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海
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战略性思考
刘修海
(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政府,湖北黄石435004)
作为矿冶文明之都的黄石,今天面临着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如何保护和利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打造黄石矿冶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战略性思考。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当前,作为黄石的历史特色和城市名片,矿冶文化对黄石的重要性愈来愈被全市上下所肯定,保护、挖掘、利用矿冶文化资源也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三千多年矿冶文明历史进程的“矿冶之都”——黄石,面对如此众多的矿冶工业遗产,如何实事求是地制定保护和利用战略,是打造黄石矿冶文化品牌的关键。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 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以及2006年4月18日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的《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本文所称的矿冶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矿冶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
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至今仍生生不息,留下了丰富的矿冶工业遗产。我市矿冶工业遗产按时代划分,有古代矿冶、近代矿冶和现代矿冶工业遗产;从内容形态上划分,有可移动、不可移动和物质、非物质矿冶工业遗产。黄石近现代矿冶工业遗产所属企业,有大冶铁矿、华新水泥厂、大冶钢厂等,它们仍然在为地区经济发展做着巨大贡献[1]。
清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利用西方技术,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在黄石铁山建设了中国第一座官办矿山——大冶铁矿,它是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其规模为当时东亚之冠。1908年,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铁厂有限公司成立,大冶铁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13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即大冶钢厂),1922年其一号高炉出铁,黄石遂成为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远东第一水泥厂——华新水泥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原名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建于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建成投产。1946年引进美国埃利斯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建设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水泥厂一号和二号悬窑生产线。1975年华新自主扩建三号窑生产线,1977年 7月 1日正式投产,命名为“华新窑”,是当时中国水泥行业最为先进的生产设施。全国解放后的“一五”时期,国家加大在黄石的投入,先后扩建了武汉钢铁公司的“粮仓”大冶铁矿,新建国家六大有色金属企业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将大冶钢厂扩建为全国十大特钢生产企业之一,重建全国三大水泥厂之一的华新水泥厂和黄石火力发电厂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这些矿冶工业企业极大促进了黄石的经济社会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交通不便,毛泽东曾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骑着毛驴也要去黄石看一看。”1953年,毛泽东亲临大冶钢厂视察;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再次到大冶钢厂视察,同时还视察了大冶铁矿。
黄石近代民族矿冶工业和建国后的矿冶工业,在黄石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矿冶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特征。这些矿冶工业遗产和遗迹,与其他古代矿冶遗址一样,亦是值得黄石珍惜的文化记忆。它们不仅具备其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更与黄石的当代文明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大冶铁矿拥有独具一格的“十大”亮点: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张之洞创办洋务运动唯一保留下来、仍在正常运作的企业;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诞生的地方;中国最早聘请外国专家运用地质科学勘探发现的大型铜铁矿床;1923年,大冶铁矿矿工举行的下陆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以胜利结束的大罢工;大冶铁矿是见证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第一家铁矿山;东露天采场落差444米,是世界第一高陡边坡;有面积达247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恳基地。再如华新水泥厂,其旧址现存的3台大型水泥湿法旋窑极为珍贵,其中一、二号窑为 1946年从美国原装进口,目前在世界上已十分罕见;3号“华新窑”为中国自产,代表了当时我国水泥行业的先进水平,被国家列为水泥工业的定型设备。华新水泥厂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作为湖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华新水泥厂旧址经专家认证为湖北省重要工业遗产,即将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业界关于建立华新水泥遗址公园、打造黄石工业旅游基地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2]。
有人说,工业遗产是阅读一座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不仅如此,工业遗产还是当代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参照物”。因为,没有历史比较,就无法见证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工业遗产记录的历史不该忘记,更不该把记录历史的工业遗产遗弃。所以,我们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和遗迹应有足够的敬畏感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黄石是典型的“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因矿而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各类矿石资源的耗尽和枯竭,黄石发展面临着资源不足、环境亟待治理以及矿冶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职工下岗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保护和开发利用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对于当前黄石的经济转型、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战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塑造城市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和开发利用矿冶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是黄石矿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晰了城市工业文明史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矿冶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城市的“印记”和“胎记”,是黄石的特色文化。特别是在近现代,黄石的私营民族矿冶工业、国家民族矿冶工业、官僚买办矿冶工业、外国资本主义矿冶工业,以及社会主义矿冶工业,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矿冶工业文化遗产。它们先后展现了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矿冶工业遗产主体,反映和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人们阅读城市文明史的实物读本。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每一项工业遗产都凝结着城市社会发展的演变规律,实施对矿冶工业遗产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对维护城市风貌、保持生机特色、克服千城一面现象,特别是对于塑造黄石矿冶名城的城市品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和开发利用矿冶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黄石具有三千多年的矿冶文明史,三千多年的矿冶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矿冶工业遗产纪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从矿冶工业遗产中,解读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海纳百川、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注重诚信等工业生产中铸就的特有品质,为社会添注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气质。因此,保护和利用矿冶工业遗产,不仅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同时,对于今天黄石的城市转型、实现第二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保护和开发利用矿冶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根据国内外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实践,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无绝对的对立性。在保护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利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经济学价值。在黄石矿冶工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能够在解决黄石城市资源枯竭、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矿冶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既能为后世留下曾经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的历史形象记录,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经济发展不竭动力的重要源泉。
(四)保护和开发利用矿冶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科技和人文价值
