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
——评何方形的古代诗歌审美论

2010-08-15 00:54胡光波
关键词:何先生咏物诗山水诗

胡光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

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
——评何方形的古代诗歌审美论

胡光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

山水诗在中国古诗中地位特别。古人往往寄情山水,以摅怀抱,故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山水诗习常的旨趣,而山水诗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当今,新资料的发掘机会甚少,山水诗研究该如何发展,成为学人思想的焦虑。何方形试图以审美切入,通过大量文本的通读,总结山水诗的艺术流变,其研究思路可为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何方形;山水诗;审美论

中国古代诗歌,今人探索已近百年,形成几种主要路径——或勾勒诗史,或校释诗集,或编录选本,或欣赏名作。系统的研究,既硕果累累;分类的检讨,亦成绩赫赫。在此情况下,后学要想出新,实属不易。但学术的生命力,一向在于弃落凡旧,以表新思。在史料的发掘无大变化之时,只有变换视角,更新方法,才能于恒常之中,求得理论阐释的豁解,彰显学人的一己之长。何方形先生的古代诗歌审美研究,即给我如此感觉。

何先生执教古代文学多年,熟谙各类文体的源流演变,兴趣广泛,但深知学贵专一而忌多务,业求精进而勿需炫博,故依个性把研究重心放在诗歌。他以江南学人的灵心慧思,从诵习欣赏切入,经过感悟思索,最终求得理论总结。因此,他的古代诗歌研究,不在史料的细节上费功,而以诗歌美学为目的,力图直达诗艺的特质,辨析其发展的规律,故其作注意整合个案分析与总体把握。《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一书,即是作者多年钻砺的心得,也昭示着他未来的研究方向。

山水诗尤如山水画,是中国古典诗艺的一大宗,最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它的勃兴与魏晋以后国人美感意识的觉醒同步。《世说新语》记载的士人啸吟竹林、赏情山水的雅事,最清楚地表明:一个民族一旦冲破精神的重重禁忌,对外物不持实用态度,其心灵即会在山光水色之中,找到真正的慰藉之处,而其精神也会超拔俗常,净化升华。其实,那些士人对山水的爱恋不舍,既出自性之所好,又隐藏了对世道险恶的拒斥,对自由的渴望追索。故山水诗一经产生,即成为后代文人的钟爱。中国诗学统绪的传承,也为山水诗的生成做了准备。由诗骚而起的比德和比兴,在两汉诗歌中虽有体现,但只有到魏晋三教并举之后,在文人诗歌中才屡屡出现,而节奏板滞的四言诗,因不适于表达复杂的情感,也为句法多变的五言取而代之,为其时山水诗的产生做了铺垫。何先生审察山水诗,目的不在“照隅隙”,而在“观衢路”,即把历代山水诗所潜存的美学价值,作为对象深度揭示,给予评判,因此尽力回避一般概论式、通史式的写作程式,而是通过由博及约式的阅读,最后确定自己的研究任务:对山水诗做历史的通盘考量,从其审美意识的传承流变中,把握各个时期的时代思潮、审美精神、审美艺术的衍变。故其一开始就明确“山水诗”概念的起源,并以今人的审美眼光对其定义,提出衡量的标准,限定论述的时限。从全书论述看,作者把读诗的审美体验作为立论根基,虽对古今中外的论著择善引征,但始终以个人情会心悟为主,而不是空泛地就理论解说,就此一点,充分体现了1980年代前后程千帆先生研究“中国文学的理论”(为与“中国的文学理论”区别)的倡导,在现今理论循环解说风炽之时,何著从感情——悟思——启理的作风,应倍受关注。

《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一书共 5章,大约30万字。结构分为三部分:首章综论中国山水诗的精神原型;中间3章依历史线索,把中国山水诗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唐为巅峰时刻、宋至清为缤纷抉择、近代则是转向新创);末章则总论中国山水诗的审美品格。让我们依循作者的思路,追溯其思想的轨迹。

作者指出,吾国先民对山水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莫不浸透了其时的哲学意识。起初,人们囿于自己的感知能力,对雄奇瑰伟的大自然,难以理解,这时山水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巨大实体,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敬畏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后来,随着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强,人们对山水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或如大禹疏河兴利,或如李冰围堰蓄水,或如愚公凿山修路。再往后,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山水的性质功能有更深的认识,不但认识到“天地有大美”[1],还把山水性状与人的某些品质相比,从而提出“君子比德”[2],不管是孔子以山水比智仁,还是荀子以玉质比人德,都是先民审美意识的曙光初现。这时,人们开始登高作赋,抒发情思,寄寓心志。后来,比德范围渐趋扩大,从山水到动植物,甚至各类自然现象,成为一种泛化的类比方法。最初的山水诗,多起于文人志士的游玩,人们在自然中舒缓现实的压力,追求安身立命的处所,以寄托难以实现的理想。随着他们对山水的不断亲近,山水成了引发感受的触媒,成了精神的必需,山水已与他们的心灵合一,故魏晋奇士多有嗜好山水的畸癖,托身一丘一壑,相伴一竹一石,“恋物”发散了精神的疲惫不适,故山水清净人的灵魂,熨平人的躁急,难怪古代的许多旅行家,在奔波的苦乐中,反而加深了对生命的感悟。

