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语篇主题发展的时间认知建构*

2010-08-15 00:43贺学勤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情状语篇现实

贺学勤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叙事语篇主题发展的时间认知建构*

贺学勤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叙事语篇的主题与事件时间的关系是语篇认知研究中尚未深入探讨的课题。叙事语篇的发展构建于事件认知表征的基础之上,并且由表征事件与非事件的情状句共同达成语篇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事件情状句与非事件情状句以三种基本原则方式运作:完成性事件句推动语篇事件发展;非完成性事件句构成语篇事件场景或同时由完成性事件句启动成一连续整体事件中的小事件;完成性与非完成性事件句为语篇导向的非事件句和语篇意义的合理构建作支撑,以构建完整连贯的叙事语篇,实现语篇主题意义。

叙事语篇;主题意义;事件;过程时间

在对叙事所做的各种研究中,Talmy最后一章“叙事结构的认知框架”被Freeman称为“迄今为止对文学认知系统最为全面的阐述”。[1](P1180)该章将叙事认知系统概括为三个方面:域、层次和参数。“域”指全部叙事语境中的五个分系统,叙事本身是其中之一;“层次”指在各域内和跨域操作的基本结构分系统,包括时、空、因果和心理四个同时关联作用的平行分支;参数指应用于所有层次间的一般认知组织原则。[2]Talm y的叙事认知理论在概念和范围上虽然是广义的,但搭建了基本研究构架。本文拟以此理论框架为基本理论依据,围绕语篇叙事域,重点从语篇事件的过程时间,①时间的表述可以归结为时间指示表述和事件指示表述(Schilder&Habel,2001)。时间指示表述指日历或时钟等具体的时间信息,主要有副词或名词短语,如on Friday,today之类。事件指示表述指事件里隐含着时间维度,这些表述主要通过动词和名词短语完成。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时间。即语篇中表征特定时间区间范围内的动态性具体事件的过程时间这一层面,探讨叙事语篇的事件时间过程与主题意义发展的关系。

一、事件过程时间与主题关系的相关研究概述

叙事语篇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事件,一系列相关事件可以形成一个连贯语篇,但是事件系列只是故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事要成立,还必须有一定的结构连结相关状态与事件。[3](P2)那么,什么结构可以使事件连结成完整的叙事呢?根据Sanders and Spooren[4](P918;928),形式、功能、认知三大派别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使得系列言语形成完整一体性连贯语篇的因素主要是意义而不是形式。Zwaan则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加工的事件标引模式(Event Indexing Mode),认为读者从时、空、因果等五个维度,通过整合语篇事件建构叙事性语篇的连贯表征。[4](P928)这些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其它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持,如 Fauconnier[5]、Doo ley[6]、郭纯洁[7]、Pu[8]等。其中 Pu证实了叙事者是通过建立起时间和空间框架来保持主题、信息传递等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Talm y[2]的广义叙事认知理论则提出了构成类典型叙事的三要素:将时间性系列事件转化为范型的叙事认知系统,连续性事件的发展程度,连贯与意义(significance)的程度,并且认为只有形成了完整一体的连贯和实现了作者一定交际目的与任务意义才能保证叙事的类典型性。这些论述尽管各有差异与侧重点,但它们基本一致的观点就是,时、空、因果关系等是建构叙事语篇的基本层面,它们相互关联,构建语篇叙事意义,即我们所说的语篇主题,而同时,语篇主题在相关认知系统的支撑下得以达成完整的表述。

