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校发展论高师数学专业课程建设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院校师资

高 鹤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哈尔滨 150301)

一、高师数学教育面临的双向挑战

2001年 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次课程改革着眼于新课程体系的建立,从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须有与之配套的高师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保证高师院校为中小学教育输送优质的数学师资,进而确保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1]。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高师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高师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高师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当今高师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教师学历、经验等要求提高。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办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一些重点大学纷纷设立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甚至合并一些师范学院,如新的浙江大学合并原杭州大学,扬州大学将原来的扬州师范学院合并。师范院校对师资培养的垄断已被打破,其办学被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与其他高等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竞争已成为师范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师范院校目前所面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高等教育行业内部,而且存在于其他各社会组织之间。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的竞争、师资的竞争、生源的竞争、国际的竞争等各个方面。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在给师范院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高师院校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再错过高等教育入学高峰期,那么院校考虑的不仅仅是发展,而是何去何从。在院校发展计划中,各学科专业发展与建设是必要且重要的。因此,立足高校发展对高师主力专业的数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考与实践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高师数学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2],从师范院校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少数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综合、实力雄厚的师范大学,可通过调整和战略转型,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教育改革中,既可为探索我国教师教育的高层次化提供经验,又可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流的教师教育及教育科研基地。第二类是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学科布局较合理的师范大学,可转型成为综合性师范大学,在保持其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拓宽办学思路,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三类是各地的师范学院及师范专科学校,可以继续维持独立师范院校的设置,但在课程设置、学生知识结构优化方面必须加强综合性,同时也可适当开设少数非师范专业。北京师范大学 2004年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与金融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于 2007年 12月,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信息科学系。学院下设数学系、信息科学系、统计学系三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师范类本科专业,并可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招收统计学(非师范类)方向的本科学生。湖南师范大学 2000年与湖南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 10月,理学院一分为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成立,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六个本科专业。西北师范大学 2000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中心合并成立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可见,在综合性师范高校中,数学专业设置正极力满足时代的要求调整与扩展,以求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系科多元化建设下的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是各专业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系多元化建设的现状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以数学教育人才为主,兼顾与数学应用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建设发展。

(一)教育人才培养

目前,针对基础数学课程改革使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现状出现课程与培养目标不符、没有突出师范性、内容应用性不强、知识面过于狭窄、教育实习形式化严重、缺少和中小学联系等问题[3]。这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的专业性、某一具体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对课程体系的整体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有很大关系。加强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确定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重,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讲就是对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要恰当,即符合数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又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首先,课程结构要突出师范性,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实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改变这些年实际情况反映的高师毕业生学科教育基本理论修养与教育技能差、教学研究能力弱的现象。其次,弱化一些与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相脱节的课程教学,提高与初等数学联系密切的科目内容的教学比重,加强对高师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的应用能力、数学教学能力,重视课程在学生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实用性。第三,强化教育实习,拓展教育实习内容,制定严格的实习规格与考核标准,确保其质量和效果。第四,在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成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并贯穿始终,为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应用人才培养

2007和 2008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仍然保持年递增 70万人的规模,就业压力比较大。另外,还将有31.2万毕业研究生、82.8万网络本专科毕业生,176.4万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007年 25岁及以下的在校学生占56.3%、30岁及以下的在校学生占 85%。其中不少面临初次就业或希望变动工作岗位,这势必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4]。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数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非师应用人才是必要的。如扩展统计学专业培养经济应用人才,计算专业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等,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以培养方向为中心设置必修与选修课,并对本科毕业后学生的继续学习深造有充分的考虑。其次,应用人才除了必须的数学知识外,应有培养方向的基础知识学习,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师资,院系之间、专业之间调整师资的配置兼用互用,极力达到师资利用的最优化。第三,师范教育实习传统,应用教育也可借鉴,使应用人才不仅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

任何教育都要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教育的这一规律反映在高等院校专业结构方面,就是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制约着教育部门的类别和专业结构,并要求教育与之适应,为之服务,以人才市场供求为导向。许多高师院校的发展情况已经反映出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竞争发展的必然。

[1]封平华,齐建华.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师几何课程学科教育目标[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6):82.

[2]钟秉林.高等教育创新与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5-16.

[3]胡典顺.新政策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6):78.

[4]中国教育统计网.2008年教育统计分析资料汇编 [EB/OL].http://www.stats.edu.cn/tjfx.aspx.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院校师资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