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
——基于武汉市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0-08-15 00:52俞佳超
关键词:岗位功能大学生

俞佳超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
——基于武汉市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

俞佳超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在扶贫帮困方面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勤工助学工作经验,提出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权益保障、注重渠道拓宽、加强职业指导等方面促进高校勤工助学就业推进功能的发挥,从而引导高校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勤工助学;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勤工助学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完成了从纯粹“经济资助”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勤工助学的主体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很多岗位需要进行竞争,通过面试才能获得,多次参加面试为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求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大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类型岗位,确立理性、务实的择业观念,及早准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三是大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社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大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对工作的责任感逐渐形成,职业道德初步树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逐步增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容易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尽早适应社会。

二、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随着社会形势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勤工助学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勤工助学不再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当前,一些勤工助学管理者在价值取向上还多强调经济资助功能,甚至把经济资助当成勤工助学工作的唯一目标,简单地认为勤工助学就是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工作岗位。

很多在校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还是单纯以赚钱为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类勤工助学还处在“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始状态,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盲目而缺乏理性。有些大学生事事以“钱”为衡量标准,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现象。一些大学生碍于面子,对学校提供的一些劳务型岗位不屑一顾,认为做打杂工作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一旦参加勤工助学就戴上了“贫困生”的帽子。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勤工助学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他们认为复杂的现实社会存在着许多对学生来说极具诱惑的不良因素,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诱惑,影响其身心健康。尽管他们的担心很有必要,但是没有认识到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走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便为日后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生缺少参加勤工助学的机会

勤工助学强化了“付出就有收获”的理念,这样的一种资助措施设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乐于接受。但是实际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非常有限,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据某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介绍,截止2008年底,该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有18800多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学生)达7000余人,比例超过35.6%。而2008年该校勤工助学专项资金为250万元,能够提供1500个左右助学岗位,仅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21.43%。笔者在2008年11月,针对校内70个勤工助学岗位组织的公开招聘会上,竟有420余名学生前来应聘,比例高达1:6。这些都充分说明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供给明显低于广大学生的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加之当前经济发展不景气、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也极其有限。即使是临时促销、发单员、导购、餐厅服务、市场调查等较低层次岗位竞争都很激烈,主要原因还是岗位数量太少。

(三)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低

针对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实际的情况,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学生勤工助学多停留于低层次的劳务型岗位,如校园保洁岗、打扫卫生、收发信件、书籍上架等。我们并不是说这些岗位不适宜大学生做,这些岗位虽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经济收效较快,但它很难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联系起来。而且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大学本身特有的人文与知识背景,缺少从育人角度,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去开拓一些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勤工助学岗位。

(四)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缺乏社会保障机制

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发展,勤工助学逐渐从由学校走向社会。但是,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法律保障措施,加之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维权机制。社会上一些中介机构乘机利用大学生高涨的勤工助学热情、社会阅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条件,打着幌子骗取大学生的中介费。少数中介机构即使提供了岗位也极其有限,而且条件相当苛刻,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其工作时间又要远远超过8个小时,在报酬上却难以达到8元/小时。甚至一些用工单位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诱饵,以伪装的身份骗取信任,非法收取抵押金、扣留证件、拖欠工资、侵犯大学生人身权利等违法行为。

很多大学生在校外勤工助学被骗后,多会选择不了了之。因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不属于劳动关系,劳动保障部门基本不参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因此学生在校外勤工助学不受法律保护。同样,由于之前往往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大学生在与校外用人单位出现劳动纠纷后很难举证,即便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民事诉讼时间长、成本费用较大等因素,很多大学生多会选择望而却步。

三、发挥好勤工助学就业推进功能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

勤工助学要取得健康、稳步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勤工助学。教育部门要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途径加强宣传,把新时期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全面宣传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勤工助学始于经济助学,但不止于经济助学。勤工助学在新的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形式,更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次,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待勤工助学要由发挥经济资助功能的同时注重向提高素质助发展、获得能力助就业转变,有目的地挖掘和发挥其就业推进功能。例如,高校在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时,可模拟社会上企事业单位招聘模式,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同等条件下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感受就业的氛围,增强对勤工助学就业推进功能的认识,不断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提升就业能力。最后,作为勤工助学的主体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勤工助学观,充分地认识到认真对待勤工助学,不仅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还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

(二)完善权益保障

高校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维权教育。通过揭露黑中介机构的欺骗伎俩、宣传各种合法的维权手段、典型受骗案例报道等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在维权的途径和方法上,要教育学生,当兼职过程中遇到权利受到损害的情况时,要学会利用正当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其次,高校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维护好勤工助学市场秩序。对于校外招聘方,要采取严格审查证件、签订劳动协议等切实措施,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政府相关部门要规范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的行为,坚决打击那些打着“勤工助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助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此外,大学生可尝试搭建“校外兼职联盟”。鉴于校外勤工助学普遍存在自发性、分散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将有意向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建立“校外兼职联盟”,通过学生代表来与用人单位协商具体事宜。例如中南民族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免费为本校大学生联系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同时还保证他们在校外勤工助学中的劳动权益和人身安全。

(三)注重渠道拓宽

高校要大力开拓勤工助学岗位,特别是高质量勤工助学岗位,以更好的发挥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

首先,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向社会介绍勤工助学,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扩大社会参与面。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勤工助学网络平台,将供给勤工助学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与需求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资料有选择地展示出来,配合灵活的检索引擎,提供双向选择,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更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更直接地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去。

其次,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找准学校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推荐学生到企业参加勤工助学,邀请企业到校内设岗招聘。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等形式,支付大学生在校外勤工助学的部分工资,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政府作为勤工助学政策的制定者、资金的主要拨付者,要主动为高校勤工助学牵线搭桥,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

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挖掘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管理相结合,与校办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学生兼任科研助理、教学工作助理、行政工作助理、学生班主任等岗位工作,从而提高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职业指导

勤工助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贯穿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指导更容易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之前,学校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例如,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岗位所需要的参考指标,包括市场需要、企业经营方向、其他相关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岗位的工作形式、劳动强度等,帮助学生辨别、挑选合适的岗位。在培训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自身素质、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为目标,包括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和报酬等方面的规定,从而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要让他们懂得勤工助学岗位是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平台。此外,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一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

总之,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也需要得到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随着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升,加之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发展,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1]薛浩.高校勤工助学规范化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4):146-147.

[2]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16):75-76.

[3]樊春芳.浅谈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安康学院学报,2008,(3):128-129.

[4]谢云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 (3):70-72.

[5]周蔚.促进就业锻炼能力——《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影响》报告发布[J].上海教育,2009,(2):33-33.

猜你喜欢
岗位功能大学生
也谈诗的“功能”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