对于叙事语篇的主题与时间关系,有关学界从不同角度作过一定研究,但尚未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Scholes的叙事定义很明晰地指出,叙事是一组与主题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先后发生的象征[9](P162),任绍曾先生[10]也明确提出和说明了叙事的这两个要素及其作用。在这两个要素中,时间作为叙事的基本属性乃学界共识。如Ricoeur高度看待叙事的时间意义:“时间只有用叙事方式组织才成为人类时间,反过来,叙事也只有描述时间存在的特征才有意义”。[11](P4)Ochs认为,叙事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是人们构造多种意义的活动,而时间属性则是叙事的必要条件。[12]这些理论阐述明确了叙事主题意义与叙事时间的基本关系,然而,它们着眼的叙事时间多限于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意义,没深入到事件的内部时间过程特征。对此,Talmy明确指出了叙事的时间结构本质及其与语篇发展的关系:事件就是时间结构形式,事件的总体发展有其时间特质,而且只有时间层面具有内在的发展属性。[13]所谓事件的时间特质,就是“凸显”(figure)与“背衬”(ground)理论下的事件时间的有界、无界等特征。不过,Talm y这方面的论述主要限于分句层面,没有在叙事语篇层面展开,倒是 Hopper等从前景—背景角度,围绕分句动词的时态与体的含义,论证了分句事件的完成与非完成时间界性是推动语篇前景—背景转换发展的语义主线。[14](P3-18)[15](P64-65)[16][17](P13-15)这些论证主要是就时间界性对于语篇事件的发展而言的,并没讨论语篇主题意义发展与事件内在时间过程之间的关系。就此,贺学勤[18]撰文指出,叙事的主题意义与叙事事件时间之间有一定关系,认为完成性语句完全能架构起叙事语篇的发展经脉,但是没有非完成性语句的叙事将不完整,不过,该文并没有对此展开详细研究,没有具体明确叙事的主题意义与事件语句时间的各种关系。那么,要明确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研究能构架叙事语篇发展的语句,研究体现事件时间过程属性的事件分句与其它非事件分句,即我们所说的情状句。

二、事件过程时间的附着体——情状句

对于情状句,我们在汲取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它的认知概念结构定义:

情状句是带有时、体或情态语法标记的起实际交际作用的有定语句,是建立在情状基础上的“情状复合体”(situation comp lex)。它是在无语法时、体和情态标记等的事况概念原初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复合了表达说话人视角的时、体与情态等形式标记形成的实际交际中的语句,是言语者对现实事况的具体识解,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定位,构成认知者对具体事件或状态的认知概念。

情状句的基础结构是情状,是具有共同属性的同一层次上的基础图式;情状句则是以情状的结构与属性为始源性基础结构,在话语层面上对具体事况的识解表征,属于话语概念层次。因为情状句的基础结构、话语属性和现实性表征,它具有不同层面属性基础上的类型之分,其中最高层就是现实性情状句类别,最基层则是时间过程的完结性类别。有此概念基础,我们可以展开对话语层面的叙事语篇的相关讨论。

上文所谓的类典型叙事语篇,是将所述事件状况作为真实或虚拟的现实,即概念化者所认定的现实,故而具体事件的叙述表征是叙事语篇的类典型特征之一,而表征具体事件的言语句则是事件句,属于情状句类型。确切地说,事件句是现实情状句类型中指涉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分句,是在语篇语段所述事件时间区间范围内的动态现实分句,表现为完结(成)性和非完结(成)性时间特征的两种性质,它既包括识解为“独立的、完整的事件的句子”[19],也包括识解为非完整性事件的语句,如例句“三只老鼠在吃一块干酪”。与之相对,非事件句则指事件句以外的情状句,包括非现实句与非具体事件现实句(详论待另文刊发)。

从事件本体性质看,非现实情状句本就不是事件的构件,因此,考察叙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相当于考察现实事件句的时间过程及其特征。另外,语篇是一个交际事件,可视为一个宏观言语行为。[20]在宏观言语行为的叙事语篇里,表述事件的主要语句相当于言语行为句,它们通常由语句的主要分句表达。正因如此,本文主要讨论表征事件的独立情状主句,而较少考虑不起独立交际作用的其它非独立分句类情状句。

三、现实情状句与事件和主题

(一)现实事件句与叙事事件

在现实事件句中,完成与非完成性分句对于叙事事件的发展各有不同作用。完成性分句是构成事件发展的主线(如例1),非完成性分句构成事件结构,但不推进事件向前发展(如例2)。

