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0-08-15 00:52何康民
关键词:跨国企业跨国公司精神

何康民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何康民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当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努力探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所肩负的重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途径。突破传统人才培养定势,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金融危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培养结构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建国后我国高校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模式暴露了一系列弊端。在这一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先天性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储备,对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高校新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现状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期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不仅看中中国丰富的物产资源,更觊觎国内雄厚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外资加速涌入中国,在中国市场尝到甜头的跨国企业,意识到人才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充满创造力的大学校园,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和协作。外资公司通过在中国高校设立巨额奖学金、设立校企合作研究所、建立人才储备方案、资助高校实践教学项目、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等方式加强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如摩托罗拉、三星、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公司都与内地高校有形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计划,宝洁中国更是优先招聘拥有其公司实习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跨国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这一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三赢的结果。对高校来说,有助于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有助于压缩员工培训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因此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高校、外资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二、高校与跨国企业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依据当前跨国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和规格,高校应着眼于未来,立足学校实际,积极与跨国公司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有的放矢地开发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选派优秀毕业生充实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敲响了警钟,跨国企业以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较高的待遇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关注的热点,随着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人员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吸收大量的中国员工,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600万以上,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跨国企业却发出“招人难”的感叹。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跨国企业“招人难”,这些说明,高校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质疑和大胆改革。

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教育大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就业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对选择进入跨国企业的大学生来说,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成为一名“企业公民”,而不是“职场过客”。

高校应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走访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认识和了解跨国企业的人才标准,正确认识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探索教育与企业联手的新型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为:(1)专业技术知识:目前外企对华投资集中在高新科技端咨询、深层次服务等领域。如高新科技领域知识结构更新快,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快速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2)外语能力:凡是在外企工作过的人都会对英语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试用期结束会收到人力资源部发来有关转正的英文信,升职后会收到祝贺信,工作突出有老板亲笔签名的感谢信等,这些都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的。公司内部很多培训也是直接请外国专家主持的,如果英语交流能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3)实践经验:这是外企较为重视的一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目的是让大学生能接触社会,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品德修养:“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以及对公司价值观的遵守和执行。企业奉行人才攫取战略的时候,看重的是人的能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初期重能力轻人品的择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能力越强起反作用时破坏性能量也越大。这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人品的重要性。(5)其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自我改进等方面。

三、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与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强联合。

(一)加强校企合作

近年来兴起的工业产业与教育合作培养新型人才是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现在有不少跨国公司已经将目光转向培养中国学生和从业的教师身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外资参与的奖学金。2002年7月,微软中国公司宣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及上海交通软件教育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除资金外,微软还支持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及师资培训和到该公司实习的机会。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与跨国企业联手,使大学生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都具备国际化水准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和才识的统一。首先,开拓创新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和好奇心,是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如果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缺少自信,缺乏好奇心,懒散怕苦,不能持之以恒,便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是一种“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此外,开拓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才识,即一种才能和见识,它要求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从经验、事实、材料中凝炼出自己思想的能力。

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评价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凭借单一标准衡量。哈佛和牛津这两所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学,对“一流学生”的评价是创造性、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分数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类似全国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所有的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考察。一流的学生必须具备创造性、广泛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三点必不可少。”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只是学习成绩优秀,更要看他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社会所需人才而言,仅有专业技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有广泛的兴趣。

(三)重视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均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德育又增添了新的内涵。首先是责任教育。责任教育的起点是对自己负责,领悟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和世界人的真正内涵,逐步认识到对他人、社会及人类负有的道义上的责任,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在含义。其次,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的关系。再次,合作精神教育。知识经济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相容与合作,外企更注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几乎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员工通力合作来完成,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都是不可取的。

(四)奋斗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内涵的丰富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个新的挑战,德育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相适应是必然趋势。作为学校对德育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教师素质的提高、德育课程的设置、德育教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着手,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见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高校与跨国企业密切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利用企业业务平台提供见习操作岗位,选派资深业务员进行业务指导,实行“师带徒”制度,毕业后由企业考核竞争上岗,缩短了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二)本土化的“BTEC”模式。BTEC模式是英国爱得克斯教育基金会提出的教育新模式,该基金会由“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和“英国商业技术教育委员会”(the 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缩写为BTEC)合并构成,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课程证书体系之一。高校可以参照BTEC教学模式,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内容,搭建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多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具有突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一个平台、两个支柱”。“一个平台”即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最终达到知识、素质和能力全方位的学生综合成长大平台。两个支柱,即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双师型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校内实训;专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知识、管理才能、语言能力等专业素养和就业精神、创新精神、交际能力等人文素养共同来实现。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大潮,顺应历史潮流,把握人才需求的脉搏,为社会乃至全球培养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同样,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前景。跨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能满足跨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则反映出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在全球经济危机出现时,高校更应依据形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和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做好优秀人才储备。毫无疑问,经济危机是暂时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是跨国公司今后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此,人才培养须走创新之路,在了解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探究与跨国公司的密切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的双赢局面。

(注:本文为“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b315)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

[2]印晓红.高校创新教育面对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王根顺.跨国企业的人才标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5,(5).

[4]韩彬.大学校园跨国企业新的竞争点[J]家电科技,2003,(1).

[5]张晓华.大学与跨国公司研发合作模式面面观[J].中国创业投资与科技,2003,(5).

[6]周元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2).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跨国公司精神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拿出精神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