先秦两汉诗歌虽已有山水描绘,但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尚未获得独立地位,虽然个别诗已情景相会,但其中的山水多未成为独咏对象,不宜以山水诗视之。到魏晋,山水的魅力逐渐为人所识,一些诗人即倾力描绘山水以摅心志。作者通过多方比较,肯定曹操《观沧海》是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一洗宋玉悲秋之凄怆,转而抒发豪迈之志,其气吞山河的气度和敻远深邃的宇宙意识,在歌咏山水之中得到最佳体现。从此,山水诗成了诗人的专好。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中,作者把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谢朓诸人,作为山水诗发展的中坚,给予具体分析,尤其是谢灵运,他推为孤峰檠天的拓荒者。谢氏长于江南佳丽地,生性聪颖早慧,虽有济世之志,但时势不济,屡受击排,郁郁寡欢。于是移情山水,以泄其忧。诗人不幸诗家幸,于谢氏可谓言中。作者认为,谢氏之创获,主要在于他表现了野性的自然,不完全粘滞于物象,同时揭示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展露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一般认为,谢诗词彩华艳,刻画入微,但往往有句无篇,还喜把佛理入诗,导致意象枯索,诗意寡淡。这种庸常认识,导致人们对其诗不愿再做具体分析,而抓住一两首名诗,随意评说一番,匆匆作论。作者虽无意改变人们对谢诗的印象,但对其诗作做了细腻的分析,充分展示了谢氏山水诗的审美价值,说明他作为山水诗人独有的地位,实际对重评谢诗是不无启示。

以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成熟的标志,作者把山水诗的发展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均能简明其时的思想和诗歌变化,对该时期山水诗的表现形态和整体风貌概括分析,并广引后代诗论对该时期诗歌的评说,给读者以鲜明印象,再从众多山水诗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重点地分析其艺术成就,以展现一个时期山水诗审美形态和美学价值,把面的勾画与点的提示结合得较好。例如“王维”一节,作者先引用王维的诗歌,说明其离世隐居的内因和纵情山水的成因,把一个仕途失意无以自释、参禅悟法以去苦闷的诗人形象树立起来。然后就王诗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形象意境、表达手法予以说明,充分揭示王维继承我国诗学画论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构造了一个虚中有实、静中蓄动、空灵存理想、超逸怀世情的超远艺境。为了给读者以感性认识,作者对《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十五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华岳》《终南山》、《汉江临泛》、《渡河到清河作》等杰作做了具体分析,充分说明王维对禅意和审美的平衡、对情与景的适中处理、对物与我关系的综合、对画理和乐意的摄入,营造出空明澄澈的境界,看似消除尘俗之气而又寓存个人情志,邈若随缘任运而又内怀深沉的追求。可以说王维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体现了传统士人入世与独处的矛盾,他的山水诗兼具枯淡和素洁之美,内在的热情蕴蓄于静谧的描绘之中,成为谢灵运之后,在山水诗创作上达到新的美学高度的优秀诗人。稍嫌不足的是,在这三部分中,作者引用中外研究论著有时似过多过密,打断了个人的陈述总结,若能对众家所说概要说明,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分析上,可能效果更好。另外,虽然对各期山水诗生成的背景有涉,但从哲学思潮、文化走向方面,谈得太少,从诗艺本身谈拒斥庸俗的社会学论说,固然可取,但若视野更开阔一点,其解说的力度可能更大。

