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红,张慧娟
(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2.清新县第一中学,广东清远 511800)
我国古代生态观价值理念评析
侯小红1,张慧娟2
(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2.清新县第一中学,广东清远 511800)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光芒。深入探讨古代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生态伦理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是非常多的。这种朴素生态观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看法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倡导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这些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源远流传,与现代生态文明交映生辉,与世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在中国这块广袤而古老的大地上形成了以“中庸、和合、自然”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思想源远流长。诸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智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价值理念学习,这对我们建设现代生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加快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指的是天、地、人关系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也是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内在的要求。儒家认为宇宙万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只有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才能够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不是事物简单数学上的相加,而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只有兼顾事物各种关系的对立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事物之间的和谐。所以,儒家极力推崇“和谐”,“和谐”乃是天地万物相互影响、相互生存的准则。它也是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种古代生态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源头之一的儒家经典《周易》。《周易》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雏形。例如:“天地交泰,后以财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1]124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相互交融,和谐统一,才有安康繁荣。圣人之责则是认识天地之道,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措施,以左右人民。为满足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人类过分地破坏生态环境、肆意开采自然资源,这严重破坏了现代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废气、废液、废渣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污染的环境反作用于我们人类,对我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极力倡导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方能保佑人民。《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689《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14这两处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的整体观。从这个意义来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念,将物我圆融看做是人类生态存在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整体把握宇宙人生的崇高生态智慧。此外,《周易》中有多处涉及到对生态和谐的追求。例如《周易·乾·彖辞》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1]6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古代哲人认为,天道正常运行而发挥作用,则万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赋之命,纯正而不相离,于是就能够保持和调整着生命物种的全面和谐关系,这是普遍有利于万物的。《周易》阐明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把和谐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成为孔子以后历代儒学学派的自然观的理论基石。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首要含义就是认为人是自然界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人”与“天”共同组成了宇宙这个统一整体。因此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同相处必须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进入和谐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是万物之源,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是由“道”创生出的,故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7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232在这里,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不仅创生了万事万物,而且也创生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看老子是怎样认为的:
老子把“道”看做是宇宙的万事万物之本原和自然界普遍天地万物均由道所生。同时作为万物之本原的“道”大公无私,把自己给予天地万物。既不偏爱一些事物也不冷落另一些事物。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163这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和万物也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物高出一点。老子还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均取决于天地万物的恩赐,人也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行为,才能够使自己合乎自然的要求,为自然界所接纳和认可。人不能伤害自然,也不要太多的人为干涉自然,应该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这样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和谐相处。所以老子认为真正的人是能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人,而不是主宰和干涉自然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道家也极力推崇“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冥一。按照张岱年先生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此,先秦道家的自然观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珍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与自然平等而和谐相处,就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老子还极力地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所谓“道”与“自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老子·第37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209道之所以无为,是由于其没有目的,没有意志,没有任何所谓精神作用的特点,不同于黑格尔所提出的超时空的绝对精神。道之所以无为,则是因为它的自然本性以及它作为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所决定的。道天地自然,人亦自然;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63道家思想中体现的天人合一、顺应天理的思想就是一种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这与现代环境伦理学要求的尊重自然规律和慎重干涉自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道家极力提倡自然,反对人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出于自己的私利,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自然。自然无为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96,自然而然。老子的“道”体现了不受主宰的自然无为的特性,自然既为道的本性,它也就是天,地,人的本性。老子从天道自然的方面探讨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顺应自然,功成而不居,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能。可见“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认为人应当按照自然法则而作为,这也是现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无为”的解释:“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只有顺从自然,不违反自然,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顺应自然也就成为人的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和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给我们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虽在我国是外来物,但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推广和其“解脱”,“众生平等”等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的大。佛教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华严五教章》卷四云:“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3]1683这旨意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正因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4]263,所以佛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具有佛性,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4]482认为不但是人,而且连其他所有生物都具有佛性。在佛祖面前,不仅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既然万物是平等的,那么这对保护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意义。如果我们人类随意捕杀其他动物和过分开采自然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遭受天灾人祸的报应。佛教推行善,讲究因果轮回报应,要求众生善待他物就是善待自身,并把“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这种以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我们现代生态哲学借鉴,对于促进我们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回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儒、道、佛三家文化思想中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态理念。其中所含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自发的生态意识就像一个充满古老智慧的思想坐标,虽然历时久远,但依然有着强大的指引作用,呼吁我们政府当权者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努力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继承并发扬其传统文化的优良生态思想,就一定能够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徐绍强.华严五教章注解[M].高雄:台湾高雄出版社, 1997.
[4]陈士强.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Ecological Values in Ancient China
HOU Xiao-hong1,ZHANG Hui-juan2
(1.South China Nor malUniversity,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510631,China; 2.Qingxin First Secondary School,Qingyuan 511800,China)
W ith the global economy rapidly developing,ecological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ecological crisis has made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Confucian“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thought,Taoism's“ Imitation ofNature”thought and Buddhism's“all things equal”ideology are all shining ecological ethic of wisdom.In-depth study of ancient culture,eco-cultural thinking has importan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in moder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 monious society.
heaven and man;tao follows nature;all things equal;ecological ethics
B82-058
A
1001-7836(2010)03-0008-03
(责任编辑:孙大力)
2009-12-03
侯小红 (1980-),男,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研究;张慧娟(1979-),女 (苗族),湖南怀化人,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