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不同时代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它们在生产基地的选址规划、建筑物和构造物的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的调试安装、生产工具的改进、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产品制造的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矿冶工业遗产,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矿冶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从而提高对矿冶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护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则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们构成了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矿冶工业遗产,对于提升黄石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黄石市在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典型案例是大冶铁矿。大冶铁矿的“亚洲第一采坑”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全长4 400米、东西长2 200米、南北最宽处550米、海拔276米至负168米、最高落差440米的世界第一露天矿坑。巨大的矿坑使周边的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有人提议,可利用大冶铁矿拖运矿石的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填埋于坑中。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可用上100年。实现矿坑回填,不仅解决了武汉的“百年之忧”,还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双赢”之策。我市多方听取专家意见,坚持用矿冶文化理念对其实施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成了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矿山公园。2005年 7月 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工业旅游中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市的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对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尚待加强
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做好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可靠保证。但是,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抗击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特殊阶段,拥有矿冶工业遗产的单位,因资金、经营等困难,放松了对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拆除老厂房、旧机器,丢弃、损毁档案文件的事情时有发生,给全面、有效保护矿冶工业遗产带来了困难。
(二)缺乏对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
矿冶工业遗产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时常出现。我市尚未颁布对矿冶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地方规范性文件。由于缺少法律保护,致使有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矿冶工业遗产在城市广场建设、城市道路拓宽和城市旧城改造中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局面。
(三)保护资金尚有缺口
受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规模限制,目前我市用于保护矿冶工业遗产的经费缺口较大,社会性投入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一)摸清家底
所谓摸清家底,就是对众多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开展专门普查、登记、分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明确遗产的不同级别,为以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专门普查是摸清家底的前提。黄石的矿冶业源远流长,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矿冶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其中矿冶生产工艺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矿冶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力争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
深入研究是摸清家底的保证。通过研究,我们要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要对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冶金、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矿冶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科学认定是摸清家底的关键。在专门调查、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矿冶工业遗产。矿冶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矿冶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立法保护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根据黄石实际,尽快制定保护矿冶工业遗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对矿冶工业遗产的拆改毁加以限制,防止重要遗产在尚没有认定前被拆迁或损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矿冶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对于暂时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矿冶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市委、市政府在将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还应将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矿冶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以保证在城市未来的改扩建、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中,矿冶工业遗产不被毁损。
(三)应急保护
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市政府应根据矿冶工业遗产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按照法律程序申报或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争取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矿冶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这部分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其文化价值可能也会大打折扣[3]。
此外,我们要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被继续破坏的风险。黄石的许多矿冶工业遗产所属企业至今仍然对国家社会作着贡献,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制、改革、改造势在必行,这就使有的矿冶工业遗产处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高危险境地。我们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保护利用
国内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作为“矿冶之都”的黄石,除了把矿冶工业遗产当作文化资源,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目前,对于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我们可以采取五种模式。
一是开辟专题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黄石矿冶工业形成发展历史、成就、工艺生产过程,以及矿冶工人的精神风貌,以突出矿冶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会参与感和认同感。如:大冶铁矿的“矿山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范例[4]。
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在矿冶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就是很好的尝试。
三是工业旅游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在原来的工业中心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综合开发。
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五是将矿冶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用以展示现代艺术、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等。如美国纽约曼哈顿苏荷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畔的 M50创意园,杭州城北的 LOFT49等等,都是其典型代表[5]。
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魂,保护和合理利用好矿冶工业遗产,意在弘扬矿冶文化精神,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黄石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 陈继林,钟丽萍,杨泽喜.黄石——矿冶文明之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0-25.
[3]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 (3):57-65.
[4] 吴柏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73-79.
[5] 阮仪三,张艳华,应臻.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2003(12):48-51.
(责任编辑 王定兴)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Mining and Smelting Industry Heritage of Huangshi
LIU Xiuhai
(Xialu District Government,Huangshi Hubei 435004)
Huangshi,one cradle of mining and smelting civilization,faces the challenge of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today.It is a critical issue to protect and utilize its mining and smelting industry heritage so as to establish a famous brand of its mining and smelting culture and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mining and smelting industry heritage of Huangshi a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the related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Huangshi;mining and smelting industry heritage;protection;utilization
G127
A
1671-7422(2010)04-0005-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4.002
2010-02-18
刘修海(1966— ),男,湖北广水人,工程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