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韧
(华中师范大学 产业集团,湖北 武汉430079)
在高校理工科院系实验室构建心理咨询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张韧
(华中师范大学 产业集团,湖北 武汉430079)
面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大多数高校现阶段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笔者提出可以在高校理工科院系实验室构建心理咨询平台。实验室在建设心理咨询平台上,拥有与学生最接近的地点、一流的环境、高素质的人员等这些学校其它部门所没有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实验室就已经是或一定能在心理教育的课堂平台了,要想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合格的、完备的心理咨询平台,必须在实验室管理和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上寻找途径,并根据自身经验指出了实验室进行心理咨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理工科;实验室;心理咨询平台
伴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适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研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6%~30%的区间内徘徊,检出的问题主要为强迫症和人际关系敏感(富景春,1998)。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记录则表明,在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 (罗品超,2003)。而在这个心理问题学生群中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一直具有比较高的比率。
这种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高比率是与理工科学生的课业压力紧密联系的。就国内的现状来说,理工院系学生的课业压力比文科院系学生明显要重,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在实验环节上比文科学生多和杂。从实验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面对枯燥的实验器具,成为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能够做出数据、完成论文的必然选择。实验多、杂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学生的心理调节时间,实验室的枯燥容易产生抑郁,而理工科院系严谨求实的风气相对地使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显得呆板、程序化和不灵活。这些印象已经形成了“光晕效应”,不仅影响他人对理工科学生的判断也影响理工科学生的自我判断。这一切在“高校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个大环境里,使得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心理问题也就更加的显著。
面对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心理问题突出这样的窘境,加强高校理工院系高年级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依赖刚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以心理咨询中心为中心的体系,理工科院系学生也不例外。然而,这些新建立的心理咨询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从层次上看,虽然现在学校一级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相当多的学校是将心理辅导机构的牌子挂在了校团委等其他机构的门口,空壳一个,没有起到心理咨询辅导应该的作用。即使有些院校设置了三级心理咨询机制,即:一级是由院校的心理教育专业老师组成的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教育指导中心;二级是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各个学院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素质很好的学生干部组成的院系级心理咨询辅导室;三级是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爱好心理学、心理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协会等组织。同样也存在着虽很贴近学生生活空间,却远离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的问题,这在理工科院系学生实验任务重,以个人或小集体为实验单位的现状下,表现的更明显。
第二,从人数上看,即假使忽略现存心理咨询机构的层次问题,仅看数量,心理咨询教师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香港高校大致为1500:1,而内地高校则为10000:1,因此很多高校在专职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普遍都聘请了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素质很好的学生干部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批兼职人员虽然已经占了心理咨询队伍中的大多数,但仍然难以满足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需要。可见,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大瓶颈。
第三,从硬件上看,即使在学校一级,咨询场地一般都拥挤、简陋,缺乏心理咨询必要的保密性和环境舒适性: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一般最害怕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而心理学指出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环境,会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与教育,从而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恢复提供更好的条件。但高校现状正如上文所述,仅将心理辅导机构的牌子挂在了校团委等其他机构的门口,里面加个桌子即可,根本谈不上保密性与环境舒适性。心理咨询场地硬件的现状,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不敢进、不想进、不能进。
学生急需“关怀与指引的心灵”是与上文所述现阶段学校心理教育的严重滞后相对应的。心理教师数量少、层级不合理、硬件条件差,成为制约高校心理教育的瓶颈。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自我的摸索,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心理方面的书籍则是其解决困惑的主要方式。但缺乏可自我支配的时间、地域去调节。这时笔者提出是否可以把理工院系实验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补充,既在理工科院系构建心理咨询平台,也利用实验室在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科研生活中重要性,使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课堂。事实上,实验室在完善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学校其它部门都无法比拟的。
首先,实验室从心理治疗的地点看,作为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必经的科研场所,它相对于学校其它部门,对咨询者更具有“可亲近性”与“隐蔽性”。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去实验室是正常行为,不会产生像其他心理咨询方式,因被动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接受咨询,而对“咨询者”产生负面影响和压力;同样,也使咨询者更容易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外界干扰,更好地正视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其次,实验室提供了改善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各类高校实验室经过近年来各种专项资金投入,整体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心理学者与环境学者均发现,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实验室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科研环境,相对于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在校内三点一线的其他地域,是具有整体环境优势的,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对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为维护、改善、保持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第三,实验室还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学校高素质心理咨询教师缺乏,而实验室中正好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近年来一大批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充实到实验员队伍里来,提高了实验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支较高素质的实验员队伍成为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研究生加以积极引导的人才储备基础。在新形势下,高素质的实验员队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指导,消除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消除不适应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良好的认识、情绪、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从而可以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
实验室在建设心理咨询平台上,拥有与学生最接近的地点、一流的环境、高素质的人员等这些学校其它部门所没有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实验室就已经是或一定能成为心理教育的课堂平台了,要想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合格的、完备的心理咨询平台,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管理上应建立起心理咨询导航的新标准,革新实验室的服务。也就是要把心理咨询渗透到实验室咨询服务中去,让实验室的咨询服务人员成为心理咨询的导航员。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适合实验室自身情况的心理咨询队伍,从现阶段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的学科专业来看,主要是相关理工科专业,而建立心理咨询平台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人员在现行制度下几乎不能进入理工科实验员队伍。这样我们就必须通过培训提高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是心理咨询与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当然这种培训与现阶段对学校实验室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趋势是一致的。
那么这支能够完成心理咨询任务的队伍需要哪些要求?第一,必须认识到什么是实验员能做到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有发展性的和矫治性的两种。其中,后者是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咨询、治疗,这类人只是咨询、治疗的人的少数,即使遇见,也应该积极推荐至专业心理咨询医疗机构。而我们所说的实验室心理教育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主要服务于大多数心理比较健康,仅有一些困惑的学生,我们该从这个方面去学习相关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二,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正因为我们是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宽的知识面,不断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既要学好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又要钻研相关学科知识,广泛涉猎各学科、各门类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能通过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的心里困惑。
其次,心理咨询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例如,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遍布了几乎所有理工科实验室的每个角落,网络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加上实验室中面对面的交流,就会使心理咨询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体现更加平等的情感交互。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人员是老师,你要把他当成完全意义的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对于某些人来说的确很难做到。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需要咨询的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咨询员进行平等的 交流,而实验员通过网络交流,得到一定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再在实验过程中接近学生,最后通过面对面来对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指导。
笔者心理咨询主要面对主动前来求询的读者与来访者,这些读者与来访者相对来说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有困惑,试图寻求改善,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能走入实验室表达自身心理疑惑或问题,而是通过极端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让心理咨询工作更好的深入学生群体,为更多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是我们急需着手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之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咨询。如新生入学时可就入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指南,而毕业之际可以进行就业指导咨询。同时,我们也建议各班级适当安排一定的心理咨询课时,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生活之中。
同时,在咨询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与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沟通时,由于经验不足的缘故,我们易于对来访者产生同情、怜悯,因此将自己家里、宿舍的电话留给来访者,尽力给他以帮助。这可能给咨询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后咨询的过程中,在进行咨询训练时,应着重强调这一点。咨询工作与生活一定区分开。
[1]吴昌南.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34.
[2]马有度.中国心理卫生学[M].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
[3]富景春.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测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2):168.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心理咨询兼职队伍的能力建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4-136.
[5]何玲.基于网络的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 2005,(6):42-44.
[6]雷琳.新时期高校理工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措施新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