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2010-08-15 00:48迟明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等值目的论译者

迟明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迟明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始于 20世纪 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

一、形成阶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 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是以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 m)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1997)。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 mance)。

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是汉斯—威密尔。他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的这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一书表露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理论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威密尔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威密尔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Skopos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Manttari。她也是一位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和翻译学者。她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曼塔利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她区别了“翻译 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曼塔利认为“翻译 (translation)”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包括 Christiane Nord,MargretAmmann,Paul Kussmaul,Hans Honing,Kupsch2Losre2 it,HeidrunW itte等,其中尤以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 (Polytechnic ofMagdeburg)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2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unction plus loyalty”(Nord,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二、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1.目的论 (skopostheory)

翻译目的论是由威密尔于 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地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 intentionality。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了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由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表达的。2)目的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基本规则: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 intra2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 inter2textual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3)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发起者 initiator确定翻译的目的,规定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告之译文的预定目的、译文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而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源语文化文本接受者 re2 ceiver的交际意图。4)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adequacy,而不是等值 equivalence。功能翻译认为的合适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哪种形式的等值。

2.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1)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为此,功能翻译区别了翻译 (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2)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和翻译行为发起者 (ini2 tiator)的决定性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了翻译要求才能被认为是实现了功能翻译。3)功能翻译认为的翻译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 (agents)有翻译发起者 (initiator)、译者 (translator)、源文本的制造者(source2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收者 (target2text receiver)等等。这些当事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交际必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符号的使用来实现,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5)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6)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源语中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三、国内发展研究

我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1987年到 2000年为起步阶段,或者说早期阶段,以初步译介和应用为主;2002年至今为发展阶段,2004年达到研究高潮期。自 1987年该派理论被零星介绍到中国以来,译界学者在各类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有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该派理论的有关论述。相关研究涉及翻译学的构建、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如旅游翻译、商标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片名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大学网站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等课题。

“中国翻译”在 1987年第 3期刊登桂乾元的文章《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简要介绍了弗美尔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第一篇功能派的译介文章。沉寂数年后,张南峰和陈小慰于 1995年分别在《外国语》和《上海科技翻译》上刊文,再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目的论,并认为该理论对我们非常有借鉴作用。而陈小慰次年刊登在《上海科技翻译》上的文章《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则是国内第一篇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文章。郭建中于1998年发表的文章只是提到了目的论这个名称,他称之为应用翻译的目的论;仲伟合、钟钰于 1999年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文章《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功能派理论的学术论文。徐泉和王婷于 2001发表的《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主要以功能论解释软新闻翻译中的改译现象,该文尽管只是对功能理论的简单运用,但开了功能派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研究的先河。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理论与实践拉得更近,它考虑到具体的翻译要求和赞助人的意愿,因而目的性和操作性更强。功能翻译理论区别了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注重译者的翻译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功能翻译理论避免了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

但是功能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功能理论特别强调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但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译者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要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三方面综合起来看。再者,目的论有三个规则: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这三个规则发生矛盾或冲突,应该怎样取舍?在翻译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忠实不漂亮,漂亮不忠实。从这句话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目的论中的目的规则和忠实规则永远不能用在同一翻译方法中。最后,功能翻译理论大多应用在应用文体翻译中,如广告文体、旅游文本、经贸文体等,但是在文学中的应用很少。可以试着将功能翻译论对文学翻译进行指导。

[1]Nord,Christi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2 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7.

[2]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21-23.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桂乾元.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 [J].中国翻译,1987,(3):53-55.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J].中国翻译,1999,(3):46-49.

[8]张南峰.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 [J].外国语,1995,(3):1-4.

H059

A

1001-7836(2010)01-0130-02

2009-11-03

迟明彩 (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等值目的论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
汉语国俗语义在维吾尔语中的等值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