战国前后具有纵横家气魄的人,李白也无不深深地敬仰和赞美:“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缀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汉军如转蓬。”(《梁甫吟》)诗中所述即汉高祖时,郦食其以酒徒身份辅佐刘邦屡建奇功的事迹。这正与李白为自己设计出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名理想相契合。他自恃甚高,自称“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这种经济和文学之才,把成就伟业,博取功名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用兵“谈笑三军却”(《奔亡道中五首》其三),治国“调笑可以安储皇”(《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他自认为:“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卷舒故我在,何是空摧残?”(《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第三,人格上的认同和回归。在李白理想的古人中,他留意最多,感触最深的人物有四类:其一是纵横家的奇人,如鲁仲连、郦食其等;其二是由隐而仕、为帝王师友的将相,如傅说、伊尹、姜子牙、管仲、诸葛亮等;其三是不贪高位、功成身退的宰相,如范蠡、张良等;其四是襟怀高洁、性情淡泊的隐士,如商山四皓、东方朔、陶渊明等。这四类人虽然不全是战国时期的士,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战国士人所特有的种种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与统治集团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功名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自我意识的实现。对此李白充满了强烈的认同欲,在他的人生实践中,他以实现自我意识为基点,自觉地将心中的理想人物和自我人格融为一体,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战国士人的理想境界,寻找自己的人格寄托,并试图用古人的风范去叩开政治的大门,像他们那样自由而独立地生活。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深层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李白的战国文化心态本身,便是将历史理想和现实人生追求整合在一起的。从政治关系、功名欲望以及人格意识诸方面定位了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点。用一种超现实的历史的价值取向,去追求自我的现实的存在价值。所以说,战国文化心态是一种超自我、超现实的历史理性,它以一种心理因素,影响诗人的性格和气质,又以这种特定的性格和气质,影响诗人的现实行为和价值取向。

[1]李太白全集[M].[清 ]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4]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5]安旗.李白纵横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7]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The Fit of L i Ba i's Un ique Pursuit of L ife andWarring States Culture

L IJ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rbin Nor mal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This paper takesLiBai's culturalmentality of theWarring Sta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substantialmaterials about theWarring Statesperiod inLiBai'spoe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his unique pursuitof life, hi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ulture ofWarring States,trying to make a further revelation of his spiritual connotation.

LiBai;warring states culture;the pursuit of life;idealis m spirit

I207.2

A

1001-7836(2010)03-0138-02

(责任编辑:朱 岚)

2009-11-25

李健 (1983-),男,黑龙江肇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纵横家战国时期功名
明在“知不足”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病后弃政从文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
纵横家的进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