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文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立足内需: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冯启文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萎缩,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向内需。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发展模式应遵循“大国模式”,通过内需来驱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例,提升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扩大内需;消费;国内市场
经历30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2009年有力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8.7%的GDP增速保住了较快的增长趋势,截至2009年末,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超过了4.9万亿美元,已经持平甚至超越日本。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后,美国的去杠杆化会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必须启动国内市场,依托内需,走出一条大国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拉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经济质量。但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也加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提升产品出口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内需主导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居民那么多,气候是多种多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①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认为:凡是岛国或小国,外贸对经济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可能性最大,至于像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这样幅员广阔而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完全靠外贸的“引擎”作用来带动全国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那几乎是不可能的。②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如能扩大对内开放,让商品、资本、劳动等要素能自由流动,其贸易创造效果甚至能超过世界上现有的很多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个省的面积、人口就与欧洲一个国家相当。从经济规模来看,广东如果被当作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4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
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在世界十大经济体中,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其他国家都低于中国:美国8.4%,日本16.3%,英国15.7%,法国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世界平均是25.6%。这说明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③
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长率。大致来说,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按照名义值算,2008年的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口与GDP的比例1978年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2009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约2.4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投资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功不可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这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粗放型出口战略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中国正在为此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④
1.出口导向战略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加入WTO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因为我国出口走的是以低价取胜的路子,虽然所获取的贸易利益不多,但出口数量大,所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比例高。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发展及所带来的强大竞争力产生恐惧,从而造成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此次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与贸易失衡有关,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下去。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来中国要以出口来带动GDP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2.出口导向战略使得我国的资源浪费严重。在出口导向战略的主导下,国内资源被大量投入到与出口加工相关的产业上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资金是有限的,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和部门的投资,从而导致国内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在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剧烈变化之后,其调整难度很大,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因而加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与此同时,外资的大量进入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不正确的政绩导向,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引进外资的冲动,因而投资方向比较混乱,常常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背离,妨碍我国经济体系完整、协调发展。
3.出口导向战略造成生态成本加重。20多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一些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转移出来的产业往往是污染较大,对环境破坏严重,所使用的资源和能耗较多的产业。目前,我们所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发达国家自己不生产的产品,外商投资的产业许多是发达国家国内禁止发展的产业。这也是我国对外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和外资迅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这种低层次出口产业快速发展,虽然能够业获得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却导致环境资源状况日益恶化,付出了沉重的生态成本。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传统的高耗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将不断提高。
我国2009年出口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而德国2009年出口额为8160亿欧元,折合1.17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中国还算不上是贸易强国。我国还缺少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驰名的国际品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造成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内需不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强调了国内需求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⑤其作用表现为:第一,国内买方的高质量的要求会使国内公司在买方的压力下,努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第二,领先的国内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和公司得到发展机会;第三,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尽快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因此,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所取代不了的。而我国的对外出口中由于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很多产品是按外商的要求生产,只赚取加工费,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大量的出口并没有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要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国内需求的作用不可或缺。
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由于对外需的路径依赖,在外需形势较好时,内需往往被冷落。每次我们强调内需时,总是在经济遇到困难,尤其是外需不振时。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时,是我们强调内需最多的时候。而到经济形势好转后,内需又被抛到一边。如此匆匆上马草草收场,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由于启动内需的政策总是在经济迅速下滑时才想到实施,所以其决策就显得非常匆忙,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论证,对于其后续效果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较少顾及。而且,在启动内需时首先启动的是投资,因为投资见效快,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加之我国特定的行政从属体制,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有着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大量的投资下去,短期内确实能看到效果。但从长远看,有很多隐患。为着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鼓励内需应成为一项长久性的政策。
内需有两种,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但一谈到扩大内需,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投资。投资见效快,各级政府有积极性,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但效率低,长久来看,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因此,扩大内需的落脚点应放在消费上。
