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教育策略研究

2010-08-15 00:52周美玲
关键词:高尚价值体系价值

周美玲

(广州大学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大学生价值教育策略研究

周美玲

(广州大学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价值教育是促进人的价值素质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大学生代表未来的特殊身份以及大学生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的复杂现实,使得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研究具有了现实意义。为了促进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改良并推动大学生合理价值追求的实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建构合理的、积极而有效的社会价值体系;二,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价值教育的预设目标;三,完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用制度为价值教育保驾护航。

大学生;价值教育;策略

价值教育是促进人的价值素质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它一方面要求从人的价值高度上培养公民及各种社会角色的人;另一方面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活动中成为自我价值和各种价值的创造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说,价值教育的实质是创造人的价值教育或人的真善美的创价教育。价值教育的理念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价值教育的本质是以精神价值为核心的人性化教育,即人本教育。它包括精神教育、环境教育、生存教育、公民教育,此外,还包括像关心、理解、尊重、爱戴、团结、合作、诚实、谦虚、责任、宽容、简朴、和平等做人的基本规范和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的教育。当今的社会由于来自经济、科技、信息网络的全球化、一体化、迅猛化的影响,从20世纪工业社会形成的物质对精神、科学对人文、人才对人格、人力资本对终极关怀、工具性教育对人本性教育的排斥,在新世纪初始阶段不仅没能消失,而且有可能加剧到否定人的价值的程度。这种挑战的实质就是指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是成为发达经济、科技、网络的主人、创造者、驾驭者、享用者,还是被异化为新经济、科技、网络的奴隶、机器人、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怪物?这无疑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这种物化了的社会中提高价值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推动高校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改良并促进大学生合理价值追求的实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建构合理的、积极而有效的社会价值体系

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义务担当,价值教育应该要求受教育者承担与其心智和能力相适应的道德义务。如果价值教育导致受教育者的义务感过度,表面上看受教育者似乎有了基于良心的高尚,但过度的义务感会形成与义务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受教育者会产生极大的道德负担,并最终形成不堪的负疚情感,降低实际的生活质量。因此,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与高尚性,是价值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价值追求的合理性是基于生活的合理,即既肯定人作为高级生命和社会存在物的生存性需求,又肯定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对生活共同体的奉献义务;价值追求的高尚性是一个伦理学概念,高尚性是基于道德本身的高尚,是基于社会伦理需求的表达,高尚既可以体现为一个人在利益面前的让渡,更体现为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付出,价值追求的高尚性体现着主导性的社会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具有导向功能,体验着价值追求的高尚性。当代大学生价值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形:作为一种道德理想或境界,高尚永远都是美好的,价值教育的高尚性追求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做更大的道德奉献,有利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建立。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体有着鲜明的道德境界分层,尽管有少数人处于道德的崇高境界,但大多数人没有也不可能有在道德境界上对社会本位作优先设置。因此,价值教育如果只是洋溢着理想主义色彩,过分侧重远大高尚的价值目标,必然忽视价值主体的现实性需求,容易造成价值教育传授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心理阻隔,使价值教育丧失主流性社会群体的支持,不能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并有效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建构上超越原先的只主张单一、宏大的以集体利益为价值目标、以集体控制为价值实施和以精神利益为价值评价的价值体系,走到社会前面去,建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能够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普遍实施又能成长为高尚和伟大精神的社会价值体系,为正当合理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价值观正名,并且贬斥自私,提倡高尚,引领伟大,让人们在这样的价值体系里自由成长而无危害,共享和谐生活而无冲突。在社会价值观普遍被认同和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物质利益的现实潮流中,大学生难免为此潮流所席卷,在实际生活中也普遍认同和信奉舒适的生活、自由、幸福等价值取向,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教育引领者所建构的价值体系,如果能够关照到这一点,包容他们的普遍而合理的价值追求,划分出极具自由和合理性的价值界限,那么就会使社会和青少年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地认同和信奉我们的价值体系,在正当基础上向高尚和伟大价值挺进,从而为实现价值教育的积极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价值教育的预设目标

学校进行的价值教育和一般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强调的是将对受教育者的精神性关怀和人格引导置于优先位置,追求教育性与道德性的统一。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往往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把他们培养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大学非常强调科技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教育,学生也渴望通过正规训练得到一种技术化的能力,以便今后在工作岗位中有“用武之地”,大学似乎已经变成了“职业训练场”。高等教育仍未能摆脱工具论的影响,学校设什么专业、上什么课、讲什么内容都以有没有实际利益为标准,突出表现在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精神陶冶,大学教育倾向于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而遗忘了它在精神世界中引导的职责,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应所冲淡甚至悄然失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前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失衡,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向度的人”。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生将会发展为重理性、轻情感,重事实、轻价值,重功利、轻道德,重物质、轻精神的人性极度缺失的人。为此,当代大学生价值教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实现物性价值向人性价值的归位,实现价值教育以人为本,丰富和发展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的价值目标。

首先,要完善、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大学既是一处“学做事”,更是一处“学做人”的地方,知识的掌握、精神世界的熏陶缺一不可。因此,学校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应该也必须带有理想性,把教育性和理想性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科老师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价值目标的正面引导,避免学生四年后成为一个精神世界极度缺失的超现实的人。此外,还要注意改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传统灌输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甚至遗忘了,启发式教学更符合价值教育的精神,只有当教育方式转变成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够平等自由地交往,学生才愿意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交往中。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而应是“引导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与学生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和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在交往中成长为一种人格丰富的主体,而非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向度的人”。