当这两种时间特征不同的事件分句共同构建一个事件时,其构建方式表现为两种:其一,事件句均为完成状,构成事件发展的连续性,此种情况下,分句呈序列扫描式表征,前一分句在相关背景的映衬下突显,成为后一分句的事件参照背景,推动交际者对事件的期待,各分句相互连环,形成连续性行为动作,推进事件的展开,或形成因果关系的事件链,构成完整事件,如例1(未明出处者均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其二,完成状与非完成状事件句并行,有两种方式构建事件。一种是非完成分句做完成分句的参照点,构成事件的背景;另一种是非完成分句做完成分句事件的伴随状况,两种方式均由完成分句推进事件发展,见例2。

例1:a.…she got up w ith an abrup t dismissing gesture,lifted the little table w ith the paper bags of money stacked on it,and carried it inside.(Do ris Lessing:The Grass Is Singing)

b.宋希濂(想对瞿秋白再作一次劝降,)遂邀瞿秋白一起饮酒。席间,宋希濂拿出电报给瞿秋白看,并称……

c.凤霞有孩子了,我和家珍嘴一咧也都笑了。

例2:a.(我们催急了,)他却一边拍着藤椅的扶手,一边望着天花板,长叹一声……

b.Now Aiyi is crooning to me:“Jandale.”…She looks up at me,and then peers into her pink p lastic bag.(Amy Tan:A Pair of Tickets)

c.那小孩子忽然向她们椅子背后伸了双手,大笑大跳。(《围城》)

d.迟先生并不反驳,心满意足地仰坐在破藤椅上,望着天花板出神。听了一会儿,他笑道……

例1a句中,got up、lifted the little table、carried it inside均呈现为前后连续的完结性事件片段,各自线性地展开了同一个场景事件中的连续行为动作,构成一个场景中的完整事件。例1b中的“邀……饮酒,拿出……,称……”呈时间顺序连续性完整事件,与例1a不同的是,此事件由“邀……饮酒”设定范围,通过“席间”将事件时间范围具体化,然后突显饮酒席间的事件。例1c的两个分句表征两个不同事件,但二者形成因果关系系列事件,前者引出后者。例2a中,前一分句的非完结性行为“拍着……望着”和后一分句的完结性行为“长叹一声”共同构成一个事件,前者不推进事件向前发展,但说明和充当了后者的背景。例2b的几个分句中,第一个是非完成分句,说明第二个分句事件“阿姨抬眼看我”时的状况,并由第二个分句引发事件的继续发展。与以上两句不同的是,例2c的事件中,非完成次事件“大笑大跳”是在完成性次事件“伸了双手”之后的伴随状况。例2d中,第一句非完成事件分句与例2a和2b相同,不推进事件发展,与它们不同的是,它不表示完成性事件是在非完成性事件过程中发生且双方合成同一事件,而是由其后的完成分句表征非完成语句事件的结束,因此赋予非完成性语句事件以相对独立性,二者合成一个较大的整体事件,但其整体事件的发展还是由完成分句推进。

(二)现实情状句与主题

以上是就构建事件本体的现实事件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析,从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件本身,却不知事件的意义何在,而任何事件的表述都是为支撑一定意义服务的,否则叙述事件就无多大价值。既然这样,那么,用来表达意义类的非事件情状句与事件情状句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语篇是由主题统领的事件表述。下文将在这一基本观点的支持下,探讨叙事语篇的发展模式。为清楚起见,下面所选语篇片段中的各句用小写英文字母a、b标示,事件情状句用En标注,事件情状句中的完成性行为分句用 Tn标记,省略号代表删节掉的原文。先看语例:

例3:a.She had to crush dow n violent repugnance to the idea of facing the farm natives herself.b.E1Even w hen she had called the dogs to her and stood on the verandah w ith the car keys in her hand,T1she turned back again to the kitchen for a glassof water;E2sitting in the car w ith her foot resting on the accelerato r,T2she jum ped out again,on an excuse that she needed a handkerchief.(Do ris Lessing:The Grass Is Singing)

