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河南郑州 450045〕
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丁玉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河南郑州 450045〕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际而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可以从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来考虑。通过政策的制订,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引导,强有力的推动,来促进我省城乡一体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
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际而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就制订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省的一些试点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讲,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加强我省城乡一体化研究,探索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经济增长看,保持国民经济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形成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我国农村人口多,市场潜力大,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重点;从城乡产业互动看,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从产业发展看,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十分紧迫;从人口分布来看,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2.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1978年至 2008年的 30年间,我省人均 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1978年的 4.5%提高到 2008年的 6.0%。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的,甚至可以说,经济越发展,城乡差距越大。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更是加大了我省城乡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4454元,两者之比为 2.964∶1。其次,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8.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4.8%,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值明显高于城市,说明农村居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再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近年来,尽管国家和省政府大幅增加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与城市差距较大,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最后,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无论是保障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距。面对现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诸多“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省广大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地调动起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省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这一生产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组织形式松散,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刚性;资源配置分散,生产资料浪费严重;信息渠道不畅,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逐步恶化;农民团体意识不强,邻里关系逐步淡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在我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里,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省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诸多“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1.良好的政策条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五个统筹勾勒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制度框架。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为了加快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河南省人民政府也于 2006年制订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措施手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比重较大、财政保障能力较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 7个市为试点,为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进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2.坚实的经济基础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全国排名第五;财政总收入完成 1921.6亿元,增长 7.8%。统计数字充分显示,我省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以轻纺、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另外,我省作为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扭转。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也将为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构建积累经验,树立典范。所有这些,都将为我省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成功的试点经验
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各地都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我省,济源是被确立为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较早的试点市之一,经过几年尝试,它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思路上,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和水电路气等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引导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体制上,实施“放权强镇”战略,在财政、人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给予各镇更大的发展自主权,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整合城乡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辐射和延伸,着力构建城乡均衡的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体系。省外还有成都、苏州等许多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探索出了许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都可以用来借鉴、吸收和尝试。
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思路不同,选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不同。从我省来讲,可以结合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围绕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引导推动,来促进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科学而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是要合理规划点、线、面的结合。城乡的空间结构是由点 (城镇等点状设施)、线 (交通等线状设施)、面 (城乡的区域面积)构成的拓扑结构。点、线、面的空间结构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来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的分配、建设在规划中都要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二是要集约土地利用。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利用的原则,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防止靠经营土地、炒地皮而扩张城市,靠出卖土地牺牲农民利益而换取城市建设资金等行为。三是要统筹考虑产业分布。在规划中,要把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合理了,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四是要整合乡村的村落布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包括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来统筹规划乡村的村落布局,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土地利用。五是要树立环保意识,构建生态社区。在制定规划时,要对整个区域的山水田林路、城镇村企市做统筹规划,切实做到保护水源、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协调、相和谐。
2.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
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在加快城市化与非农产业进程中,一是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调整城乡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发展产业聚集区,形成集约化生产,提高城镇的工业化水平,壮大经济实力。三是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业、系列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生产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在涉农产业的规划上,一是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三是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农村金融新体系,为涉农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四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质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城乡公路网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落实公路网建设的“村村通”工程。二是要加快城乡能源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配套工程,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约能耗,建设绿色家园。三是加快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话费用,保障城乡信息畅通。四是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通道绿化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城乡总体环境质量;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时,一是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二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为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5.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制定劳动就业政策时,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城乡就业岗位以及改革户籍、土地、教育等管理体制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二是要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能力,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引导劳动力能够合理有序流动。三是要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制度上的界限,改变城市保城市、农村管农村的就业现状,真正实现以劳动力的素质作为就业的主要标准,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国家统一、高效、规范的服务和管理轨道。逐步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使人力资源要素得以畅通、有序、和谐流动。
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建立完善、高效的城乡管理系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保障。构建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一是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建立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废除或修订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纳入一体化轨道。三是要加大城乡居民户籍改革力度。变固定户籍制为城乡一体的身份制度,实现居民在城乡间的顺利流动。注重优化城镇发展环境,突出增强城镇人口聚集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进城落户,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四是要进一步理顺城乡管理体制。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户与市场衔接,实现经济要素向效益最大化的空间区位和产业部门自由流动,规范市场行为,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
[1] 梅付春.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2] 徐明华,白小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含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责任编辑:刘 阳)
10.3969/j.issn.1008-3928.2010.05.014
F291
A
1008-3928(2010)05-0055-04
2010-08-06
丁玉国(1963-),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