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权
【摘要】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我国都有必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大量的投资。政府不应只提供设想、规划和领导,还应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市场发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内需 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近三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的标志性发展体现在供需两个方面。在供方,恢复了高考制度;设立了严格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学位体制;高校数量增加和教育能力提升;改革了原来的公费就学制度;大幅增加了招生规模;引入了其他社会力量办教育,而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包括一些外国高校在中国设立分校或机构;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需方,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大幅增加,大批学生迈出国门自费去海外留学;实行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供方的能力仍然有些欠缺,这不但反映在为适龄青年提供的入学机会(名额)上,而且更重要地反映在所提供的教育质量上。在入学机会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在教育质量方面,情况也有些堪忧。在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把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对科研师资的管理混用起来,采取同一种管理办法,实行同一套规章制度,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一个理想的科研人员需要密切注视国外同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向,这就需要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信息,包括随时利用机会与这些同行进行间接和直接的交流、讨论。但是,这些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是很难做到的。在短期内,反映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上,一些适龄青年选择去海外就学,意味着本可以用在国内产品和服务上的需求外流到海外,不能不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值得忧虑的是,我国需要有学生去海外留学,特别是去美欧等发达国家,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时增进相互了解,但相对较多的海外留学量是否是好事,值得商榷。也许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来说,这是好事,但也绝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只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滞后的,以致于我们有大批的学生选择去海外寻找合适的就学机会。应该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是不太适合我们追求的大国地位的。在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应该包含建设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各国年轻人所向往的高等教育学府。这样一个前景才会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必要的真正人才,使我国真正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于中国教育所出现的隐忧,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我国都有必要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在短期,对这一部门的投资有助于拉动经济;在长期,对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培养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将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资本市场可以在诸如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方面有所作为;可整合私人和公共资源,在供给方增加和改善教育设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在需求方提供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其他类似的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充分抓住机会。为了避免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公共投资的对象应该集中在缺少私人投资的领域,或者为确保公平性而需要重点投资的地方。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