第二,加强情感教育,提升价值注意的敏感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掌握了价值的知识,也拥有价值判断的能力,但最终没有做出有价值的行为。究其原因在于其丧失了价值注意的敏感性,致使价值知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处于窒息状态。没有了价值注意,就没有了价值判断,自然也没有了价值行为。所以,培养价值注意的意识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价值教育范畴。如何提高价值注意的敏感性?关键在于加强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精神、生命、关心、理解、尊重、宽容、同情等概念的价值性关注,并把价值注意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来对待,像一个人若没有履行道德义务,则应受到来自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若履行了道德义务,则应获得道德上的安慰或褒奖。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是要把价值教育的内容与学生面对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既关注价值追求的高尚性,也关注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可行性,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肯定其合理成分,让接受主体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从“他律”向“自律”转化,自觉践行主流社会倡导的价值体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有了这一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情绪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周围的人和事,以诚实替代虚伪、以同情替代冷漠、以宽容替代狭隘、以责任替代儿戏,焕发这一年龄应有的激情,做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工作、懂得生活、富有爱心、奉献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三,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身教典范,以“情”激“情”。所谓以“情”激“情”也叫情绪情感的感染性。高校教育中的以“情”激“情”是指高校教师以积极、乐观、正义、进取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从而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来体验感染而来的情感。事实证明,教师自身的情感情绪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以积极、乐观、振奋的主导情绪感染学生,在关心人、体谅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方面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现在的教育社会学所谈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虽然有其道理,但把这种关系带入价值教育是很危险、很可悲的。按照这种观点,师生之间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老板与雇员关系,学生不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就有权处罚他,手中掌握生死大权,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很难进行真正的价值教育。一种值得倡导和加强的师生关系,即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像家人一样,除了分享思想、知识之外,还要有情感沟通。通过这种情感关系的互动,教师能真正树立起身教典范,将价值教育跟生活教育融合起来,这个时候,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行为、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对学生情感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在课堂上各科老师都应充分地利用课堂进行价值教育。我们以往把大学生价值教育的任务主要归给大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去做,而且其教育模式也基本上是课堂灌输式教学法。事实上,价值教育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进行知识的讲授外,还要进行价值教育。在较早开展价值教育研究的北欧,虽然没有独立开设学科进行价值教育的,但是他们的价值教育通过宗教、历史、社会、文学等诸多学科潜移默化地进行,而且各种艺术学科乃至外国语、地理、理科、数学,都被视作为价值教育的手段。

所以,教师在价值教育中应该率先垂范,将人性价值在教育的职业成就感中彰显出来,不应该从符号化的荣誉和应试教育成绩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快感,而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心灵生长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今天,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摆脱世俗的功利性纷扰,要从物性文化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奢侈,但对价值教育工作者而言,它却是一种责任,一种道德考验。

三、完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用制度为价值教育保驾护航

价值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大学生进入学校除了要接受知识、技能的传授外,还要接受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素质教育,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仅依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推进价值教育的进行。

一方面,完善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为大学生价值教育提供导向和规范。一个社会其社会成员的个人生活和德性如何与这个社会为此而建立的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制度会鼓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而不完善的制度则为“从恶”提供方便,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善”的愿望和动机。现代教育理论证明,青少年的思想容易受到来自于社会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合理、高尚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形成,不仅取决于价值引领,还取决于在社会上那些诚实、高尚的人和行为是否得到相应章程的嘉奖;那些自私、卑鄙的人和行为是否受到相关规定的有效遏制和惩处。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利益需要的满足和满足手段如何。当一个社会中大家都用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采用正当趋向的手段满足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社会中很多人利用法律漏洞和道德舆论的软弱来不正当地获取利益,并且大行其道,那么他们也会群起效仿,完善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能够为大学生价值教育提供导向和规范。

另一方面,完善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为大学生价值教育提供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世道”复杂多变,人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急剧变化,社会完善“抑恶从善”的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和公正执法的力度,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和措施,使做出善举和人格高尚的人切实得到应有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不道德者及时进行曝光、对缺乏公德者施以重罚,使实施不道德行为者受到相应的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让卑鄙成为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成为高尚者的通行证。完善的社会管理规范和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明白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最终要受到惩罚,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损人利己等行为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从而增强他们对清明、正当行为的认同和对公正、诚实、合作、责任等为人做事基本规范和基本价值目标的践行力度。可见,制度的加强与完善为大学生价值教育提供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作为价值教育新的关心领域,超越国境的地球社会的视点正在增长,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的教育是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面对当代世界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应立足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现状,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素来重视价值教育的传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教育基本理论,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造新内容、新方法,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促进大学生形成信赖、尊敬、责任感、关爱、公平、宽容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价值教育的预设目标。

[1]黄蓉.价值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德育,2,(7).

[2]郭秀丽.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薛忠祥.改革开放30年来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特征及教育策略[J].中国德育(3),2008,(12).

[4]白逸仙.大学教育: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5]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2,(4).

[6]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0, (5).

猜你喜欢
高尚价值体系价值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