投资虽然具有带动经济发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由投资所带来的产品和GDP的增加有可能转换为最终消费,也可能不被消费环节所接受。如果投资形成的产品最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就会形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投资主要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产业链比较短,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投资能否按时收回都是未知数。有些地区原有的机场因缺少客源而门庭冷落,但为了应对危机又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建新机场。有些边远地区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高速公路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项目建成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不能产生效益,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但由于多年来各级政府对GDP的崇拜,使人们陷于了“增长就是一切”的误区,为增长而增长,以致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经济增长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重投资轻消费,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个失衡表现在投资占GDP的比重太高。我国投资占GDP比重为45%,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美国消费则占GDP的70%。我国消费显然严重不足。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远远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广大人民在教育、医疗、住房上的巨大压力,有限的收入也不敢消费。尽管扩大内需的政策已提出10多年,但效果不大。也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体是实体经济,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收缩,使得中国的出口、外需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高杠杆化,政府过高的财政赤字、老百姓过高的消费支出。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各种运作、衍生工具的体系更是充满着高杠杆化。高杠杆化造成了风险、泡沫,是金融危机的源头。所以,在危机后,美国人总结教训,其经济的主流就是去杠杆化。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可能会上升,消费需求可能有所下降,美国的市场萎缩,至少可能会缩水相当一部分。欧洲的情形也基本类似于美国。中国大规模出口欧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必须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变部分的外需为内需,以消化过剩的产能,减少库存。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方针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国内交易环境不理想,在国内市场上交易甚至比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风险更大。加上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为地分割了市场,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扭曲了市场行为,造成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因此,许多企业不愿开发国内市场,从而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要推动内需,必须为促进国内贸易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首先,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创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强化执行力度,依法惩治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违规现象,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为开展国内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破除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封锁,促进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充分自由流动,降低国内交易的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区域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加强区域合作,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再次要强化信用系统建设,净化国内市场的交易环境。
与国外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这固然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低,但收入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我们储蓄率高,消费率低,不是因为居民大幅度提高了储蓄,居民储蓄率过去10年、15年一直为27%到30%左右,消费率为70%左右,是相当稳定的。我国国民储蓄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企业部门储蓄的增长,是因为企业未分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成因是资本对劳动的强势。这个问题不解决,扩大内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其他措施,效果都非常有限。因为老百姓收入太低。解决此问题,需要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是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继续抓好扶贫工作。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⑦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为消费者解除后顾之忧。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近些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医疗、就业、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医疗经费投入占教育、医疗总投资的比例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⑧以教育投入为例,教育部官方网站在2月份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前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本该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变成了老百姓买单,挤压了居民消费支出,同时使一部分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民的子女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升级,需要的不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低技术甚至无技术的劳工,而是受到良好教育的高技术工人。因此,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构筑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增强国内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这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补上的一课。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13美元,今年GDP增长8.7%,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左右。按国际惯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常态。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住房和汽车等大额家庭消费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教育、医疗、通信、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些特征都表明,我国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当人们解决了温饱层次的需求后,就会有改善住房的要求。房地产与50多个行业相关,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内需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相关数据,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20%。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综合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所得到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总贡献率由1998年的15.03%上升为2007年的27.49%,平均达到了21.76%。按理,它应当担当起拉动内需的重任,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房价太高,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极不相称。高房价不但阻碍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容易造成资产泡沫。因此,政府应打破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打击官商勾结,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只有让房子价格逐步回归到真实需求水平,将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才能起到启动内需的支柱作用。
注 释: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J].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
② 张培刚.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J].江汉论坛,2001,(11).
③ 张维迎.开发国内市场是更大的改革开放.http://zhangweiying.blog.163.com/blog/static/4812046920091193555922 1/.
④ 朱文兴.内需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
⑤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⑥ 李义平.论注重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 [J].经济学动态,2009,(4).
⑦ 温家宝.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J].人民日报,2010-02-05.
⑧ 韩海燕,何炼成.经济危机下的低收入阶层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江汉论坛,2009,(10).
(责任编辑:许桃芳)
Based on Domestic Demand: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Large Country's Econom ics Development
FENG Qi-we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Hubei 430205,China)
The current economic recession caus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dealing a heavy blow to foreign demand for made-in-China,forcing China to change it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Instead of depending mainly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for economic growth,China has to focus its attention on domestic demand stimulation.As a big country in terms of economic scale China should follow a"big-country"model in resp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domestic demand be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The key to increase domestic demand lies in consumption stimulation.To stimulate consumer consumption,the current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so as to increase the share of labor remuner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to enhance the general public's consumption capability.And at the same time,a sound social welfare regime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spend.
increase domestic demand;consumption;home market
F015
A
1672-626X(2010)06-0023-05
2010-09-26
冯启文(1962-),男,湖北汉川人,湖北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