该语篇片段有a、b两句,a句是由具有情态意义的成分(have to)定位的非事件现实情状句,b句则是由两个表征完成性事件(T1与T2)的并列分句构成。这两个并列分句所勾勒的独立完整行为“再次回到厨房”和“又一次跳出来”,在各自的语句语境成分“手里拿着车钥匙”和“坐在车里”指示下,形成了时间上的前后连续,但是导致这两个迟疑行为的原因在于a句表达的主人公憎恶但又不得已而为之之情。也就是说,两个事件情状分句所展示的完结性事件只是解释说明主人公不得已而为之的心理而已,而这种情绪和心理恰恰就是该语篇片段的主题意义。因此,完整事件的叙述表达其实质是通过构建和解读事件来阐发话语识解人的某种认识理解,即借助于语篇人物,通过拟构人类生活经历,来传达、分享和丰富理解这种经历的一种手段方式,并且让这种经历恰如读者身边的真实现实,使未经历者也能通过阅读或听讲来感受和体会自己经历过或未曾感受经历过的世界,获得关于某种世界的间接经验和理解。这样,完整事件的表述只不过是为非事件情状主题句内容作注解而已。再如上文例1b“宋希濂……邀……饮酒……”事件句只不过是对之前的非事件句小主题“想对瞿秋白再作一次劝降”的实际注解而已。

例4:a.E1T1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T2“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b.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E2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E3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c.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围城》)

此语段中,a句为完成性前景句,构成故事的发展。b句是现实事件分句与非现实分句的杂合句,其中E2与E3都是以“在”为标记的非完成进行体事件分句,而它们各自之后的分句则是分别以“蓄心要”和“希望”为标记的非现实分句。两个非完成体“在”字分句(E2、E3)事件是对“五个钟头以前”正在发生之事的回顾,它们只构成事件状态,不形成事件的向前推进。显而易见,它们的作用不在于建构已完结的事件,而在于形成与a句倒置的故事前景相映衬,即夜晚十一点时的事件状况,此时,鸿渐夫妻关系已经破裂。a句“钟声响起”这一事件是一个时间错位性事件,隐含着它所象征的夫妻关系现时破裂与几个小时前相互间心存体谅这一情感状态的迥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表示完成性事件的情状句a在象征着整个语篇全部事件了结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叙事的倒错,导引出b句,以勾勒出五个小时前夫妻关系尚未破裂的时候,双方具有相互体谅的情感愿望,形成不同时间下的事件状态与结果迥异的对比。c句为非事件现实情状句,不指示语篇事件,但指向故事暗含的主题,是故事的意指所向和意义核心。正是通过a句和b句这两个完成性与非完成性事件情状句的对照铺垫,才顺理成章有了主题句c的顺利出场。这表明,动态完成事件句和动态非完成事件句共同搭建平台,推动发展出非事件主题句,构成逻辑和语篇上的意义连贯。这说明不仅是完成性情状事件句,非完成性情状事件句也是为主题搭建平台,这两种事件句通过不同句法形式,展示事件的不同过程状态,并与它们所搭建的非事件主题句一起,共同构建意义完整的叙事语篇。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叙事语篇所构建的故事世界,无论是突显事件的完整状或是非完整状,也无论两种状态下的事件叙述的先后顺序,其目的都在于实现语篇交际者的目的意图,而实现这目的意图的语言表征方式就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在体现在非事件情状句上,并且也直接或间接地由非事件句实现对事件或事件链、或者整个叙述语篇的意义表述,除非整个语篇偏离于类典型叙事,没有事件句和主题句,如Jamaica Kincaid的短短篇小说 Girl(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8th edition)。

叙事语篇的主要构件是表征事件的现实情状句,它们表现为事件时间过程的完成和非完成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性质的事件情状句在构建叙事语篇时各有其作用,并且和主题类非事件情状句共同构成真正完整一体性语篇,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语篇的交际目的与意图。在建构语篇发展的过程中,事件情状句与非事件情状句的具体运行方式与原则如下:

第一,完成性情状句是推动语篇事件发展的主动力,并且以序列扫描式表征事件,但单靠它构不成完整意义的叙事语篇。

第二,非完成性事件句不构成语篇事件的发展走向,它的功用在于构成语篇的事件场景,为完成性事件句推进语篇发展做置景铺垫,或构成完成性事件的伴随情况,或在完成性事件句的启动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完成性分句次事件的另一次事件,但两种过程时间特征的事件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事件。