在历史的回溯之后,作者归纳出中国山水诗的审美品格。中国山水诗的题材、体裁、流派、手法、风格等丰富多彩,在历代流变中又受各种思想影响,要从大量的诗料中,宏观审察,删繁就简,揭示出其审美品格,着实不易。但何先生迎难而上,勇于一试。他统观列代,多方考虑,反复筛选,最后从情感体验范式、审美呈现形态、审美结构安排、审美意境建构、审美主导风格等五方面,对古代山水诗的审美特质,予以归纳解说,旨在总结山水诗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从所列出的小类来看,其中某些内容的划分虽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其大刀阔斧的魄力值得肯定。且看他对山水诗的审美主导风格的论述。“风格”本用以评人,后用于评文,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因素。古人多用形象的语言比拟,往往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给读者造成模糊的印象,虽然司空图、袁枚等人对其详细划分,但其中某些类型兼具创作手法特性,即使已划分出来,依旧是用生动的形象代替理性的分析说明。到后来刘熙载干脆说“诗品出于人品”,布封也说“风格即人本身”,仍未把风格说得清楚,由此可见风格的复杂性。何先生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出发,把中国山水诗林林总总的风格,从总体上归为三大类:雄伟美、秀婉美、豪秀兼具之美。雄伟美是登高揽胜之际,诗人生发的崇高精神,选取自然中崇高的形式,展露壮阔心胸,因此多出之以大川巨澜、洪荒旷野、峭崖飞瀑等对象,把主体按捺不住的豪气发泄出来。秀婉美是独处静观之时,诗人涌现的细如发丝的情感,选取自然的娇小对象,以透露温雅心曲,因此多出之以湖光月色、小桥流水、寒泉小丘等对象,把主体久蓄于中的柔情借以表出。上述两类风格固然多有,但还有豪秀兼具之美,能刚柔并济,气韵兼有,充分体现了古代哲学“声一无听”、“物一无文”、阴阳为道的辩证思想,何先生对此类风格特予专列,就是考虑到山水诗中风格的复杂性。对三种风格的说明,作者引述了古人各类说法,可惜举例分析略显薄弱,如能从历代山水诗中多选取一些代表作,从其艺术表现验证,可更充分地证明分类的普适性。

在完成《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之后,何先生基于自己的唐代文学教学经验,又把目光投注到唐诗的审美艺术上来,准备写一部唐诗审美艺术论。为了写作该书,他多方搜集材料,收拢后一个个比对,一类类归纳,逐渐形成写作思路,列出详细提纲。纲目成型后,他惟恐有所疏漏,以不同方式,向多位学人投函。然后参酌众说,对提纲不断修缮,最后完成书稿,并顺利出版《唐诗审美艺术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魅力无穷,一枝独秀。在其流传之中,唐诗已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一种渗透了华夏民族情感的语言载体,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之中,其中所潜存的审美趣味、审美精神、审美方法等,已深深钳入汉民族的审美传统之中,其价值也为后代的诗歌创作所叠加。故唐诗自产生起,即成为人们理论研究的重点、创作接受的热点,造成唐诗选本学特别发达,在历史上出现了600多种唐诗选本,不仅有专家的选本,如《唐诗汇评》、《唐诗别裁集》等,而且还有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选本,如《唐诗三百首》等。唐诗研究已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学术史,古今研究之多,难以估量。何先生的唐诗研究,不在细部徘徊,仍继承山水诗研究的方法,从美学角度总结唐诗的成就,其解读格局,就不同他作。

《唐诗审美艺术论》把唐诗依题材内容(包括五要素,即物、事、理、情、景),划分为时事诗、咏物诗、咏史诗、离别诗、爱情诗、酬赠诗、怀乡诗、咏伎诗和题画诗等九类,从其源流演变、情感蕴涵、审美形态、审美意象、美学意境、扬弃传统等方面分析,具体到各类,又按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并对每类之中的优秀诗人诗作给予精当的分析,充分展示唐诗多侧面、多层次、多样式的审美价值。作者认为,唐人浸润了历代文化的甘霖,具备丰富超群的美学智慧、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的高贵品格,因此,他们能很好地把握个人命运,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其事功之心、干政之志、报国之情,体现在其饱满的生命诗歌之中。唐诗最能体现唐人的审美意识、审美兴味、审美取向,从中也最能具体地把握唐代的文化精神,从而为今人新诗审美范式的确立,提供历史的借鉴。唐诗之所以能倾注时人强烈的参政意识,表现深厚的生活内容,创立格律严整的律绝诗式,艺术法无定法,出神入化,令后人叹为观止,与唐代的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化交汇等因素有关。作者一着笔,即从形成唐诗审美艺术的根源分析,指出唐诗中流荡的阳刚之气和旺盛活力,与唐代文化的形态多样有关:开放的文化格局,造成多民族多文化的互补;多元思想碰撞,三教融合贯通;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荐才制,使士庶得以跻身于统治阶层,从而把积极务实的治世精神带入文化,强化了文化的现世感;雅俗文化的整合,使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因城市繁荣而得到沟通,诗词等成为融合的载体。时势相济,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而唐人的创造,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激发了不可遏止的创造力,因此唐人在歌唱表现之时,无形中把生活也诗意化了,其中所贯穿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把一个强盛帝国阔大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中国诗史,何先生认为:“唐人固有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的传统相互结合,而正是这一切文化精神交融与碰撞的结果,构成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的风骨。”[3]这一看法,揭示了唐诗主流情感产生的历史渊源。同时,何先生参照前人说法,补充说明南北文风的融合和科举取士给人们造成的种种便利,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对唐诗的历史态势,众多学者总结为:初盛唐时期,积极济时用世,形成后人韵羡的“盛唐气象”;中唐时期,忧患丛生,拯世思起;晚唐时期,嫉俗愤世,感伤悯怀。何先生从唐代的政治、文化状况,具体分析造成唐诗思想变化的内因,同时对造成唐诗艺术形态的外因,也作了详细解剖。由于他以揭示唐诗的审美价值为目的,因此在分析文化因素时,注意从艺术形态的文化成因挖掘,而舍弃了远离审美的政治、经济等次要因素,故其总论显得简约扼要,毫无枝曼之感。

