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0-08-15 00:48宋振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政治思想

黄 洁,宋振超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46)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黄 洁,宋振超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46)

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由于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理想信念上都呈现出的新特征,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入手,提出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1.2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心需要,一切工作都要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秋季开始,倍受教育界、大众社会及媒体关注的新一代群体“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将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90后”大学生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理想信念上彰显出来的新特征已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制定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

1 “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所谓“90”后大学生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90后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加深、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一个时代的青年身上总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90后”因其出生成长的年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于以往“70后”、“80后”的鲜明时代特征:

1.1 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意识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个人特色,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表现与众不同,他们的个性张扬与自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究其原因,“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网络的发展使他们知识面宽广,获取新知识比较便捷,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因此他们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然而又正因为他们对个人的过度关注、对展现自我的过分追求,使得“90后”大学生表现得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从而也导致了他们普遍集体归属感不强,大多时候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顾及集体利益,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1.2 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这批“90后”大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从小就有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在网络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网络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网络上聊天、购物、玩游戏在他们少年时代便习以为常,很多学生开学前通过网络查询对自己即将进入的大学已经了如指掌。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乐于且善于利用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各种问题的答案。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或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产生着影响。网络的虚拟特性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同时,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在现实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人出现“网络成瘾”、交际困难、交际障碍等心理疾病。

1.3 目标明确,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差

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80后”大学生在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90后”大学生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90后”大学新生大都已经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这些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明确的目标,敢于表现自我的自信,让“90后”大学生更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具有开拓精神。当他们还是准大学生的时候,便在暑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家教、促销员、志愿者工作等。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折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1.4 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政治观不稳定,但不乏责任感与理性爱国

1990年后的中国既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发展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中国的“矛盾凸显期”,加之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90后”生长的环境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他们既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许多困惑、矛盾、冲突,导致行为消极、积极并存”。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概念比较淡漠,认为那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并无实际意义,对政治观持“中立”态度,党团意识不强。即使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有很多时候也是在家长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实现,他们一方面把政治资本当成是自身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功利倾向较明显。但与此同时,“90后”群体身上也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国家的认同感,大多数“90后”表示会为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而感到骄傲,在国家社会需要的时候会挺身而出,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5.12汶川大地震中“90后”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

2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90后”大学生的诸多时代特征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方式、手段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进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正如学者暴占光所言:“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者自己要先实现几个转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在信息化手段上,向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除此之外,还应当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解决“90后”大学生具体问题的实效性。

2.1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集体教育、以不变应万变的的教育方式早已落伍,尤其是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够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90后”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要围绕“90后”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2.2 “变师为友”,促进师生和谐相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变师为友,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方面能互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倘若教育者和“90后”大学生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吸引、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老师还只是会一味地高姿态说教,肯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教育者要学会放下架子,“变师为友”进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养,不断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2.3 发挥“思想课堂”主渠道优势,创新教育方法

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创新教育方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针对“90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欲望心强烈,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优势,旗帜鲜明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2.4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对于那些在网络伴随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而言,上网已成为“90后”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高校应当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学校的德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与“90后”对话交流,如“虚拟社区”、“心声倾诉”、“校园论坛”、“BBS”、“公开点题”等,通过网络深入了解、理解、重视和评价“90后”大学生。同时要建立“红色网络”,以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的主流思想,建立绿色网络。以QQ群、博客、飞信等的形式作为与“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2.5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但两者的理论基础、目的、内容和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社会应变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无所适从,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90”后大学生。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心理问题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4).

[2]张学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172,176.

[3]暴占光.90后大学生挑战高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11):60-61.

[4]李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3):158.

[5]王志强.从“90后”大学生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华章,2009,(10).

[6]胡邦宁,廖元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时代文学,2008,(11):147-148.

G641

A

1671-4733(2010)01-0080-03

2010-03-1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信息化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TJ209029)

黄洁(1979-),女,江苏南通人,法学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电话:13913877582。

猜你喜欢
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