第三,完成与非完成事件句表征语篇事件,其目的在于为达成合理的语篇意义表述搭建平台,并为此建立与非事件句尤其是与主题相关的非事件句的联系,而非事件现实句则在事件句的平台上传达某种有特定意义的主题。这是叙事语篇事件构建的最终目的与目标,也是构成完整连贯的叙事语篇的根本保证性原则。

[1]Freeman,Margaret H.Cognitive linguistic app roaches to literary studies:state of the art in cognitive poetics[A].Dirk G,Cuyckens 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C].Cambridge:CUP.2007

[2]Talmy,Leonard.Tow 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I)[M].Massachusetts:M IT Press,2000.

[3]Herman D.Introduction[A].David Herman(ed.).N 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C].Stanfo rd,Califo rnia:CSL IPublications,2003.

[4]Sanders,Ted,Wilbert Spooren.Discourse and Text Structure[A].Dirk G,Cuyckens 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C].Oxford:OUP,2007.

[5]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Dirk G,Cuyckens H(eds.).The Ox ford H andbook of Cognitive L inguistics[C].Oxfo rd:OUP,2007.

[6]Dooley R A.Exp lo rations in discourse topicality[A].SIL Electronic W orking Papers[C].2008-07-20.http://www.sil.Org/silewp/abstract.asp?ref=2007-010.

[7]郭纯洁.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4(4).

[8]Pu M ing-M ing.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coherence[A].June Luchjenbroers(ed.).Cognitive L inguistics Investigations:Across languages,fields and philosophical boundaries[C].Am 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

[9]张一平.英语叙事语篇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0]任绍曾.叙事语篇的多层次语义结构[J].外语研究,2003(1).

[11]Abbott H,Porter.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 arrative[M].Cambridge:CUP,2002.

[12]Ochs,Elinor.Narrative[A].Dijk,Teun A(ed.).D 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 td.,1997.

[13]Talmy,Leonard.Tow ard A Cognitive Sem antics(Vol.I)[M].Massachusetts:M IT Press,2000.

[14]Hopper,Paul J.A spect between discourse and grammar:an introducto ry essay fo r the volume[A].Paul J.Hopper(ed.).Tense-Aspect:Betw een Semantics&Pragmatics[C].Am 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

[15]Thelin,Nils B.(ed.).Verbal aspect in discourse:on the state of the art[A].Thelin N B(ed.).Verbal Aspect in D iscourse[C].Am 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

[16]Chvany,Catherine V.Verbal aspect,discourse saliency,and the so-called“perfect of result”in modern Russian[A].Thelin N B(ed.).Verbal Aspect in D iscours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

[17]Smith,Carlota S.M odes of Discourse[M].Cambridge:CUP,2003.

[18]贺学勤.情状句之于叙事语篇发展的认知建构[J].外语学刊,2009(1).

[19]沈家煊.“有界”与“无界”[A].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Dijk T A.Cognitive contextmodelsand discourse[A].Stamenov M(ed.).Language Structure,D iscourse and the Access to Consciousnes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The Cogn ition-based Theme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Texts in Time Dimension

HE Xue-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zhou Teachers’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me of narrative texts and event time is underexposed in cognitive discourse studies.This study reveals that a narrative text is built upon the cognitive rep resentation of events,thus achieving its significance in p resenting theme meaning through blending rep resentations of event and non-event situation comp lexes w hich run in the fo llow ing three p rincip les:1)a bounded event clause advances text;2)an unbounded event clause grounds text and imp licitly serves as part of a seriesof events and;3)both bounded and unbounded event clauses in serving the text-directing non-event clauses aremerely meansof constructing a convincing and coherent narrative text in fulfilling its fundamental function to convey some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narrative text;theme;event;process time

H030

A

1009-1734(2010)05-0103-05

2010-07-09

贺学勤,副教授,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猜你喜欢
情状语篇现实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