在对九类唐诗的审美艺术进行论述时,何先生不是静态地归纳解说,而是贯穿了历史意识,隐含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精神,对各类诗分别界说,对其源流回顾,对其特征综括,对其在唐代的发展勾勒,对其审美形态划分,对其审美创获总结,对其代表诗人分析,从不同角度再三说明,目的是真正地再现唐诗审美艺术形态的丰富性。且以唐代咏物诗为例,看何先生的释例。咏物诗以动植物或某些自然风物为描绘对象,但重点还在于抒发写作者的情怀。它起于先秦,《诗经》《楚辞》某些篇章如《鸱鸮》《橘颂》,即有咏物特点,汉魏以后续有发展。唐人咏物远绍风骚,近承齐梁,几多变化:初唐重遣兴,描摹物状,不遗余力,但多见物不见人,意味寡淡,如李峤百余首即如此;盛唐诗人无意肖物弄态,但偶尔为之,大有深意,如杜甫《古柏行》之类;中唐咏物成风,形象生动,意境拓展,如白居易集中俯拾即是;晚唐咏物诗全面开花,变化多端,但时而有意为之,不若盛中自然意态。何先生从一般意义上总结了咏物诗的两大特征:图形肖貌,不即不离;比类寓意,物中有物。唐代咏物诗大约有2 700多首,何先生统观群诗,对四唐的咏物诗发展做了分析:初唐以王绩、陈子昂和张九龄为咏物诗的杰作代表,辅之以上官体、四杰和沈宋,而李峤则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不过他虽亦有妙句,但描物摹形而个人感受淡薄,平直浅露,审美价值并不大;盛唐咏物诗作,作者独推杜甫,其诗遗形写神,意境阔远,如《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等作,词气豪遒,充满了盛唐人的血性,把诗人昂扬奋发的志向表现出来,而《病橘》《枯棕》等作,则把民间疾苦表现出来,惜此部分未列举评析其他咏物诗人;中唐白居易的浅显生动,因物起感,和韩孟派的意出言表,奇矫横逸,成为此时期的代表;晚唐讲求意旨的新颖和刻画的精工,以皮日休、杜牧、罗隐诸人的诗作为代表。由于篇幅所限,作者精评了各个时期最优秀的诗人,把唐代咏物诗的整体面貌基本再现出来。以此为基础,作者总结了唐代咏物诗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创新,集中突现了审美艺术的成就。

何方形先生的两部诗学专著,在古代诗歌研究越来越精致化之时,立足于宏观的审美文化立场,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古典诗艺的美学价值,在众多研究中显得个性突出。读完全书,最令人感佩地是,作者注意史料的爬梳和史相的发覆,回避理论先入为主的积习,论述多出于个人的感悟,这就使其结论显得真切入实,而回避云山雾海般的玄说,更无时见的新名词爆炸。因此,对本书的个别论述,人们可能持异见,但作者扎实的学风,则令我辈由衷心仪,对一些青年学人也不无启示。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何方形.唐诗审美艺术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尹春霞)

On He Fangxing's Aesthetics of Ancient Times Scenic Poetry

HU Guangbo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Scenic poetry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 is an important poem form.Our forefathers convey their emo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The poets always voice their ambition through substances and convey their emotion through scape in scenic poems.And studying the scenic poetry arouses the interests of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However,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new materials becomes rare today.Researchers are wonder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f scenic poetry.Mr.He fangxing summarizes the change of artistic genres of scenic poet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sthetics through studying large quantities of poems.The perspective of his research may give implication to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ir further study.

He Fangxing;scenic poetry;aesthetics

I207.22

A

1671-7422(2010)04-0025-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4.007

2010-05-18

胡光波(1964— ),男,陕西蓝田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何先生咏物诗山水诗
何宅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守号6年七星彩 2元秒变500万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爸爸画1440幅漫画帮女儿学成语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